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民官
主持民政的官吏。与军官对称。《元典章·吏部二·承荫》:“今后莫若将阵亡民官与军官一体承袭。”
《國語辭典》:令官  拼音:lìng guān
古代在宴会中,负责执行酒令的裁判。《红楼梦》第二八回:「说著,便要筛酒。宝玉笑道:『押韵就好。』薛蟠道:『令官都准了,你们闹什么!』」
《漢語大詞典》:主馈(主饋)
(1).旧时指妇女主持烹饪等家事。 唐 权德舆 《叔父华州司士参军墓志铭》:“夫人 陈 郡 殷氏 ……自执筓主馈,逮四十年,孝慈柔明,六姻是仰。” 明 宋濂 《故陈母林夫人墓志铭》:“凡主馈非精凿弗敢进。烝尝宾燕,悉中条序,必丰必洁。”
(2).指妻室。 唐 常衮 《谢妻封弘农郡夫人表》:“又蒙曲私,霑及主馈。”
《國語辭典》:知贡举(知貢舉)  拼音:zhī gòng jǔ
旧制,会试时的正副主考官。犹乡试之监临。
《漢語大詞典》:法嗣
(1).佛教语。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 宋 苏轼 《器之好谈禅戏语器之可同参玉板长老》诗:“丛林真 百丈 ,法嗣有横枝。”红楼梦第二二回:“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
(2).指学艺等方面的继承人。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上:“时夜半起,槌其法嗣门,索火甚急,法嗣知其得句也。”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三:“ 鲁直 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鉢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一:“合二十五人以为法嗣,谓其原流皆出 豫章 也。”
《漢語大詞典》:典铨(典銓)
主持选用官吏。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先公典銓日,﹝ 蔡迨 ﹞以文卷来访。”
《國語辭典》:部长(部長)  拼音:bù zhǎng
中央政府管理各部的最高长官。如:「教育部部长」。
《漢語大詞典》:监院(監院)
唐 代监管盐业的官署。新唐书·食货志四:“ 乾元 元年,盐铁、铸钱使 第五琦 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傜。”
《漢語大詞典》:正谊(正誼)
(1).本来的意义;正确的意义。 汉 孔安国 《古文孝经训传序》:“吾愍其如此,发愤精思,为之训传,悉载本文,万有餘言,朱以发经,墨以起传,庶后学者覩正谊之有在也。”明诗纪事·屠应埈引 明 黄佐 泰泉集:“ 渐山 英颖天出,文不待蒐罗缀缉而自充远,正谊发乎搆思,浩气动乎操觚。”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虽间有遗书,传诸其人,非经窜易,即託依附;求诸原文,亦单词賸义而外,未闻正谊。”
(2).公正的道理。 郭沫若 《满江红·天外人归》词:“半月长谈争正谊,四方公论明真相。” 蒋光慈 《怀拜轮》诗:“我们同为被压迫者的朋友,我们同为爱公道正谊的人们。”
(3).辩正意义。 严复 《〈原富〉按语》:“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
(4).维护公理,主持公道。 胡适 《这一周》:“但我们知道 蔡先生 的为人,知道他这种正谊的决心不是今日才有的。”
《國語辭典》:诏策(詔策)  拼音:zhào cè
皇帝的命令。《汉书。卷八○。宣元六王传。淮阳宪王刘钦传》:「王幸受诏策,通经术。」
《國語辭典》:知观(知觀)  拼音:zhī guàn
道观中的观主。明。汤显祖《还魂记》第一七出:「也要知观的顾答审详,赴会的都要具膳餐饭。」《惊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半月之内,可在太原府清油观赵知观处等候我,不可失信!」
《漢語大詞典》:主当(主當)
犹主持,主领。 唐 杜甫 《病柏》诗:“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浦起龙 心解:“主当,犹言主持。” 宋 曾巩 《寄致士欧阳少师》诗:“主当 西湖 月,勾留 潁水 春。”
分類:主持心解
《漢語大詞典》:主丧(主喪)
(1).主持丧事。礼记·杂记下:“姑姊妹,其夫死而夫党无兄弟,使夫之族人主丧,妻之党虽亲,弗主。”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 元佑 初, 司马公 薨, 东坡 欲主丧,遂为 伊川 所先。”明史·礼志十三:“ 穆宗 母 杜氏 ,三十三年薨。礼部言:‘宜用 成化 中 淑妃 纪氏 丧制。且 裕王 已成婚,宜持服主丧,送葬出城。’”
(2).指丧主。南史·齐文惠太子长懋传:“寻礼记·服问:‘君所主夫人、妻、太子嫡妇。’言国君为此三人为主丧也。”明史·礼志十四:“百官入,就殯前位哭,主丧主妇以下皆哭。止哭,再拜,主丧以下答拜。班首诣丧主前展慰毕,百官出,丧主拜送,杖哭而入。”
《漢語大詞典》:掌礼(掌禮)
主持礼仪。 明 叶宪祖 《碧莲绣符》第八折:“宠儿!两位新人俱到,不曾叫得掌礼的,怎好?便是你胡诌几句罢!” 茅盾 《子夜》十七:“ 孙吉人 就充了掌礼的。”
《漢語大詞典》:主爵
(1).官名。 秦 有主爵中尉, 汉景帝 时改为主爵都尉,掌有关封爵之事。 武帝 时改名右扶风,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又变为行政区之名,与以前职掌全异。 隋 于吏部置主爵侍郎一人, 唐 以后改称司封,为吏部所属各司之一,主爵之名遂废。
(2).主持祭祀。 清 陆长春 《香饮楼宾谈·一旦生员》:“会大祭,某以子贵受封,族老推其主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