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普明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本无。
号我庵。
台州黄岩人。
幼从方山宝禅师于瑞岩薙发进具戒。
次依寂照禅师于中天竺命司笺翰。
寂照每深加锥劄亦有省处。
后有舅氏。
本习天台教。
挽之更衣。
见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
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
从教入禅今古有。
从禅入教古今无。
一心三观门虽别。
水满千江月自孤。
师后出世既为澄公法嗣。
仍爇一香以报寂照
盖不以迹异二其心也。
寂照将入灭时师方主延庆。
照乃遗书嘱其力弘大苏少林二宗。
馀无他说。
师因奠寂照乃拈香云。
妙喜五传最光焰。
寂照一代甘露门。
等閒触著肝胆裂。
冰雪忽作阳春温。
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气息今犹存。
天风北来岁云暮。
掣电讨甚空中痕。
师后晚年迁杭之上天竺最久。
一日无疾端坐而蜕于白云堂。
谥曰佛护宣觉宪慈匡道大师。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本无。字我庵。台之黄岩人。从净慈方山落发。依寂照于中天竺。掌纲维。有舅氏老教庠也。挽使更宗。师欣然。就见澄公于演福。力研教部。曰。苟弘道利生。在彼犹在此。庸何伤寂照。惜其去。作偈寄之云。从教入禅今古有。从禅入教古今无。一心三观门虽别。水满千江月自孤。出世为澄公嗣。仍爇一香报寂炤。不以迹异而二其心。寂炤示寂。时师在四明延庆。遗书嘱其力弘大苏宗趣。无他言也。师接书。为设祭拈香云。妙喜五传最光𦦨。寂炤一代甘露门。等闲触著肝脑裂。冰霜忽作阳春温。我思打失鼻孔日。患何气息今犹存。天风北来岁云暮。掣电讨甚空中痕。继住集庆寺。无住上天竺刹竿相望。皆自澄公。一灯分炤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本无,号我庵,黄严人。
幼从方山宝禅师于瑞岩薙发,进具戒。
次依寂照禅师于中天竺,命司笺翰。
寂照每深加锥剳,亦有省处。
后有舅氏本习天台教,挽之更衣,见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
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从教入禅今古有,从禅入教古今无。
一心三观门虽别,水满千江月自孤。
”本无后出世,既嗣澄法,仍爇香以报寂照,尽不以迹异二其心也。
寂照将入灭时,本无方主延庆,照乃遗书嘱其力宏大苏、少林二宗,馀无他说。
因奠寂照,乃拈香云:“妙喜五传最光燄,寂照一代甘露门。
等閒触著肝胆裂,冰雪忽作阳春温。
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气息今犹存。
天风北来岁云暮,掣电讨甚空中痕。
”晚岁迁上天竺,一日无疾,端坐而蜕于白云堂,谥曰“佛护宣觉宪慈匡道大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果(一○七九~一一五二),俗姓余,信州铅山(今江西铅山东南)人。依七宝元浃下发。晚住潭州大沩。称月庵善果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开福宁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十二年卒,年七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十一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讳善果。
信州铅山余氏子。
依七宝院元浃。
得度具戒。
梵相奇古。
广颡隆准。
少慕祖道。
初至鹅湖。
宴坐禅堂。
闻二童子戏争蒲团。
其一举起云。
你道不见遮个。
是什么。
师恍然有省。
及游云居。
偶禅者自黄龙来。
因问死心老。
每以何等语接人。
禅者曰。
常举云门问僧光明寂照遍河沙。
岂不是张拙秀才语。
僧云。
是。
门云。
话堕也。
何者是话堕处。
师闻之豁然大悟。
即趋黄龙。
门可属死心。
谢事。
指见开福宁道者。
师至开福。
师资契会。
宁深奇之。
延入藏于时开福衲子五千指。
宁垂入灭。
独以麈尾授师。
语在宁传。
师膺最后付托。
隐迹道林。
会圜悟禅师来主席。
颇闻师名。
一夕分半座俾说法。
师举乾峰法身话。
剖判绝出意表。
圜悟嗟赏久之。
自是道价益著。
宣和初。
潭师曾孝序命出世上封。
开宁公法要。
时龙牙才禅师法席颇盛。
每答话多称苏噜。
一日同诸老会于府帅曾公之席。
公曰。
龙牙答话。
每称苏噜。
意旨如何。
诸老相视。
莫有对者。
师越席而前曰。
某适有语。
公叩之。
师曰。
龙牙答话。
只苏噜为问。
诸人会也无。
昨夜虚空开口笑祝融。
吞却洞庭湖。
曾公大悦。
一座尽倾。
迁道林道吾。
福严宗风鼎盛。
法席常冠诸方。
室中妙于接人。
每举云门张拙秀才话。
勘验学者。
临机与夺。
莫测端倪。
天下共高之。
自号月庵湘中士大夫多从之问道。
绍兴九年。
枢密张公德远抚七闽。
请住鼓山。
未至。
改黄檗。
迁东西二禅。
阅十年。
颇厌闽俗。
雅意江外。
多衲子会。
台之万年。
婺之双林。
潭之大沩。
皆虚席。
三郡争致请。
而长沙尤力。
师曰。
潭吾旧游也。
吾乐之。
遂赴命大沩。
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
出衣盂。
卑执事者。
制五百应真像。
日沐浴更衣。
集众告别。
手书伽陀曰。
要行便行。
要去便去。
撞破天关。
掀翻地轴。
停笔而化。
阅世七十四。
坐五十一夏。
塔全身于沩源之西峰。
师性刚直。
处己简约。
律众严明。
凡迁巨刹。
皆当世贤公卿。
屈礼致请。
丛林服其得人之盛。
赞曰。
草堂得死心作用而不忘晦堂。
月庵闻死心语发明。
而造宁公之室。
死心宗胤遂不续。
惜哉。
然草堂初出龙山。
迁白云。
遭世多艰。
未有成绩。
及晚居泐潭。
道大盛而去世。
遂振宗风于天下。
则晦堂弘道之嘱验矣。
月庵出世。
逾三十年。
八迁巨刹。
未尝一日退居。
搥拂之下。
围绕常数千指。
则开福麈尾之授。
何其效欤。
易曰。
视履考祥。
予于二老父子授受之际。
得之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智檀,字香木,晚号肺山,姓冯氏,汉中人。
本儒家子,生有殊姿,方九龄即有志弃家学道。
顶有黑子,大如芡高于粒,有相者曰:此子松顶一珠,必高僧也。
檀闻之,益自决。
时寇盗充斥,父母继亡,避兵深山,从热病中感观世音见相,膜拜而愈。
年二十,往明珠院礼无量薙发,闻两僧对语欲了生死必须参学,乃矢 志行脚,至终南读《楞严》有感,入长安遍投讲席,所至或代座演论,群相推许。
已而叹曰:“行脚事止于是耶?
”因游湖广,与人论《圆觉》至普眼章“根根尘尘周遍法界无坏无杂”处,忽闻孩提击钟声,不觉失笑曰:原来又复杂其语。
竟下座,觉通体舒泰,不可言喻。
自是不复事义学。
抵九江参竺庵成,复谒龙池微,皆有机缘。
及造佛日,叩具德礼,结制静坐三日,举头见桂树,豁然如井中跃出,从前所见皆冰释矣。
更随普明照,问学三载。
顺治甲午年,三十五始过宝寿,参白岩位中符,遂受印可。
寻至湖湘,觅隐深山,值长沙岳麓寺久废,为虎狼所居,人莫敢近。
檀杖锡深入,就树结茅,唯一行者自随,夜则经行林麓间,虎皆驯伏。
不踰月,禅侣闻风渐至。
岁大旱,檀为诵佛祷雨,所至甘霖立沛,乡人感之,方谋建寺,而张少师秉节镇湖湘,蠲訾倡建大雄殿,督抚钜公布金建法堂丈室,门庑庖湢无不备矣,竟成丛席。
中丞三韩周公召南来抚湘,未至长沙,先梦僧于沅芷署中求见,后至山寺,宛如旧识,遂议建藏经阁。
后与召南谭论,有心静自凉一语,不合,欲罗致其罪不得,或劝檀避之,檀曰:“祸患之来,亦时节因缘,山僧得力处正在于处祸患,处祸患即所以了生死也。
”械系至狱,笞辱随之。
檀在狱中,每得食必施囚徒之饥者,有逋赎锾,代募金偿之,常劝念佛,以消夙业。
久之得释,乃诛茅天岳云腾寺。
未几,游南岳,住马祖传法院。
康熙庚子春,中夜月朗,二虎怒号,若山崩石裂,直至草庐,檀策杖坐门前,厉声喝之曰:“尔业根未断。
”一虎俯伏,久之钟鸣,二虎一跃而去。
檀戒侍者:“慎勿言,恐谓我惑众。
”后往山谷者,多见虎,虎不伤人,人皆知虎为檀所驯。
辛丑,道出衡阳,访郡守张公,闻城外杀伤二虎,檀太息曰:“莫是我护山虎也。
”惋惜不已。
次日回寺,有虎于说法堂前大吼数声,檀闻之,喜曰:“吾护山虎固无恙也。
”然虎若善解人意,每于寺众聚集,新建柱梁,吼声相应,不约而然,屡验无爽。
尝有句云“玲珑茅屋无关设,虎鹿终朝伴作邻”即其事也。
及檀寂,虎亦去。
著有《便麓居》、《剪蔓篇》《滇游集》《岳麓衡书》、《埋云草》及文集语录若干卷。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至温。
字其玉。
号全一。
生邢州郝氏。
幼聪敏异尝。
六岁见寂照和尚
照曰。
汝其为释氏乎。
师心许之。
会照避乱。
去隐辽西。
乃礼照弟子辩庵讷。
而祝发焉。
无还富公。
开法万寿。
涖众甚严。
师不以为忤。
与十僧同往佐之。
寻为万松侍者。
以才气过人。
稍不容于众。
然博记多闻。
百家之言。
罔不该涉。
又善草书。
有颠素之遗法。
凡万松偈颂法语。
一闻辄了之。
遂得法焉。
尝使代应对。
谈锋不可犯。
太保刘文贞公。
长师一岁。
少时相好也。
荐师可大用。
世祖召见与语。
大悦。
将授以官。
辞曰。
天下佛法流通。
僧之愿。
富贵非所望也。
慰而遣之。
世祖征云南还。
文贞为言。
锡师号。
曰佛国普安大禅师。
总摄诸路僧事。
刻印以赐。
师锐意卫教。
凡僧之田庐。
见侵于豪富及他教者。
皆力归之。
驰驿四出。
周于所履。
必获其志乃已。
或劝之少憩弗懈也。
宪宗末年。
僧道士。
各为违言以相倾。
上命聚讼于和林。
剖决真伪。
师从少林诸师辩之。
道士义堕。
自是法教大兴。
僧徒赖之。
师遂纳印辞职。
每岁赐金。
辄缘手尽。
世味泊如也。
以至元丁卯。
终于桓州之天宫寺。
当盛暑。
仪形如生。
异香馥郁。
停三日火浴之。
心舌牙齿不坏。
人掊其地深数尺。
皆得舍利云。
世寿五十一。
僧腊四十。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禅师名至温。字全一。邢州郝氏子。为天童如净禅师。八世之裔也。性敏捷。不易出语。语则合度。六岁从万松秀禅师。祝发为大僧。是时万松之庭。多俊杰。会伪金章宗明昌四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召秀说法于内廷。其王亲贵戚罗拜求示。秀俱无言说。惟合爪当膺而已。温大疑其所以。乃请问于秀公。秀公拂之。温益疑。遂心计曰。至道虽玄。非言莫显。师于佛法。得无吝乎。一日见僧问。秀曰。是处是慈氏无门无善财为甚道。琉璃殿上无知识。秀厉声曰。折却殿了。与你相见。温不觉失笑。秀顾温曰。笑甚么。对曰。可惜打破瓦。秀曰。打破后如何。温又无语。然温博学强记。与雪庭𥙿公。往还辩论。裕每誉之。秀公迁大都。仰山之栖隐寺。丞相耶律楚材。常问道栖隐。因与温甚善。会同学林泉伦上座。出住万寿。温以大事未了为愧。且忧愤成疾。久之乃得秀公之旨。于是机不可撄。秀公暮年常课华严。门下得法者。虽一百二十人。惟温最惬公意。其金都应酬。悉以温代之。秀公殁。会元主伐金。温开法华严。林泉伦继席报恩。其道价齐重于京都。元主研究三教典籍。以为宋徽宗不业三教正经。佞于方士丹升之说。以至亡国。诏有实学之士。较诸道藏伪撰。除道德南华外。尽行烧燬。命林泉伦于大都悯忠寺举火。是日倾都传闻。士庶毕集。伦乃以火炬打圆相云。诸仁者只如三洞灵文。还能證此火光三昧也。无如斯会得。家有北斗经枉。教人口不安。宁其或未然。从此灰飞烟灭。后任伊到处觅天尊。急著眼看。便烧之。众口杂然。称正时。至元庚申也(即南宗景定元年)。元主将西征有嫉我教者。遂奏议曰。释氏虽托方外。然多忠烈之辈。今五台等处。僧徒有能咒术武略及膂力者。宜募为部伍。扈从西征。可为开国之一助也。温闻大惊。乃顾楚材。而折其说。楚材亟白元主曰。释氏之高行者。必守不杀戒。奉慈忍行。故有危身。不證鹅珠。守死不拔生草者。法王法令拳拳奉行。虽死不犯。用之从军。岂其宜乎。若不循法律者。必无智行在。彼既违佛制。在此岂终王事哉。一举两失。实不可也。元主遂然之。太保刘秉忠以僧服而辅元主。元主甚敬之。忠曰。臣乃宇宙之废品耳。何当圣眷。此有万松秀禅师之高弟。名曰至温。唱曹洞宗旨于上都华严寺。其学兼内外。道贯天人。陛下若诏而宾之。必充扩仁风。为苍生之依赖也。于是温入内廷。与元主朝。夕论道。元主尝恨相见之晚。河北诸禅刹。自宋政和以来。加之辽金壬辰兵。秽祖庭。未得兴复。元主敕立禅僧为主持。于是三河寺院。沛然兴矣。燕赵秦晋之间。洞室宗风大鬯。皆温之力也。温居内庭。三载如一日。辞还。锡号佛国普安大禅师。至元丁卯五月(即南宋度宋三年)。示疾。沐浴更衣而逝。异香三日。茶毗。舍利无数。四众分塔而祀之。 赞曰。朝生凤雏。自与千岁玄鹤。同途而异辙。余观温公。驱乌于万松之庭。其胸中固已吞云。梦八九耳。及演化大都。果远出群贤之上。然兵火之馀。能使王公贵人。信有此事。非冰霜洁行。不足以感之。今人独味万松评唱之语。而不闻公有回天之力。何哉。余故表而出之。为洞宗之威凤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3—1673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字玄恭,号恒轩,入清改名祚明,晚年居庙称圆照,又有归藏、归妹、归乎来、元功、园功、悬弓、尔礼、普明头陀、鏖鏊钜山人等字号。
诸生。
与顾炎武相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称。
顺治二年,在昆山起兵抗清,事败亡命,穷困流离。
生平喜骂人,虽失之偏激,实多仗义执言。
善草书、画竹,文章胎息深厚,诗多奇气。
有《悬弓》、《恒轩》等集,传世者名《归玄恭文钞》、《归玄恭遗著》。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五
归庄,字元恭,号恒轩,昆山人。有《恒轩集》、《山游诗》。
词学图录
归庄(1613-1673) 字玄恭,又字尔札,号恒轩,又有归藏、归妹、悬弓、圆照、园公、普明头陀、鏖鏊钜山人等别号,入清更名祚明。
江南昆山人。
诸生。
少与同里顾炎武齐名,有"归奇顾怪"之目。
其文不立间架,不事涂泽,有苍苍莽莽之势,诗神气飞腾,奇在骨。
所为《万古愁》杂曲,尤称奇作。
词作极少。
有《归玄恭遗著》,今人辑有《归庄集》,词在集中。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定演。
三河王子氏。
具宿根。
儿时。
人教之佛经。
应声成诵。
为崇国隆安和尚弟子。
研精圆顿教旨。
隆安付以传明之任。
总统清慧。
寂照大师志公。
师兄也。
赞师出世。
授之麈尾。
勖之曰。
正法不可以无传。
人天眷眷。
望有所归。
师唯唯而已。
即入五台。
居上方寺。
探藏海。
尤注意于毗尼。
净水香光。
人不得窥其室。
及隆安顺世。
崇国席虚。
众恳补处。
学徒大集。
日以杂华为讲课。
训释孜孜。
曾无厌斁惮烦意。
世祖。
闻而嘉之。
赐号佛性圆融崇教大师。
至元丁亥。
别赐地大都。
乃与门人协力兴建。
化块砾为宝坊。
幻蒿莱为金界。
凡丛林所宜有。
以次成之。
故崇福有南北寺焉。
时昊天宿德雄辩大师。
授师辽道宗刺血金书戒本。
徒万馀。
众咸稽首座下。
秉受持犯之说。
师自莅席以来。
显受皇眷。
所得赐予。
及净檀施奉。
凡至岁六月十九日。
尽出以饭僧诵经设供。
彻底一空。
而后已。
祝曰。
愿国家平安。
众生受福。
某无与焉。
年七十四。
无疾而化。
上闻。
特旨有司赙丧。
旧制。
近郭禁火化。
师即城西净土院茶毗。
或以为言。
上曰演非常人。
近庸何伤。
获舍利百馀颗。
圆洁如珠。
塔于鲁郭之野。
越二年。
仁宗御宇。
其大弟子。
请于朝曰。
先师入涅槃。
遗骨舍利。
既奉以塔。
以先师道行。
承列圣宠遇甚厚。
非著之文字。
无以示永久。
在廷之臣。
孰宜为之铭。
惟陛下择焉。
仁宗命翰林赵孟頫为文。
谓。
师戒行严洁。
如净琉璃。
然其登大坛临广众。
洪音下被。
则如大将誓众。
无不惕然仰受。
非道成德备。
其孰能至于斯乎。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释常析,字五空。
姓刘氏,衡阳人。
赋性诫悫,本分自持,取予之严,甚于一介。
衡俗八月,男女相率朝岳,三五七步,手持香灶,拜于道左,劝孝歌词,高唱入云,响应山谷,远近化之。
析于光绪七年,欲报叩劳,积诚三载,遇果月师,赠以《法宝坛经》、《佛祖心要》及净土文,读之敬喜交并,乃诣罗汉寺求静田开示,示以念佛法门,拳学服膺,十四年,始受具于南岳祝圣。
精进毗尼,兼穷性相,诵《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句,知本来无物无相,须自性妙明心中所见,一切境即见自心如来。
看《法华经》知此中开权显实,深固幽远,无人能到。
读《地藏经》至“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知住相布施有为功用,凡所作一切功德,迥施法界众生,不作所施,不作所受,不求果报,三轮体空,福无比量。
自是目涉诸经,皆有启悟。
居来阳金钱山一载,究竟念佛,不与人言,坐禅左右,不问名字。
十八年壬辰,归衡职西禅寺监院,时主座普明,方事兴造,除莱缉宇,因基成殿,自禅堂、法堂至于厨库,一砖一瓦,一木一石,筹运所需,丝豪无苟,佥曰:“非析相助,无以语此。
”故昔年寺租才五十石,既赡工食,反增旧额,至三百馀石,此可概见也。
已而求静,退处小庵,取藏中诸祖语录,切近日用者,节其大要,编入课本,以为规式,行住坐卧,字字指心,句句是佛。
清晨合掌,名佛千声,迄于昏暮,精神罔懈,或礼《净土忏》,或诵《楞严咒》,回向三归。
数十年中,无或稍间。
庚申秋,北至燕都,居法源寺,主僧道阶旧与同参,仰其清操,付以管钥,勤劳三载,举千日水陆,开无遮大会,功果圆成,更弘戒法,新徒四百,聚食万指,庶务殷繁,而析以积叩示恙,至壬戌正月四日说偈别众,偈曰: “本来无有种,无种亦无生。
不出亦不入,当生生不生。
本来无有念,无念亦无生。
不变亦不动,当念念不生。
”又曰:“念本无念,弥陀全见。
圆圆明,不动不变。
”阇维,舍利莹然大者如豆,小者如粟,将归塔衡阳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达珍,字宝林,别号师崖。
姓刘氏,抚州人。
幼好静居,若习禅观。
年二十,弃家入括苍山石门洞,依宗海染剃。
因于洞口庆云峰上,飞瀑源头,结茅为庵。
进院之夕,山中神镫,满放光明,圆大如斗,照曜林谷,升降流转,远映城市。
官吏惊怪,遣员察验,典史姚君衔命而往。
温州普明寺素庵法师,闻风问訉,遇于山中。
是夜,庵前大树上,悬空数十圆光,灿如白日。
素庵因谓姚君曰:“《般若记》 云:佛子出世,有大因缘。
或机前显迹,自见神光。
此子因缘非小,必为佛门津梁。
”以偈记曰:“今此光明照烛身,菩萨信有宿生因。
他年定是灵山客,拨转如来正法轮。
”珍礼谢,素庵曰:“当期远大,毋久淹此。
”珍以三年为请。
尔后安处,亦无他异。
后往普明,听讲《金刚》、《弥陀》诸经,即以头陀行修般舟三昧,饮水食澹,胁不至席。
观方至高旻,受记于昭月,遂嗣法焉。
乾隆二十六年,主当阳万善。
三十二年,主大雄山崇福。
三十八年,主狮崖弥陀。
四十年,主高旻。
四十二年,主北嵩岩法轮。
已而退入台山,憩于华顶妙峰庵。
四十五年,县令张公与绅耆合词,请住国清,就庵延揽,势不获却。
其时国清,年久废朽,荒败不堪。
珍至,整饬颓纲,绍隆先轨,庙貌佛乘,屹然有纪。
五十一年,主大田白莲。
五十二年,主黄岩庆善。
廿馀年间,八坐道场。
所至兴起,学侣景从,得法十馀人,皆一时柱石。
以乾隆五十五年四月八日示寂。
先是,弟子道宗请至国清传戒,归庵,坐说偈日:“世尊下降,老僧涅槃。
指天指地,一等捏瞒。
”披衣诣龛,洎然而化。
寿六十,腊四十,塔于东坞,有语录数卷。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七
释觉源,字性海。
姓张氏,定远人。
幼颖异,九岁五经具成诵,弱冠入县学,文名藉甚。
顾无心仕进,每作出世想。
因亲老未能遽舍,为取妻生一子。
居常究心内典,阅《华严》、《法华》诸经,多有契悟。
无何,父母相继逝,始决志出家。
依金陵耆阇寺克静祝发,礼封崇皓清受具足戒,时年已四十矣。
自以学道迟暮,乐行苦行,坚持戒律,口不妄语,不非时食,手不触金银宝物,身不著兽毛蚕丝,四者尤为今时所难。
尝于阅藏,行二时头陀,遍参知识。
闻焦山借庵禅师为洞下名德,因往参叩,机绿契合,遂承印记。
复住山中藏,盖深入教海,而于华严奥旨,独有会心,乃自别其号曰“一真法界”,以志庆幸,由是覃精《华严》,手披不暇,数百过乃至背诵,不遗一字。
尝为四众讲演大义,抉幽剔微,听者豁然。
重订《普门观忏仪》,昼夜六时行法,胁不著席十数年。
居心质直,其正见知如永明、云栖,以净土为归宿,日诵弥陀名号十万声,每礼忏毕,必回向净土。
从学弟子数十人,皆一时之隽。
多主席名山,而源乃虚怀若谷,愿居学地,有云栖风。
尝南游天台四明,西谒九华,过舒州礼三祖塔,登妙高峰,所至道俗敬礼,请求开示。
源随机利导,莫不得其益以去,以是皈信者众。
虽未曾主席一方,而恒为诸方留止,主人必为设普明观坛场,四事供养无阙,其道德感人深矣。
晚年石谷成禅师延居高旻,屏绝诸缘,一意安养。
旧患足疮,至是增剧,而六时礼拜无少间,复于普明忏后,加礼弥陀四十八愿,礼已即持名号不绝。
从学伺便请益,更无他语,唯以西方净业,谆谆劝勉而已。
源一生精力,注于木叉、净业二事。
既以自为,即以为人,又理胜辞达,命人一历耳根,顿获解脱。
尝辅戒焦山,或问:“自性清净名为戒体,今师精究律部,敢问和尚是戒耶?
阿阇黎是戒耶?
白四羯磨是戒耶?
”源答曰:“和尚非戒,然非和尚亦不得自性净戒。
阇黎非戒,然非阇黎亦不得自性净戒。
羯磨非戒,然非羯磨亦不得自性净戒。
譬如玉在石中,必玉人雕琢而后成。
金在矿中,必金师煆炼而后净。
佛性在烦恼中,必净戒遮止而后见。
”一时以为名言。
武昌陈熙愿倾必皈依,信仰尤笃,将归乞其指示,手书天悟《净土诗》一首,有句云:“普贤独发愿,何事再相疑。
”且言“欲了生死,不外禅净一门。
然而竖出难,而横超易。
则今时修行切要,唯在净土一门耳。
”石谷禅师,尝有《禅净百偈》之刻,源为之叙,略云:“参禅时法法归禅,念佛时法法归佛。
所以《普门》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势至》云:总摄六根,净念相继。
是知参禅要全身放下,不放下则六根动被遮蔽。
念佛要念念提起,不提起则种现乘间而出。
以念佛之心参禅,则参禅即归净土,以参禅之心念佛,则念佛即是深禅。
”其发明禅净分合之义,彻了无馀。
嘉兴精严灏融缘禅师,虽禅门宗匠,亦持木叉,而修净业者。
舆源为同参契友,谓:“源以念佛为往生正因,以持戒为决定往生正因,以读诵大乘、解第一义为往生上品正因,总成就一往生因缘。
”其言谅哉。
源之居蓃湾十馀载,道俗钦慕,奉为规法。
嘉庆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示寂,世寿六十有九。
是年夏即辞归焦山,石谷坚留不可归。
逾月而示微疾,自知期至,晨起索浴,浴毕端坐念佛,安然化去。
茶毗时,瑞云盘空,有光成五色,从火际道透虚空,获舍利子三莹净如玉。
塔于润州八公山,其徒供其舍利于山寺书藏楼。
所著有《普明观法》一卷,《宗镜目录》二卷,《毕竟毗尼》二卷,《出世上上禅》一卷,《反约集》一卷,净土诗百首,寂后借庵搜其遗稿,刻为《拾遗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