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神秀

相关人物:共 58 位
共 58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释惟中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惟中。
字慧雅。
蓬州开元寺僧也。
游成都。
不复归其乡者。
凡四十年。
性孤洁。
不妄与人合。
精禅律之学。
善吟诗。
气格清谨。
与可朋相上下。
时称之曰诗伯。
且通儒书。
学者从质其义。
日满座下。
羸形垢面。
破衣败履。
见者莫测其中之所有。
庆历五年五月。
示寂于大慈甘露道场。
年六十九也。
前时尽倾其橐中。
得八万钱。
委其所尝往来者。
楞严道人继舒曰。
我将去矣。
生平之馀止此尔。
其为我命奇工。
六祖像。
于尔院之释迦殿。
用此被唾骂。
我不敢辞。
且欲使来者。
见是相知是心。
以是知见故。
能祓除诸妄。
而泯相亡心。
我为是功德之意也。
舒诺之。
命名手刘允文图之。
梓潼文同。
尝问道于师。
为记其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3 【介绍】: 名或作惠能。
唐僧。
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
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
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
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
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
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
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
早年听人诵佛经,颇能领会,遂北行访师。
高宗咸亨间入黄梅东禅寺,参禅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时称为卢行者。
因所作禅偈为弘忍所赏,于夜间传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隐遁。
隐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广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发受戒。
后归住韶州宝林寺,为众说法,历三十余年,影响遍于南方。
卒于新州国恩寺。
宪宗时赐号大鉴禅师。
生平见《旧唐书》本传。
慧能为南宗禅之创始人,其为学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北宗禅之渐悟说不同。
后人尊其为禅宗六祖
其语录由门人辑为《六祖法宝坛经》。
此书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诗偈2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粤诗·卷五
释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卢。
新州(今新兴县)人。
幼年丧父,家贫,不识字,以采樵为生。
二十四岁时,闻人诵《金刚经》,决心学佛,乃往投湖北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南归隐遁十六年。
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薙发于广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
后于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为佛教南宗开创者、禅宗之六祖
唐玄宗先天二年圆寂,年七十六。
唐宪宗诏谥大鉴禅师。
弟子编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事见《坛经》及释法海撰序,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卢氏。
其先范阳人。
以父行瑫官南海。
遂为新州人。
咸亨中至乐昌。
就智远禅师出家。
复至蕲春。
就宏忍禅师受具。
后至南海。
就印宗法师剃染。
住法性寺。
上元中移具宝林寺。
诏赴京邑。
谢病不起。
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
改额法泉。
是为南宗六祖
先天二年卒。
宪宗时追谥大鉴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先出范阳。
父行瑫始官中朝。
武德中以谮左迁。
为州司马。
贞观十二年戊戌。
生能于官舍。
未几而父丧母寡。
贫甚。
能于民间日售薪。
共甘旨。
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
固。
问客此何经。
曰金刚般若经也。
又问何从得之。
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
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
能曰我志欲见大师。
然以母累。
柰何。
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
俾安家而趣使往。
咸亨中。
道过韶阳。
信士刘志略。
延以恩礼。
志略之姑尼也。
方读涅槃。
问疑义。
能为解析。
因问字。
曰不识也。
尼怪而诘其故。
则曰诸佛妙义。
不堕文字。
尼叹服。
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
众遂筑辟宝林旧寺。
请居之。
以便趋向。
能念曰。
吾以求师至是。
遽以自安可乎。
明日往依乐昌县之智远禅师于西石窟。
远尤加器重。
曰必蚤获印證于蕲。
而后转以见教也。
至蕲。
忍师问。
来何自。
曰自岭南。
曰何求。
曰求作佛。
曰岭南人无佛性。
曰人有南北。
佛性岂尔。
乃服役。
至悬石腰间踏舂碓。
以效勤苦。
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
书偈于壁。
以著己见解。
能亦倩客。
夜书一偈其旁。
忍见之。
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
曰自吾先师。
以此表信。
今妄庸者。
莫不觊觎。
故其所在之地。
命若悬丝焉。
汝其亟逝。
无滞此也。
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
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
以风幡之辨。
求见所受衣钵。
而为之落发。
从智光律师。
登坛受具。
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
记云。
后有肉身菩萨。
于此得戒。
梁三藏真谛。
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
记云。
后一百二十年。
有大士。
于此说无上乘法。
上元中。
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
能悬知之曰。
吾师其真归矣。
既而讣至。
徙居宝林寺。
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
力辞入曹溪。
由是天下心学之士。
归曹溪。
而武后中宗。
神秀禅师奏举。
娄降玺书。
诏赴阙。
继遣中官薛简敦致。
皆谢疾不起。
后赐磨衲袈裟一。
钵一。
编珠织成经巾一。
绿质红晕华绵巾一。
帛五百匹供养。
舍新兴宅为寺。
请额国恩。
神龙三年。
诏韶州缮治其寺。
务尽壮丽。
易赐其额法泉。
延和元年。
预命弟子。
建塔于法泉寺。
先天二年。
八月三日。
归而唱灭。
春秋七十六。
十一月反葬曹溪。
宪宗追谥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
宋太平兴国三年。
诏易曹溪法泉寺为南华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能。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本世居范阳。
厥考讳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终于贬所。
略述家系。
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能也。
纯淑迂怀惠性间出。
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
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能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
能凝神属垣迟迟不去。
问曰。
谁边受学此经。
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
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能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
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往韶阳遇刘志略。
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
能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
怪能不识文字。
乃曰。
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叹服。
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
自谓己曰。
本誓求师而贪住寺。
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
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
远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
忍师睹能气貌不扬。
试之曰。
汝从何至。
对曰。
岭表来参礼。
唯求作佛。
忍曰。
岭南人无佛性能曰。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
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忍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能和汝。
偈辞在壁见解分岐。
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师转相付授。
岂徒尔哉。
呜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能计回生地。
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渐露锋颖。
就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
印宗辞屈而神伏。
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
跋摩已登果位。
悬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
谓众曰。
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
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
至是能爰宅于兹。
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
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宗风惨然不悦。
大众问曰。
胡无情绪耶。
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
吾师今归寂矣。
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
时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
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四部之宾围绕其座。
时宣秘偈或举契经。
一切普熏咸闻象藏。
一时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径途尽归圆极。
所以天下言禅道者。
以曹溪为口实矣。
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归依而适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玺书。
诏赴京阙。
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
复谢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固以此辞。
非邀君也。
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
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务从严饰。
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
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
气微目瞑全身永谢。
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
鸟连韵以哀啼。
猿断肠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间眼灭吾畴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以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
勤勤付嘱语在会传。
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
会序宗脉。
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尽图缋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禅定。
后加漆布矣。
复次蜀僧方辩。
塑小样真肖同畴昔。
能曾言。
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
开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
欲函归海东供养。
有闻击铁声而擒之。
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
其色青黑碧缣复袷。
非人间所有物也。
屡经盗去。
迷倒却行而还褫之。
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
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
谒能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
寄香十斤并诗。
附武平一至。
诗云。
大师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无碍香。
随心到南海。
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
为撰铭赞。
宋之问书。
次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
问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
宋公闻法欢喜。
向塔乞示徵祥。
须臾微风渐起。
异香裛人。
阴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
后肃宗下诏能弟子令韬。
韬称疾不赴。
遣明象赍传法衣钵。
进呈毕给还。
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
每遇上元烧灯。
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
大宋平南海后。
韶州盗周思琼叛换。
尽焚其寺塔将延燎。
平时肉身非数夫莫举。
烟熛向逼二僧对舁。
轻如夹纻像焉。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无疑贰。
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
忍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
秀师则否。
通曰。
是法宁选缁白。
得者则传。
周封诸侯乃分分器。
同姓异姓别也。
以祖师甄别精粗以衣为信。
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
一摩健那射则中而不破。
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
三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
非坚洛叉有强弱。
但由射势力不同耳。
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
信衣至能不传。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忍言。
受传衣者命若悬丝。
如是忍之意也。
又会也禀祖法则有馀。
行化行则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验能师之先觉。
不传无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则哲也。
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4 【介绍】: 唐僧。
潞州铜鞮人。
俗姓姜。
师事神秀
住蓝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尝出字外。
后隶京城慈恩寺。
玄宗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途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赉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
卒谥号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俗姓姜。
潞州铜鞮人。
出家从神秀禅师
得心法。
始居蓝田之广化寺。
凡二十年。
徒京师慈恩寺。
道望日以隆重。
开元十一年。
驾幸东都。
诏扈从。
所过官吏士女。
具华幡迎导。
充塞道路。
蒲虢二州尤甚。
秀公出自黄梅。
而化行关洛。
虽为帝后王公所敬。
礼然其所在。
殊未尝提唱宗旨。
以开发徒众。
故福亦如之。
一日升堂演说。
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张均礼部侍郎韦陟。
群公咸在。
因曰。
日吴吾与汝辈诀别矣。
既退而张窃语房。
某以早岁饵金丹。
深忌临丧。
今大师如此。
某不敢留。
遂去。
人莫知者。
福徐与房曰。
吾与张游有年矣。
而宿业之来。
其不可免如此。
苟能小忍。
以终吾会。
则犹庶几。
且就执房手曰勉之。
必为中兴名臣。
后张果陷贼。
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义福。
姓姜氏。
潞州铜鞮人也。
幼慕空门黍累世务。
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尝出房宇之外。
后隶京师慈恩寺。
道望高峙倾动物心。
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经蒲虢二州。
刺史及官吏士女。
皆赍幡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礼纷纷瞻望无厌。
以二十年卒。
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
送葬者数万人。
中书侍郎严挺之躬行丧服。
若弟子焉。
又撰碑文。
神秀禅门之杰。
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无以加者。
而未尝聚徒开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
传教二十馀载。
人皆仰之。
初福往东洛。
召其徒戒其终期。
兵部侍。
郎张均太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预造焉。
福乃升堂为门人演说。
且曰。
吾没日昃当为此决别耳。
久之张谓房曰。
某夙岁饵金丹未尝临丧。
言讫张遂潜去。
福忽谓房曰。
与张公游有年矣。
张公将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
向来若终此法会足以免祸。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为中兴名臣。
其勉之。
言讫而终。
后张均陷贼庭也受其伪官。
而房翼戴两朝毕立大节。
皆终福之言矣。
又释行思。
姓刘氏。
庐陵人也。
濡润厥躬贞谅其性。
出尘之后纳戒已还。
破觚求圆斲雕为朴。
厥志天然也。
往韶阳见大鉴禅师。
一言蔽断犹击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还复吉州阐化。
四方禅客繁拥其堂。
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灭于本生地。
敕。
谥大师号。
曰洪济。
塔曰归真。
其塔会昌中例从堙毁后法嗣者重崇树之。
神僧传·卷第七
僧义福者。上党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洁。搢绅士庶翕然归依。尝从驾往东都。所历郡县人皆倾向。檀施巨万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学徒。告以将终。兵部侍郎张均。中书侍郎严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礼部侍郎韦涉。常所礼谒。是日亦同相造焉。义福乃升座为门徒演法。乃曰。吾殁于是日当以决别耳。久之张谓房曰。某宿岁饵金丹。尔来未尝临丧。言讫张遂潜去。义福谓房曰。某与张公游有年数矣张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向来若终法会足以免难惜哉。乃携房之手曰。必为中兴名臣。公其勉之。言讫而终。及禄山之乱。张均陷贼庭授伪署。房琯翊赞两朝竟立大节真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卫氏。
荆州枝江人。
生于隋之开皇初。
貌端雅。
性极和裕小年即出家。
学复通贯。
十七年。
诏括勘天下僧尼之私度者。
安云幼以患难。
逃入山谷。
初不知其孰为教育。
孰为薙染也。
大业中开通济渠。
役男女百馀万。
安日分卫。
以食饿者。
众赖之。
上闻而诏见之。
遁入大和山中。
上幸江都。
海内扰攘。
乃仗锡登衡岳。
行头陀法。
贞观间。
至蕲州礼忍大师。
得心诀。
麟德元年。
游终南山。
爱石壁之胜。
而禅栖其下。
时早霜害稼独安所居。
环四十里皆熟。
高宗异之。
诏入见。
不赴。
坦然怀让。
二人来参。
问曰。
如何是祖师意。
安曰。
何不问自己意。
曰如何是自己意。
安曰。
当观密作用。
曰如何是密作用。
安以目开合示之。
永淳三年。
化缘滑台。
但结草亭冲要地。
不置四壁。
昼夜燕坐绳床。
无倦态。
诏为造招提寺。
其处。
俄还乡里。
神秀禅师
迁逝玉泉寺。
旷主席。
众请住持。
固辞归隐嵩山少林寺。
圣历二年四月。
授嵩山神菩萨戒。
则天尤加敬。
每迎至。
供养宫中。
有所教戒。
则稽颡听受。
尝问师甲子。
安曰。
不记。
曰何为不记。
安曰。
此身生死若循环。
环无起尽。
焉用记为。
况此心流注。
起灭无间。
自初识至动相不生。
何年月而可记乎。
神龙二年九月。
诏安。
偕静禅师入内供施。
且度弟子十四人。
俾充执侍。
三年。
施磨衲僧伽梨。
神龙三年三月三日。
谓其徒曰。
吾死必弃尸林中。
焚以野烧。
慎勿劳人也。
顷之万回和尚造室。
执手耳语而去。
八日阖户。
吉祥卧而寂。
春秋约一百三十岁。
焚毕。
获舍利八十颗。
内五颗红紫色。
以进上。
馀造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惠安。未详何许人也。神龙中游于京兆。抑多先见。时唐休璟既立边功。贵盛无比。安往造焉。曰相公甚美。必有甚恶将有大祸。且不远数月然可攘去。休璟素知安能厌胜。诺而拜之。安曰。更无他术但奉一计耳。岂非注拟官品出乎陶治中。请选一有才干者用为曹州。因得张君本京官。即日升之。宫赞相次作守定陶。委之求二犬可高数尺而神俊者。张君到任锐意精求。得二犬如其所求。以献之休璟大悦召安视之。曰极善。后旬馀安却来曰。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警备。遂留安宿。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命左右十数辈。执弧操矢立于榻之隅。休璟与安共处一榻。至夜分安笑之曰。相君之祸兔矣。可以就寝。休璟喜而谢之。遂撤左右俱寝。迨晓安呼休璟可起矣。问安曰。二犬何所用乎。遂寻其迹至园中。见一人仆地而卒。视其颈有血焉。盖为物所啮者。又见二犬在大木下。仰视之一人袒而匿身。休璟惊且诘之其人泣而指死者曰。某与彼俱贼也。昨夕偕来欲害相国。盖遇此二犬。环而且吠。彼为所噬既殒。某藏匿为地。天网所罗为犬蹲守。今甘万死。且命缚之。曰此罪固当死。然非某心也。乃受制于人耳。乃释之。贼拜泣而去。休璟拜谢安曰。非吾师不然死于二夫之手矣。安曰。此相国之福。岂所能为哉。又休璟表弟卢轸在荆门。有术士告之曰。君将有灾。当求善禳厌者。或能免矣。轸知安奇术清行为时所重。致书于休璟。安即与一书曰。事在其中耳。及书达江陵而轸已卒。其家开其书。徒一幅空纸焉。殊无一字休璟益重之。后数年遁去罔知所之。
神僧传·卷第七
释惠安。未详何许人也。发言多中好为厌胜之术。时唐休璟既立边功贵盛无比。一日僧来谓休璟曰。相国将有大祸。且不远数月然可以禳去。休璟惧甚。即拜之。僧曰。某无他术但奉一计耳。愿听之。休璟曰。幸吾师教焉。僧曰。且天下郡守非相国命之乎。曰然僧曰。相国当于卑冗官中访一孤寒家贫有才𠏉者。拔为曹州刺史。其深感相国恩。而可以指踪也。既得愿以报某。休璟且喜且谢。遂访于亲友得张君者。家甚贫为京卑官。即日拜赞善大夫。又旬日用为曹州刺史。既而召僧。谓曰。已从师之计得张某矣。然则可以教之乎。僧曰。张君赴郡之时。当令求二犬高数尺而神俊者。休璟唯之。已而张君荷唐公特达之恩。且莫喻其旨。及将赴郡告辞于休璟璟曰。闻贵郡多善犬。愿得其神俊非常者二焉。张君曰。谨奉教。既至郡数日。乃悉召郡吏。且告之曰。吾受丞相唐公深恩。拔于不次得守大郡。今唐公求二良犬。可致之乎。有一吏前曰。独某家育一犬质状异常愿献之。张君大喜。即取焉。既至其犬高数尺而肥其臆广尺馀。神俊异常而又驯扰。张君曰。相国所求者二也如何。吏白曰。郡内所有唯此耳。他皆常也。然郡南十里某村某家民有一焉。民极惜之。非君侯亲往不可取之。张君即命驾赍厚直而访之。果得焉。其状与吏所献者不异。而神彩过之。张君甚喜。即召亲吏以二犬献。休璟大悦且奇其状。以为所未尝见。遂召僧视之。僧曰。善育之。脱相君之祸者二犬耳。后旬日其僧又至。谓休璟曰。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之备。休璟即留僧宿其第。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命左右十馀人。执弧矢立于榻之隅。其僧与休璟共处一榻。至夜分僧笑曰。相君之祸免矣。可以就寝。休璟大喜且谢之。遂彻左右与僧寐焉。迨晓僧呼休璟曰。可起矣。休璟即起谓僧曰。祸诚免矣。然二大安所用乎。僧曰。俱往观焉。乃与休璟偕寻其迹。至后园中见一人仆地而卒矣。视其颈有血。盖为物所噬者。又见二犬在大木下。仰视之见一人袒而匿其上。休璟惊且诘曰。汝为谁。其人泣而指死者曰。某与彼俱贼也。昨夕偕来且将致害相国。盖遇此二犬环而且吠。彼遂为所噬而死。某惧因匿身于此。二犬见之乃蹲于树下。某伺其他去将逃焉。迨晓终不去。今即甘死于是矣。休璟即召左右令缚之曰。此罪固当死。然非某心也。盖受制于人耳。愿释之。休璟命解缚。其贼拜泣而去。休璟谢其僧曰。赖吾师。不然死于二人之手。僧曰。此盖相国之福也。岂所能为哉。休璟有表弟卢轸在荆门。有术士告之。君将有灾戾。当求一善禳者为庶可矣。轸素知其僧。因致书于休璟请求之。僧即一书付休璟曰。事在其中耳。及书达荆州而轸已卒。其家开视其书徒一幅纸无文字焉。休璟益奇之。后数年遁去不知所适。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慧安。
姓卫氏。
荆州支江人也。
其貌端雅绀䰂青目。
降神乃隋开皇初年也。
安受性宽裕不染俗尘。
修学法门无不该贯。
文帝十七年敕条括天下私度僧尼。
勘安云。
本无名姓亡入山谷。
大业中开通济渠追集夫丁。
饥殍相望。
安巡乞多钵食救其病乏。
存济者众。
炀帝闻之诏安。
遂潜入太和山。
至帝幸江都海内扰攘。
乃杖锡登衡岳寺行头陀法。
贞观中。
至蕲州礼忍大师。
麟德元年游终南山石壁而止。
时所居原谷之间早霜伤苗稼。
安居处独无。
四十里外皆苦青女之灾矣天皇大帝闻而召焉。
安不奉诏。
永淳二年至滑台草亭居止。
中坐绳床四方坦露。
敕造寺以处之。
号招提是也。
如是却还家乡玉泉寺。
神秀禅师新归寂。
咸请住持安弗从命。
天后圣历二年四月告门人学众曰。
各归闭户。
至三更有神人至。
扈卫森森和铃鉠鉠。
风雨偕至。
其神旋绕其院数遭。
安与之语丁宁教诫再拜而去。
或问其故曰。
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
天后尝问安甲子。
对曰。
不记也。
曰何不记耶。
乃曰。
生死之身如循环乎。
环无起尽何用记为。
而又此心流注中间无閒。
见沤起灭者亦妄想耳。
从初识至动相灭时。
亦只如此。
何年月可记耶。
天后稽颡焉。
闻安阙井。
敕为凿焉。
安曰。
此下有赤祥慎其伤物。
将及泉见虾蟆金色。
蠢然出沮洳间。
合其悬记。
帝倍加钦重。
殆中宗神龙二年九月敕令中官赐紫袈裟并绢。
度弟子二七人。
复诏安并静禅师入中禁受供施。
三年赐摩纳一副。
便辞归少林寺。
至景龙三年三月三日嘱门人曰。
吾死已将尸向林间待野火自焚之。
勿违吾愿。
俄尔万回和尚来。
见安猖狂执手言论移刻。
旁侍倾耳都不体会。
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三十许岁。
起开皇二年至景龙三年故也。
火焚尸毕收舍利八十粒。
内五粒红紫色进内。
馀散施。
随力造塔。
先天二年。
门人建浮图焉。
神僧传·卷第七
释慧安。姓卫氏。荆州支江人也。其貌端雅绀䰂(音采)青目。修学法门无不该贯。大业中开通济渠追集夫丁。饥殍相望。安巡乞多钵食救其病乏。存济者众。麟德元年游终南山石壁而止。时所居原谷之间。早霜伤苗稼。安居处独无。圣历二年四月。告门人学众曰各归闭户。至三更有神人至。扈卫森森和铃鉠鉠。风雨偕至。其神旋绕其院数遭。安与之语丁宁告诫。再拜而去。或问其故曰。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天后尝问安甲子。对曰。不记也。曰何不记耶。乃曰。生死之身如循环乎。环无起尽何用记为。而又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亦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可记耶。天后稽颡焉。闻安阙井。敕为凿焉。安曰。此下有赤祥慎其伤物。将及泉见虾蟆金色。蠢然出沮洳间。合其悬记。帝倍加钦重。景龙三年三月三日。嘱门人曰。吾死已将尸向林间。待野火自焚之。勿违吾愿。俄尔万回和尚来。见安猖狂执手言论移刻。旁侍倾耳都不体会。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三十。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卫。
荆州支江人。
安性宽𥙿。
不染俗尘。
修学法门。
无不该贯。
大业中。
开通济渠。
追集夫丁。
饥殍相望。
安巡乞多钵食。
救其病乏。
存济者众。
炀帝闻之。
诏安遂潜入太和山。
至帝幸江都。
海内扰攘。
乃杖锡登衡岳寺。
行头陀法。
贞观中。
至蕲州。
礼忍大师。
游终南山石壁而止。
时所居原谷之间。
早霜伤苗稼。
安居处独无。
四十里外。
皆苦青女之灾。
天皇大帝。
闻而召焉。
安不奉诏。
永淳二年。
至滑台草亭居止。
中坐绳床。
四方坦露。
敕造寺以处之。
号招提。
却还家乡玉泉寺。
神秀禅师新归寂。
咸请住持。
安弗从命。
天后圣历二年四月。
告门人学众。
各归闭户。
至三更。
有禅人至。
扈卫森森。
和铃鉠鉠。
风雨偕至。
其神旋绕其院数遭。
安与之语。
丁宁教诫。
再拜而去。
或问其故。
曰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
天后尝问安甲子。
对曰不记。
曰何不记耶。
曰生死之身。
如循环。
无起尽。
何用记为。
又此心流注。
中间无閒。
见沤起灭者。
亦妄想耳。
从初识至动相灭时。
亦只如此。
何年月可记耶。
天后稽颡焉。
中宗神龙二年九月。
敕令中官赐紫袈裟。
并绢。
赐号安并静禅师。
入中禁受供施。
三年赐摩纳一副。
便辞归少林寺。
至景龙三年三月八日。
闭户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三十岁。
火焚。
收舍利八十粒。
内五粒红紫色。
进内。
馀散施。
随力造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739 【介绍】: 唐僧。
蒲州河东人,俗姓冯。
幼学经律。
后于荆州玉泉寺师事神秀六年,尽得其道。
武周久视元年,神秀召赴洛阳,普寂受度为僧。
中宗以神秀年高,敕普寂代师统其僧众。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敕普寂于都城居止。
时王公士庶,竟来礼谒。
赐号大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冯氏。
河东蒲人。
稚岁登坛。
循于经律。
神秀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凡六年。
尽得其道。
久视中。
赴京师。
乃荐寂。
中宗以年德俱尊。
不可猥以世事烦动。
诏寂代统其众。
开元二十三年。
徙居京师。
王公士庶。
骈谒骤访。
门墙如市。
寂素严重寡言。
无所教戒。
苟获一望见颜色。
则慰喜不自胜。
若有所以开寤者。
近远尤以此异之。
二十七年。
终于唐兴寺。
寿八十九。
及葬河南尹裴宽与妻子并制缞麻之服。
列于门徒之次。
恸哭而送。
闾里为空。
诏谥大慧禅师。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普寂。
姓冯氏。
蒲州河东人也。
年才稚弱率性轩昂。
离俗升坛循于经律。
临文揣义迥异恒流。
初闻神秀在荆州玉泉寺。
寂乃往师事凡六年。
神秀奇之尽以其道授焉。
久视中则天召神秀
至东都论道。
因荐寂乃度为僧。
及秀之卒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
中宗闻高年。
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师统其法众。
开元二十三年。
敕普寂于都城居止。
时王公大人竞来礼谒。
寂严重少言。
来者难见其和悦之容。
远近尤以此重之。
二十七年终于上都兴唐寺。
年八十九。
时都城士庶谒者皆制弟子之服。
有制赐谥曰大慧禅师。
及葬河南尹裴宽及其妻子。
并缞麻列于门徒之次。
倾城哭送。
闾里为之空焉。
裴尹之重寂职有由矣。
寂之阐化神异颇多。
裴皆目击。
又得心印归向越深。
时多讥诮。
裴日夕造谒执弟子礼。
曾无差脱。
一日诣寂。
寂悬知弟子一行之亡。
及寂之终灭。
裴之悲恸若丧所亲。
缞绖徒步出城。
妻子同尔。
搢绅之讥生于是矣。
系曰。
人之情也有爱恶焉。
爱之者不见可恶。
恶之者不见可爱矣。
夫万物纷纶任其爱恶。
折中之道可爱而不可恶。
爱之者君子也。
恶之者小人也。
爱之不以道则君子之病矣。
裴尹冠裳在御职事在躬。
不避密行显掇时谤。
宜哉。
譬诸僧耽俗务。
胡不舍袈裟而衣逢掖乎。
若实得道后。
终期脱屣有何不可耶。
宽不抽簪。
何悖礼于丘之门欤。
宽若行方外之道。
复何诛焉。
达人大观。
物无不可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729 俗姓陈,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幼出家。后至延祚寺,嗣牛头宗四祖法持。武后长安二年(702)法持卒后,继守山门,为牛头宗五祖。《景德传灯录》卷四、《宋高僧传》卷八有传,《景德传灯录》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陈氏。江宁人。幼岐嶷。不好戏弄。常以静嘿自持。见者以为异。无何一日忽失所在。遍求之则已往依天保寺统法师出家矣。统尤爱之。使日诵大乘经。年十二。以国恩获薙落。因隶幽岩寺。从持禅师。咨询禅理。而卒为持嗣。持于是退居延祚寺。而使之专匡导焉。受利益者。盖不可胜数。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威尝以偈示之曰。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念出长波。忠以偈答曰。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威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门。遂随缘化导。以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遗言迁尸中林。施飞走。弟子玄挺等。不敢违。春秋七十七。始威行头陀。夜遇三虎。无所惧。旦晓虎随门外。若侍卫者。麾之去。然后去。威所在。每有二兔一犬戏庭际。此又其慈悲化物之徵欤。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智威。
俗姓陈氏。
江宁人也。
住近青山地盘嘉气。
善符宿瑞维岳降神。
爰在童年器殊众识。
至于戏弄曾不染俗。
性恶浮饰人皆异焉。
无何一朝忽失其所。
父母莫知攸往。
乃遍历诸寺寻访之。
威已依天保寺统法师诵大乘经。
早数百纸聪敏超伦众咸叹服。
年二十遇恩剃落。
隶名于幽岩寺。
因从持禅师咨请禅法。
妙达深理继踵前修。
既获髻珠淡然闲放。
形容温润面如满月。
言辞清雅慧德兰芳。
望重一期声闻远近。
江左定学往往造焉。
其中顿悟心源即慧思禅师。
乃命嗣山门盛传道化。
威自出止延祚寺。
说法利人广施饶益。
以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于住寺。
遗嘱林中饲鸟兽。
弟子玄挺等依言奉行。
春秋七十七。
威一时夜行头陀。
将值天晓有三虎遇之。
威截路中过了无怖色。
虎随至山门四顾而去。
每有二兔一犬。
庭际游戏各无间畏。
盖大悲平等物我一均。
故其然也。
次司空山释本净。
姓张氏。
东平人也少入空门高其节操。
游方见曹溪六祖决了疑滞。
开元初于南岳司空山闲放自处。
人不我知蔽伪之故也天宝中因杨庭光采药。
邂逅相逢。
论道终日。
回奏诏赴京。
于白莲华亭安置。
帝知佛法幽深孰堪商攉。
敕召太平寺远法师及两街三学硕德。
发问锋起。
若百矢之逐一兔。
焉。
净举措容与四面枝梧。
譬墨翟之解九攻机械矣。
既而辩若建瓴。
詶抗之馀乃引了义教援證。
复说伽陀一无留滞。
皇情怿悦。
观者叹嗟。
以上元二年五月五日归寂。
寿龄九十五。
敕谥大晓禅师。
亦带所居为名曰司空山禅师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61 俗姓张,绛州(今山西新绛)人,一作东平(今山东郓城)人。
年幼出家,后嗣六祖慧能。
玄宗开元初住南岳司空山无相寺,世称司空山禅师。
天宝三载(744)应召入长安。
次年与两街名僧辩说禅理,应对从容,大阐南宗禅法。
卒谥大晓禅师。
祖堂集》卷三、《宋高僧传》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后二书存其诗偈7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张氏。东平人。少究空寂学。节操尤孤特。造曹溪见能禅师。平日疑滞。为之释然。开元初。遁居南岳司空山。践履弗易测识。而迹亦未尝混朝市。天宝中。内侍杨光庭。因采药见之。问曰。弟子性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净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求道。无心是道。问曰。云何即心是佛。净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无有。问曰。云何无心是道。净曰。道本无心。无心是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光庭作礼信受。既回阙。具以山中问答奏闻。上敕光庭。诏净至京师。仍先馆置于白莲亭。趣召两街三学诸德。及太平寺远法师等。举扬佛法。上临听。是日净升高座。詶挹来问。在彼者常不足。在我者常有馀。雍容和缓。举措自然。众叹服。上元二年五月归寂。寿九十五。谥大晓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14 【介绍】: 唐僧。
永嘉人,字明道。
俗姓戴。
住温州龙兴寺。
尝谒六祖慧能,问答相契,便欲辞去,慧能留住一宿,谓之一宿觉。
卒谥真觉大师。
有《永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少出家,初学天台止观之说。
后至韶州谒禅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禅法,时称一宿觉和尚。
后仍归温州,住龙兴寺。
卒谥无相大师。
宋高僧传》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
玄觉遗作10篇,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等。
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杂言,阐说禅宗学说,在唐宋两代流传甚广。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玄觉俗姓戴氏。永嘉人。先天元年卒。赐谥无相大师。著有永嘉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明道。
姓戴氏。
永嘉人也。
其兄宣。
有名教庠中并与其二侄出家。
居龙兴寺。
素业定。
乃于所居之寺侧。
立禅室以进脩。
既而因左溪朗禅师激励。
与东阳策禅师同谒曹溪六祖
初到𢹂瓶锡。
绕祖三匝。
祖云。
夫沙门者。
具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
大德自行方来。
生大我慢。
觉曰。
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
祖曰。
何不体取无生。
了无速乎。
觉曰。
体即无生。
了本无速。
祖曰。
如是如是。
觉乃具威仪参礼。
须臾即辞。
祖曰。
返太速乎。
觉曰。
本自非动。
岂有速耶。
祖曰。
谁知非动。
觉曰。
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
汝甚得无生之意。
觉曰。
无生岂有意耶。
祖曰。
无意谁当分别。
觉曰。
分别亦无意。
祖叹曰。
善哉善哉。
少留一病。
时谓一宿觉。
自是学者辐辏。
化被天下。
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终。
端坐如入定。
寿四十九。
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
葬于西山之阳。
弟子慧操慧持等慈玄寂等。
嗣其化。
括州刺史李邕撰文勒石。
以纪行业。
庆州刺史魏靖为集平生著述。
以行世。
后谥无相。
塔号净光。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玄觉。字明道。俗姓戴氏。汉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孙。讳烈。渡江乃为永嘉人也。总角出家龆年剃发。心源本净智印全文。测不可思解甚深义。我与无我恒常固知。空与不空具足皆见。既离四病亦服三衣。德水沐其身。所以清净。良药治其眼。所以光明。兄宣法师者。亦名僧也。并犹子二人并预缁伍觉本住龙兴寺。一门归信连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疑树忽焉自坏都捐我相不污客尘睹其寺旁别有胜境。遂于岩下自构禅庵。沧海荡其胸。青山拱其背。蓬莱仙客岁月往还。华盖烟云晨昏交集。粤若功德成就佛宝郁兴。神钟震来妙屋化出。觉居其间也。丝不以衣耕不以食。岂伊庄子大布为裳。自有阿难甘露作饭。觉以独学孤陋三人有师。与东阳策禅师肩随游方询道。谒韶阳能禅师而得旨焉。或曰。觉振锡绕庵答对。语在别录。至若神秀门庭遐征问法。然终得心于曹溪耳。既决所疑能留一宿。号曰一宿觉。犹半遍清也。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于龙兴别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动僧侣悲号。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春秋四十九。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望所住寺喟然叹曰。人物骈阗花舆蓊蔚。何用之为。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数人同闻皆莫测之。寻而述之曰。昔有一禅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远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测。后匪久此师舍寿。殡所望地也。西山去寺里有馀程。送殡繁拥人物沸腾。其感动也若此。又未终前有舒雁千馀飞于寺西。侍人曰。此将何来。空中有声云。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后李北海邕为守括州。遂列觉行录为碑号神道焉。觉唱道著明修證悟入。庆州刺史魏靖都缉缀之号永嘉集是也。初觉与左溪朗公为道契。朗贻书招觉山栖。觉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拘情于讲。回书激劝。其辞婉靡其理明白。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趣入之意暗诠于是。达者韪之。终敕谥号无相。塔曰净光焉。
释惠昕 朝代:宋初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二
惠昕,宋初邕州罗秀山惠进禅院沙门。
乾德中以六祖《坛经》古本文繁,不便披览,乃删定为二卷,为现存《坛经》古本之一。
(按学者或以为惠昕乃唐末人,《坛经序》作于后梁开平元年,与本序所题月日干支不合,非是。)
共 58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