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65,分2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杌陧
闹的慌
草草
耿耿
惭愧
不安
不定
团团
皇皇
飞扬
汲汲
侧身
栖栖
昭昭
回肠
《漢語大詞典》:杌陧
(1).不安;困厄。书·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孔 传:“杌陧,不安;言危也。” 唐 陆贽 《收河中后请罢兵状》:“邦国之杌陧艰屯,绵绵联联,若包桑缀旒。” 元 赵孟俯 《晋公子奔狄图》诗:“杌陧居 蒲 日,艰难奔 狄 时。” 华嘉 《寂寞》:“ 余老师 这时记起了那怨恨的眼光,这很使他杌陧不安。”
(2).指动荡不安的时势。 清 顾炎武 《王官谷》:“ 唐 至 昭宗 时,干戈满天闕。贤人虽发愤,无计匡杌陧。”
《国语辞典》:闹的慌(闹的慌)  拼音:nào de huāng
1.喧嚣烦扰。《红楼梦》第一一回:「二老爷是不爱听戏,又怕人闹的慌,都才去了。」
2.不安。如:「她心里闹的慌。」「躺在被窝里头,翻来覆去地睡不著,就觉得心里头闹的慌。」
《國語辭典》:草草  拼音:cǎo cǎo
1.忧劳的样子。《诗经。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汉。毛亨。传:「草草,劳心也。」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草草临盟誓,区区务富强。」
2.粗率、不认真、不细腻。《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明知这事有些尴尬,也将来草草问成,竟不想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功名事大,不可草草。」
3.草木茂盛的样子。宋。苏轼〈和子由记园中草木〉诗一一首之三:「君看藜与藿,生意常草草。」
4.嘈杂吵嚷,骚动不安的样子。《北齐书。卷三○。列传。高德政》:「世宗暴崩,事出仓卒,群情草草。」唐。孟云卿〈古挽歌〉:「草草闾巷喧,涂车俨成位。」
5.书信末尾所附客套语,表简陋欠恭敬之意。《西游记》第二九回:「草草欠恭,面听不一。逆女百花羞再顿首顿首。」
《國語辭典》:耿耿  拼音:gěng gěng
1.光明安静的样子。唐。白居易〈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2.心中挂怀、烦躁不安的样子。汉。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言有不逊之志,忘相忖度,每用耿耿。」
3.辗转反侧,不得入眠的样子。《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4.形容诚信守节。《楚辞。刘向。九叹。惜贤》:「进雄鸠之耿耿兮,谗介介而蔽之。」
《國語辭典》:惭愧(慚愧)  拼音:cán kuì
1.羞愧。《儒林外史》第一三回:「三公子满心惭愧,叫请了四老爷和杨老爷出来。」《文明小史》第四○回:「说得陆天民很觉惭愧,脸都红了。」
2.侥倖、难得。常用作自谦之词。宋。苏轼 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词:「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小生惭愧,有缘遇这个小娘子,许我明夜再会。」
《國語辭典》:不安  拼音:bù ān
1.心里过意不去。《儒林外史》第九回:「四公子道:『我们兄弟们都不在家,有甚好处到你老人家?却说这样的话,越说得我们心里不安。』」
2.不高兴、不愉快。《三国演义》第四六回:「瑜曰:『诸将怨否?』肃曰:『多有心中不安者。』」
3.不舒服、不舒适。《文选。枚乘。七发》:「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閒乎?」《西游记》第九回:「张氏身体忽然染病,与光蕊道:『我身上不安,且在店中调养两日再去。』」
4.不甘心于某种景况。如:「阿毛从来就不安于她那低微的地位,不认为自己的命运生来不如人。」
《國語辭典》:不定  拼音:bù dìng
1.非一定或绝对,表示不肯定或怀疑的语气。如:「明天不定会下雨。」、「爷爷明天不定来。」
2.不固定、不稳定。《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九出》:「此妇人奈其心不定,又和孙二争叉。」《三国演义》第三七回:「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
3.不成,没有著落。《七国春秋平话。卷中》:「若讲和不定,你敢放我出寨去,使起兵来捉你?」
《國語辭典》:团团(團團)  拼音:tuán tuán
1.形容圆的样子。《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八出》:「李大婆每常间忺要头发做头髭,只怕我家割舍不得。若去顶上团团剪些儿子与它,看奴家要几钱,不到不得。」也作「团栾」、「团圆」。
2.凝结或集合的样子。《文选。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中女诗》:「团团满叶露,析析振条风。」
3.旋转不停的样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十六日》:「唯焦䭔以竹架子出青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
《國語辭典》:皇皇  拼音:huáng huáng
1.美盛鲜明的样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
2.徬徨不安的样子。《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三国演义》第三○回:「袁绍既去了许攸,又去了张合、高览,又失了乌巢粮,军心皇皇。」也作「惶惶」、「遑遑」。
《國語辭典》:飞扬(飛揚)  拼音:fēi yáng
高举飘扬。《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國語辭典》:汲汲  拼音:jí jí
1.形容努力求取、不休息的样子。《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2.虚伪奸诈的样子。《庄子。盗蹠》:「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
3.忧惶不安的样子。《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
4.恭敬谨慎,不敢怠忽。《公羊传。哀公十三年》汉。何休。解诂:「以晋大国,尚犹汲汲于吴,则知诸侯莫敢不至也。」
《國語辭典》:侧身(側身)  拼音:cè shēn
1.倾侧身体。《文选。张衡。四愁诗四首之二》:「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2.比喻不能安身。《诗经。大雅。云汉。序》:「遇灾而惧,侧身脩行。」
3.近身、置身。《晋书。卷七一。孙惠传》:「侧身岩槉之俗,跼蹐凶谄之间。」唐。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五首之五:「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
《國語辭典》:栖栖  拼音:xī xī
忙碌奔走,无暇安居的样子。《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晋。陶渊明〈和刘柴桑〉诗:「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宋。范成大〈潺陵〉诗:「春草亦已瘦,栖栖晚花少。」
《國語辭典》:栖栖(棲棲)  拼音:qī qī
四处奔走,无暇安居的样子。《诗经。小雅。六月》:「六月栖栖,戎车既饬。」《抱朴子。外篇。正郭》:「而乃自西徂东,席不暇温,欲慕孔墨栖栖之事。」
《國語辭典》:昭昭  拼音:zhāo zhāo
明白显著。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宗经》:「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若非天道昭昭,险些儿死于非命。」
《國語辭典》:回肠(回腸)  拼音:huí cháng
1.形容内心焦虑,好似肠子在回转纠结。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吊影夔州僻,回肠杜曲煎。」《董西厢》卷六:「争奈按不下九曲回肠,合不定一双业眼。」
2.小肠的一部分。上连空肠,下接大肠及盲肠。也作「回肠」。
《國語辭典》:回肠(迴腸)  拼音:huí cháng
小肠的末段。上接空肠,下连大肠的部分。也作「回肠」。
《國語辭典》:回肠荡气(回腸蕩氣)  拼音:huí cháng dàng qì
形容音乐或文辞生动感人。清。龚自珍 己亥杂诗:「回肠荡气感精灵,座客苍凉酒半醒。」也作「回肠荡气」。
《國語辭典》:回肠荡气(迴腸蕩氣)  拼音:huí cháng dàng qì
形容音乐或文辞感人至深。如:「她的歌声绕梁三日,令人回肠荡气。」也作「荡气回肠」、「回肠荡气」、「回肠伤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