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本无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59 【介绍】: 元僧。绍兴人,俗姓李,字季蘅,号浮休,又号若耶。九岁能通《春秋》,十五岁受具戒。历主兴化教、园通、天竺灵山等寺。后退居云门,为云门三高之一。善诗,为文雄健有法,赵孟頫称之为僧中御史。有《内外集》。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允若字季蘅号浮休因云门之傍有若耶溪后又号若耶。
郡之相里人。
年九岁能通春秋大义。
父母钟爱之。
稍长翛然有绝尘之趣。
遂依云门元和尚。
十五祝发为大僧。
随渡涛江。
首谒大山恢法师于杭之兴福。
山授以天台四教仪金錍十不二门指要钞诸书。
一览而知大旨。
闻湛堂主南竺往依焉。
凡法智所结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蛣蜣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
至于思清之兼业昭圆之异说齐润之党邪仁岳之背正。
亦皆察其非是。
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宾客。
元至治初湛堂奉诏入燕都校大藏。
因奏若之行业锡以慈光圆照之号。
即命出住昌源净圣院。
其院颇颓弊。
乃力为经度。
田芜者辟之。
室圮者葺之。
三年遂成巨刹。
湛堂复招之。
徕归命居第一座摄众规范。
泰定中复出主杭之兴化。
时与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三公。
道望并峙湖上。
世称为钱塘四依。
未几退居越之云门。
又与断江恩休耕逸。
临风吟咏不知夕阳在树。
世又称为云门三高。
至正住越之圆通迁上竺。
其山旧有缨络泉涸久。
若至持锡叩岩祷曰。
苟吾缘在是泉当为我一来。
不然则涸如故。
言讫泉涌出渊冷渐盈。
时户部尚书贡师泰称比慈云之重荣桧。
命之曰再来泉。
复退隐云门。
筑精舍专修法华三昧为暮年净业。
会天下大乱干戈纷扰。
众欲拥若避去。
若斥曰。
难可苟免乎。
吾对将至。
待以酬之。
众遁若独危坐。
贼众入其舍。
若毅然不为屈。
辞色俱厉。
贼首知为有道者约退。
一贼独怒直前挥刃中之。
白乳溢出于地。
实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
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有五。
贼退众归荼毗。
舍利如菽算。
若平生风度简远不妄言笑。
赵孟頫称为僧中御史。
得法弟子集庆友奎演福良谨延庆如莹隆德法让净圣圆證等若干人。
所著内外集黄溍为叙。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允若。
字季蘅。
自号浮休子。
族相里氏。
越人也。
代为簪缨。
师生有绝尘之趣。
初为童子。
给侍云门元上人。
十五圆具。
为大僧。
至虎林。
谒恢大山于兴福。
自是习天台教。
湛堂澄公。
主南天竺。
师与焉。
声入心通。
知解日至。
湛堂甚器之。
既出世净圣矣。
湛堂念之弗置。
招之徕归。
请居第一座。
摄众千馀人。
持规峻整。
经其指示。
多所悟入。
泰定中。
行宣政院。
请主兴化。
当是时。
倡道杭之南北两山者。
若天岸济。
我庵无
玉庭罕。
与师皆有重望。
人称为佛海会中四天王。
居亡何退居云门。
视荣名利养。
恬不屑意。
翱翔岩壑间。
时同断江恩师休耕逸师。
临风笑咏。
不知夕阳之在树。
君子又目之。
为云门三高师。
前后凡四座道场。
教雨所及。
如甘露醍醐。
饮者心泰然。
终以云门为归。
筑深居精舍。
以法华观慧三昧。
为暮年净行。
会天下大乱。
于戈纷扰。
法师与之。
遇胁以白刃。
毅然不为屈。
辞色俱厉。
因遇害。
白乳溢出于地。
寿八十。
腊六十有五。
兵退阇维之。
获舍利如菽者算。
瘗于云门山之麓。
师风度简远。
暮年神气完固。
刘伯温。
称其诗文古雅峻洁。
而有奇风。
故一时名。
公卿咸倾倒焉。
师素履之美。
虽不获考。
终命而定业所制。
在古贤圣或未免。
初无伤乎道德之崇高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允若,字季蘅,号浮休,因云门之傍有若耶溪,后又号若耶,郡之相里人。
年九岁,能通《春秋》大义,父母钟爱之。
稍长,翛然有绝尘之趣,遂依云门元。
十五祝发为大僧,随渡涛江,首谒大山恢于杭之福山,授以《天台四教仪》、《金錍》、《十不二门指要钞》诸书,一览而知大旨。
闻湛堂主南竺,往依焉。
凡法智所结,《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蛣𧏙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
至于恩清之兼业,昭圆之异说,齐润之党邪,仁岳之背正,亦皆察其非是。
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宾客。
元至治初,湛堂奉诏入燕都校大藏,因奏若之行业,锡以“慈光圆照”之号,即命出住昌源净圣院。
其院颇颓弊,乃力为经度,田芜者辟之,室圯者葺之,三年遂成巨刹。
湛堂复招之徕归,命居首座,摄众规范。
泰定中,复出主杭之兴化,时与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三师道望,并峙湖上,世称为钱塘四依。
未几,退居越之云门,又与断江恩、休耕逸,临风吟咏,不知夕阳在树,又称为云门三高。
至正,住越之圆通,迁上竺,其山旧有缨络泉,涸久。
若至,持锡叩岩,祷曰:“茍吾缘在是,泉当为我一来,不然则涸如故。
”言讫,泉涌出,渊泠渐盈。
时户部尚书贡师泰,称比慈云之重荣桧,命之曰“再来泉”。
后退隐云门,筑精舍,专脩法华三昧,为暮年净业。
会天下大乱,干戈纷扰,众欲拥若,避去。
若斥曰:“难可茍免乎,吾对将至,待以酬之。
”众遁,若独危坐,贼众入其舍,若毅然不为屈,辞色俱厉,贼首知为有道者,约退。
一贼独怒,直前挥刃中之,白乳溢出于地,实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
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有五。
贼退,众归,荼毗舍利,如菽算。
若平生风度简远,不妄言笑,赵孟頫称为僧中御史。
得法弟子集庆、友奎、演福、良谨、延庆、如莹、隆德、法让、净圣、圆證十人。
所著《内外集》,黄溍为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2—1359 【介绍】: 元僧。台州临海人,字大用,俗姓屈。十二岁受经于瞿公,旋即祝发受具足戒。秦定帝时居海盐德胜寺讲经,听者咸诧,转杭之兴福,三年,升住演福寺。顺帝赐号佛鉴园照论师。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必才字大用姓屈氏。
台州临海人。
父哲明大经为科目之儒。
母赵氏嗜善崇佛惟谨。
才娠十月母一夕梦。
梵僧振锡入堂内。
觉而生。
甫能言辄记孝经一卷。
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
声文谐协宛有思致。
时有江西瞿法师居越之报恩。
实剡源暹公诸孙。
通天台教观。
才年十二乃挟册从之。
未几为祝发进具戒。
十六出游虎林谒湛堂澄于南竺。
湛堂与语皆中肯綮。
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
时玉冈润法师居第一座。
学者归之如云。
才亦执经入室。
虽至流金之暑折胶之寒。
足不踰户限者十年。
凡山家之玄教观之要一经指授。
意释心融靡不臻其阃奥。
玉冈叹曰。
此子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
乌能至此哉。
一时侪辈如我庵无绝宗继。
皆英声伟望超出时流。
至于剖决宗旨议析教章。
必推才为上首。
玉冈出主海盐德藏。
命才分座讲演。
其辩若雨注河翻纵横无碍。
听者称之。
泰定元年玉冈迁演福。
宣政院请才继德藏。
当是时湛堂声誉喧播中外。
众意其必愿为其弟子。
及升座瓣香嗣玉冈。
君子谓其知义。
至正二年迁杭之兴福。
三年补演福。
元臣康里常咨决心要。
先因寺烬于兵。
才为次第新之建万佛阁。
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
才之为人凝重沈默观行精励。
孜孜修进斯须懈怠。
接人以慈。
诲人倦。
门弟子据猊座者百人。
顺帝特赐佛鉴圆照之号。
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
吾缘尽矣。
乃焚香面西端坐。
高称弥陀佛号。
尽一昼夜又告众曰。
汝等勿谓修持验。
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
即索浴更衣为书以别相识。
遂合掌而逝。
舆龛荼毗。
有五色光自龛中发。
火馀不坏者二。
舌根如红莲华。
齿牙若珂贝。
舍利满地众竞取之一时俱尽。
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许。
求之亦有得者塔于寺南。
阅世六十有八。
座五十六夏。
著述有妙玄文句止观增治助文法华涅槃讲义章安荆溪法智礼文诗偈等。
并行于世。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必才。字大用。台临海屈氏子。父哲明大经。为科目之儒。母赵氏。嗜善崇佛惟谨。师生甫能言。辄记孝经一卷。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谐协有思致。祝发受具戒。出游武林。谒湛堂澄公。公见其颜貌峻拔。出语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时润玉冈为第一座。师折节事之。虽流金之暑。折胶之寒。足不踰户限者十年。凡台家部味之玄。教观之要。一经指授。意释心融。无不臻其阃奥。玉冈叹曰。此子。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乌能至此哉。玉冈出主海盐德胜。师分座焉。暨玉冈迁演福。宣政院请师。继其教席。当是时。湛堂声称。喧播中外。众意。师必愿与之子。及升座瓣香嗣玉冈。君子谓其知义。至正二年。迁杭之兴福。未几。升主演福。丞相康里公。屡至香币。咨决心要。寺久圮。师为次第新之。建万佛阁。其崇以尺许一百三十有奇。师之为人。凝重简默。观行精励。孜孜修进。无斯须懈怠。每夏终制解。同业者。皆囊衣自便。师独掩关谢客。益加磨淬。人不堪其清苦。而处之忻忻也。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吾缘尽矣。乃危坐西向。称弥陀佛号。尽一昼夜。因告众曰。汝等勿谓修持无验。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即索浴更衣。为书别相识。合掌而逝。阇维有五色光。自龛中发火。火馀舌如红莲。齿如珂贝。舍利如菽者满地。万众竞取。一时俱尽。后至者。穴地尺馀。亦得之。塔干寺之南。阅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六夏。具庵玘公谓。师以恢涵之量。迈远之识。于空坏劫中。建成住之效。而或有可齐者。至于发性具之微。肆辨说之雄。灿真灯于既昏。胶慧和于将坠。此岂力之所能为哉。斯言得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必才,字大用,姓屈氏,台州临海人。
父哲明大经,为科目之儒。
母赵氏嗜善,崇佛惟谨,才娠十月,母一夕梦梵僧振锡入堂内,觉而生。
甫能言,辄记《孝经》一卷。
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声文谐协,宛有思致。
时有江西瞿法师,居越之报恩,实剡源暹公诸孙,通天台教观,才年十二,乃挟册从之。
未几,为祝发进具戒。
十六出游虎林,谒湛堂澄于南竺,湛堂与语,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
时玉冈润居第一座,学者归之如云,才亦执经入室。
虽至流金之暑,折胶之寒,足不踰户限者十年,凡山家之玄,教观之要,一经指授,意释心融,靡不臻其阃奥,玉冈叹曰:“此子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乌能至此哉。
”一时,侪辈如我庵无、绝宗继皆英声伟望,超出时流,至于剖决宗旨,议析教章,必推才为选首。
玉冈出主海盐德藏,命才分座讲演,其办若雨注河翻,纵横无碍,听者称之。
泰定元年,玉冈迁演福,宣政院请才继德藏。
当是时,湛堂声誉,喧播中外,众意其必愿为其弟子,及升座办香嗣玉冈,君子谓其知义。
至正二年,迁杭之兴福。
三年,补演福,郡帅康里尝咨决心要。
先是寺烬于兵,才为次第新之,建万佛阁,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
才之为人凝重沈默,观行精励,孜孜脩进,斯须懈怠,接人以慈,诲人倦,门弟子据猊座者百人,顺帝特赐“佛鉴圆照”之号。
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吾缘尽矣。
”乃焚香面西端坐,高称弥陀佛号尽一画夜,又告众曰:“汝等勿谓脩持验,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
”即索浴更衣,为书以别相识,遂合掌而逝。
舆龛荼毗,有五色光自龛中发,火馀,不坏者二舌根如红莲华,齿牙若珂贝,舍利满地,众竞取之,一时俱尽,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许求之,亦有得者。
塔于寺南。
阅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六夏,所著有《妙玄文句止观》、《增治助文》、《法华涅槃讲义》及《诗偈》并行于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弘道,字存翁,号竺隐,桐乡密印寺僧。族姓沈,吴江人。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释《楞伽经》。后与楚石同被召入京,为僧录司左善世。辛未,告老,赐驿驰归。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寿七十八岁。藏于天竺双桧峰云隐塔,独庵少师撰碑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弘道,字竺隐,姓沈氏,吴江澄源里人也。
幼而失恃,鞠于嫂氏。
十年就外傅,日诵数千言,见人诵《法华经》历耳成诵。
年十三,父命礼密印寺云屋慈为师,弱冠薙发,进受具戒,自此为学,孜孜靡懈。
往见元叟端,复归密印。
时庭生五竹,因以名轩,将藏脩焉。
闻鲁山文公讲授有规矩,乃从学台宗疏钞诸书,罔不通贯。
我庵迁主上竺,诣之。
我庵深言奖励,且曰“为我掌记”。
未期月,入室请益曰:“前承指教,尝于净夜,试以平日所闻返照己心,圆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无碍,若明日以此心对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运泯合,不知过在何处?
我庵厉声叱曰:“未在,去!
”弘道汗流浃背,顿觉平日所闻所行,一切疑碍冰消,遂礼拜。
我庵复谓之曰:“子善护持,他日教绪灰寒火冷之际,以此对扬明廷,重光末运可也。
”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从绝宗继。
未几,秀之天岩耀退寂广福,请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
湖郡守请主慈感,无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时礼大悲像,期生净土,为终焉之计。
三年,诏天下高行僧道问鬼神事,弘道建议唯允。
杭之灵山,兵后废败,众请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净珠,畚瓦砾、刜荆榛,重造光明忏堂。
自元季之乱,期忏行法绝闻于时,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
初居五竹轩时,梦与大明照师同游灵竺,赋诗有出红尘户外德业至今存之句。
照尝住此山,始悟所梦为有灵应。
十年,大祖有旨,笺注《楞伽》诸经。
弘道与全室具庵同注三经,颁行天下,御制竺隐说赐之。
十五年,迁住上天竺,兼领杭郡都纲,寻转僧录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以老告间,许之,时年七十七矣。
退处长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梦观仁公请为学者讲《妙宗》,至三辈往生观文,忽示微病,顾其徒正谟等曰:“昔我祖法智尝为心境叵得故,染可观净,不碍缘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当处显现,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为准则。
今夕世缘当谢。
”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
世寿七十有八,僧腊五十有九。
火馀,藏舍利于天竺双桧峰之麓,曰云隐塔。
少师姚广孝为撰碑铭。
弘道四坐道场,所至莫不兴修,惟灵竺忏堂,其功最钜。
为都纲僧录,三宗诸山有所依怙焉。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士璋。
字原璞。
郡之海宁王氏子也。
生即伏犀贯顶。
目炯炯黑如点漆。
幼即膻荤弗御。
父母或阴试之辄呕不止。
喜读佛书。
邻有寺僧。
请其父曰。
此释氏种也。
盍乞师我。
父怒曰。
吾儿如芬陀花。
非若伦也。
遂舍入传法寺受五戒。
时翰林侍制柳贯尝憩寺舍。
爱师乃授以经史。
亲为敷绎奥义。
师闻迎刃即解。
年十九薙发为大僧。
我庵无法师主上天竺。
师将担簦趋侍。
忽梦游宝所。
有大菩萨教其胡跪作礼口宣忏文。
觉而思之乃普贤净行品偈文。
果见我庵刮目视之。
凡天台教观一家章义以次授师。
而志虑专一力学怠至忘寝食。
我庵阴鉴其勤常以远大期之。
时有天心莹素亢不服人。
故世称义虎。
亦艳师行约共灯火。
日与磨切诘难极于毫芒。
众曰双璧。
久之我庵化去。
东溟日公补其席陶冶学者。
选师为开科。
命知宾客继领忏摩事。
元至正十三年受命住持栖真。
而寺与南竺演福二刹相邻。
时有大用才绝宗继二老居之。
师尤以学未足日往扣焉。
凡教观之奥偏圆本迹之微一一不条柝。
所以尝对众叹曰。
佛法教藏渺如烟海。
固非独善所能究尽。
使吾自画而不进。
其能免于孤陋之诮乎。
二十年移主旌德。
元季天下兵戈大乱。
人咸计自藏。
师独专心寺事。
不以世难自易厥志。
其彰善瘅恶风彩为之改观。
日纳净众讲演经疏。
虚晷。
至我皇明洪武集庆虚席。
郡守李公请就提唱教乘。
未几中书被旨。
俾浙之东西五府名刹住持咸集京师。
共甓天界立善世院。
以统僧众同监董其役。
诸方耆德皆莫知所为。
师独出方略具有条叙。
时十万之众咸仿法之。
是年六月既望预知时至。
召弟子嘱以后事。
至十七日安然坐蜕。
寿四十六。
腊二十八。
阇维其弟子圆觉一印升元克勤等函其骨。
建塔于龙井辩才法师塔南。
师之器局潇洒论议慷慨据直道而不徇流俗。
每徵诸刹而树徒植党者皆为怨府。
师乃誓不薙畜弟子。
学者谒欲依附。
必励言拒之。
不妄录一人。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士璋。
字原璞。
海宁王氏子。
伏犀贯顶。
目光外射。
自幼即决去荤膻弗御。
即御辄呕逆不能胜。
日取天竺典习读之。
识者曰。
此释子种也。
十九始除须发。
寻禀持犯之说于某师。
我庵法师
自四明延庆。
迁主武林上天竺。
令誉隆洽。
师将担簦趋之。
感异梦。
师以为得法徵。
心自喜。
及见我庵。
如旧相识。
凡天台大小部书。
以次环授之。
师志虑专一。
饥则亲釜鬵。
以事烹饪。
一饱而止。
寒暑昼夜。
若不知也。
我庵之三吴。
俾师迁丈室之西。
以便饮食。
逮迁。
见白烟一抹起其寝所。
则自㸑犹故也。
我庵
阴鉴其勤。
以远大期之。
我庵之门人。
曰天心莹素。
高亢不服人。
亦歆师之行约。
共灯火。
磨切诘难。
极于毫丝。
馀子皆望风而畏。
称为双璧。
元至正十三年。
江南行宣政院。
命主州之栖真寺。
栖真与南天竺演福邻。
古称教海。
而大用才公。
绝宗继公。
二大长者。
皆在焉。
师犹以学之未足。
时往叩其所未至。
凡部味教观之奥。
偏圆本迹之微。
畴昔有疑而未彻者。
二老无不条分缕析以喻之。
师弹指叹曰。
佛法教藏。
渺如烟海。
固非独善偏长所能究也。
移主旌德教寺。
法化大行。
洪武初。
以集庆虚席请师。
唱扬接引。
如旌德时。
有过无弗及焉。
未几示寂。
师所著书。
多未脱稿。
诗文有别录数卷。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士璋,字原璞,海宁王氏子也。
生有异骨,直贯额顶,目炯炯黑如点漆。
幼勿茹膻,父母或阴试之,辄呕不止。
喜读佛书,邻有寺僧,请其父曰:“此释氏种也,盍乞师我。
”父怒曰:“吾儿如芬陀花,非若伦也。
”遂舍入传法寺受五戒。
时翰林侍制柳贯尝憩寺舍,赏其聪慧,乃授以经史,亲为敷绎奥义,璋闻,迎刃即解。
年十九,薙发为大僧,我庵无法师主上天竺,璋将担簦趋侍,忽梦游宝所,有大菩萨教其胡跪作礼,口宣忏文,觉而思之,乃《普贤净行品》偈文。
及见我庵,果刮目相视。
凡天台教观一家章义,以次授之。
而志虑专一,力学怠,至忘寝食。
我庵阴鉴其勤,常以远大期之。
时有天心莹,素具高志,亢不下人,世称“义虎”,独羡其能,约共灯火,日与磨切诘难,极于毫芒,众曰“双璧”。
久之,我庵化去,东溟日公补其席,陶冶学者,选璋为开科,领忏摩事。
元至正十三年,受命住持栖真,而地与南竺、演福二刹相邻。
时有大用才、绝宗继二老居之,璋自视欿然,以为未足,日往扣焉,凡教观之奥,偏圆本迹之微,不条析。
尝太息曰:“佛法教藏,渺如烟海,固非独善所能究尽,使自画而不进,其能免于孤陋乎?
”二十年,移主旌德。
元季天下大乱,兵戈扰攘,人咸计自藏,璋独专心寺事,不以世难,自易厥志。
其彰善瘅恶,风彩为之改观,日纳净众,讲演经疏,时虚晷。
至明洪武,集庆虚席,郡守李公请就提唱教乘。
未几,中书被旨,俾浙之东西五府名刹住持咸集京师,共擘天界,立善世院,以统僧众,同监董其役,诸方耆德皆莫知所为,璋独出方略,具有条叙,时十万之众咸仿法之。
是年六月既望,预知时至,召弟子嘱以后事,至十七日安然坐蜕,寿四十六,腊二十八。
阇维,其弟子圆觉一印、升元克勤等函其骨,建塔于龙井辩才法师塔南。
璋器局潇洒,论议慷慨,据直道而不徇流俗,每惩诸刹之树徒植党者,皆为怨府,璋乃自誓不薙蓄弟子,学者渴欲依附,必励言拒之,不妄录一人。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祖你。
字日章。
别号用拙。
苏州常熟张氏子。
祝发后东游四明。
我庵无公住延庆。
石室瑛公居育王。
皆待以忘年。
后嗣法于竹屋净法师。
出世永定教寺。
继迁昆山广孝嘉定净信。
而主教吴下垂五十年。
洪武初预选高行。
有旨就天界寺说法上数召入禁中。
奏对称允加赐慈忍法师之号。
后赐归故里终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祖你,字日章,你或作称,章亦作彰,别号用拙,常熟张氏子也。
祝发后,东游四明。
我庵无住延庆,石室瑛居育王,皆侍以忘年。
后嗣法于竹屋净法师,出世永定教寺,继迁昆山广孝、嘉定净信,而主教吴下垂五十年。
洪武初,预选高行,有旨就天界寺说法,上数召入禁中,奏对称允,加赐“慈忍法师”之号,后赐归故里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