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显

相关人物:共 267 位
共 267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8—710 【介绍】: 唐时西域僧。
葱岭北何国人,俗姓何。
于本土出家,为僧后志在游方。
高宗时至洛阳行化,历吴楚间,寻于泗州构伽蓝居之,中宗亲为题额曰普光王寺,迁止荐福寺。
卒谥證圣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始不知何从来。龙朔初。隶名山阳龙兴寺。至临淮。得信义坊贺跋氏所舍地。遂见伽蓝名普照王。初钁土致碑文曰。齐香积寺。又致金像。刻其衣叶文曰。普照王佛。贺跋氏深已叹异。然殊未有舍宅意。一夕卧其家。或窥见其首足各长于床三尺许。未几。复见作观音形相。别具眼耳口鼻者。凡十一面。于是举族归命。寺以成就。先以古额号香积。景龙二年。诏赴内道场。上御法筵。详问休咎。占对允当。因褒锡其额曰普光王。以避天后讳。故改照字。四年庚戌示疾。诏迁荐福寺安置。三月二日卒。颜貌如生。上惨悴。赐帛三百匹。葬淮水上。上间问万回师曰。彼僧伽何人也。对以观音化身。宋太平兴国间。诏复寺额为普照。其生前灭后。灵应之迹。备载实录。兹不殚纪。贺跋名玄济。谓亦于道有悟入。弟子慧俨慧岸木叉。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僧伽者。
葱岭北何国人也。
自言俗姓何氏。
亦犹僧会本康居国人便命为康僧会也。
然合有胡梵姓名。
名既梵音。
姓涉华语。
详其何国在碎叶国东北。
是碎叶附庸耳。
伽在本土少而出家。
为僧之后誓志游方。
始至西凉府。
次历江淮。
当龙朔初年也。
登即隶名于山阳龙兴寺。
自此始露神异。
初将弟子慧俨同至临淮。
就信义坊居人乞地下标。
志之言。
决于此处建立伽蓝。
遂穴土获古碑。
乃齐国香积寺也。
得金像衣叶刻普照王佛字。
居人叹异云。
天眼先见。
吾曹安得不舍乎。
其碑像由贞元长庆中两遭灾火。
因亡踪矣。
尝卧贺跋氏家。
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
莫不惊怪。
次现十一面观音形。
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
遂舍宅焉。
其香积寺基。
即今寺是也。
由此奇异之踪旋萌不止。
中宗孝和帝景龙二年遣使诏赴内道场。
帝御法筵言谈造膝。
占对休咎契若合符。
仍褒饰其寺曰普光王。
四年庚戌示疾。
敕自内中往荐福寺安置。
三月二日俨然坐亡。
神彩犹生止瞑目耳。
俗龄八十三。
法腊罔知。
在本国三十年。
化唐土五十三载。
帝惨悼黯然。
于时秽气充塞。
而形体宛如。
多现灵迹。
敕有司给绢三百疋俾归葬淮上。
令群官祖送。
士庶填𨶮。
五月五日抵于今所。
帝以仰慕不忘。
因问万回师曰彼僧伽者。
何人也。
对曰。
观音菩萨化身也。
经可不云乎。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
故现之沙门相也。
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灵光寺。
彼泽国也。
民家渔梁矰弋交午。
伽苦敦喻。
其诸杀业陷堕于人。
宜疾别图生计。
时有裂网折竿者多矣。
伽闲而宴息。
见神告曰。
天方亢阳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懒龙耶。
伽曰。
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人何。
伽依之。
其夜霆击异常。
质明视指微有红线脉焉。
伽曰。
吾与此壤无缘。
乃行抵晋陵。
见国祥寺荒废。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后人闻异香芬馥。
伽尝记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兴去。
三十年后果有僧。
俗姓全为檀那矣。
通天万岁中于山阳众中。
悬知嫌鄙伽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
勿生横议。
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财施吾可宽刑狱。
汝所载者剽略得耳。
盗依言尽舍。
佛殿由是立成。
无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
伽乘云下慰喻言无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长安。
驸马都尉武攸暨有疾。
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声振天邑。
后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师子而瘳。
或掷水瓶。
或令谢过。
验非虚设功不唐捐。
却彼身灾则求马也。
警其风厄则索扇欤。
或认盗夫之钱或咋黑绳之颈。
或寻罗汉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预知大雪。
或救旱飞雨。
神变无方测非恒度。
中宗敕恩度弟子三人慧岸慧俨木叉各赐衣盂令嗣香火。
洎乎已灭多历年所。
尝现形往汉南市漆器。
及商人李善信船至寺觅买斋器。
僧忽见塔中。
形像凝然而指曰。
正唯此僧来求买矣。
远近嗟叹。
又尝于洪井化易材木。
结筏而至焉。
大历中州将勒寺知十驿。
俾出财供乘传者。
至十五年七月甲夜。
现形于内殿乞免邮亭之役。
代宗敕中官马奉诚宣放。
仍赍舍绢三百疋杂䌽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袭。
令写貌入内供养。
又乾元中州牧李(亡名)有推步者。
云为土宿加临灾当恶弱。
伽忽现形抚李背曰。
吾来福至汗出灾销。
后无他咎。
尝于燕师求毡罽。
稍是泗州寺僧燕使赍所求物到认塔中形信矣。
遂图貌而归。
自燕蓟展转传写无不遍焉。
长庆元年夜半于州牧苏公寝室前。
歌曰。
淮南淮北自此福焉。
自东自西无不熟矣。
其年独临淮境内有年耳。
二年寺塔皆焚。
唯伽遗形俨若无损。
咸通中庞勋者。
本徐州戍卒。
擅离桂管。
沿路劫掠。
而攻泗州围逼其城。
伽于塔顶现形。
外寇皆睡。
城中偶出击之。
惊窜而陷宿州以事奏闻。
仍锡号證圣大师也文德元年外寇侵轶。
州将婴城拒敌。
伽现形于城西北隅。
寇见知坚垒难下。
骇而宵遁。
大顺中彭门帅时溥。
令张谏攻于北城。
除剿戮外有五百馀人。
拘鞠场中。
谏凭桉恍惚间见僧衣紫。
诲之曰。
此辈平人何可杀耶。
不如舍之。
言毕不见。
谏遂纵之而逸。
乾宁元年太守台蒙梦伽云。
寒东南少备。
蒙不喻旨。
以绵衾法服施之。
十二月晦夜半。
有兵士踰垒而入蒙初不知。
复梦一僧以锡杖置于心上。
冷彻心骨惊起。
蒙令动鼓角。
贼惊奔获首领姓韩。
至是方晓矣。
由此多于塔顶现小僧状。
倾州瞻望。
然有吉凶表兆于时乞风者分风。
求子者得子。
今闻有躬礼者。
往往有全不见伽形相者。
或见笑容者吉。
不然则凶。
其不可爰度者如此。
洎乎周世宗有事于江南。
先攻取泗上伽寄梦于州民言。
不宜轻敌。
如是达于州牧皆未之信。
自尔家家梦同告之。
遂降全一郡生民。
赖伽之庇矣。
天下凡造精庐必立伽真相。
榜曰大圣僧伽和尚。
有所乞愿多遂人心。
李北海邕胡著作浩各为碑颂德。
今上御宇也留心于此。
其年三月有尼游五台山回。
因见伽于塔顶作婴孩相。
遂登刹柱舍身命供养。
太平兴国七年敕高品白承睿。
重盖其塔。
务从高敞。
加其累层。
八年遣使别送舍利宝货。
同葬于下基焉。
其日有僧怀德。
预搆柴楼自持蜡炬焚身供养。
灾燎之中经声不绝。
又将欲建浮图。
有巨木三根沼淮而下。
至近浮桥且止。
收为塔心柱焉。
续敕殿头高品李庭训主之。
先是此寺因竁中金像刻其佛曰普照王。
乃以为寺额。
后避天后御名。
以光字代之。
近宣索僧伽实录。
上览已敕还其题额曰普照王寺矣。
弟子木叉者。
以西域言为名。
华言解脱也。
自幼从伽为剃䰂弟子。
然则多灵异。
中和四年刺史刘让厥父中丞忽夜梦一紫衣僧云。
吾有弟子木叉。
葬寺之西。
为日久矣。
君能出之。
仍示其葬所。
初梦都不介意。
再梦如初。
中丞得梦中所示之处欲施断之。
见有二姓占居。
于是饶钱市焉。
开穴可三尺许乃获坐函。
遂启之。
于骨上有舍利放光。
命焚之收舍利八百馀颗。
表进上僖宗皇帝。
敕以其焚之灰塑像。
仍赐谥曰真相大师。
于今侍立于左。
若配飨焉。
弟子慧俨。
未详氏姓生所。
恒随师僧伽执侍瓶锡。
从楚州发至淮阴。
同劝东海裴司马妻吝白金沙罗。
而堕水抵盱眙开罗汉井。
宿贺跋玄济家。
俨侍十一面观音菩萨旁。
自尔诏僧伽上京师中宗别敕度俨并慧岸木叉三人。
各别赐衣钵焉。
神僧传·卷第七
僧伽大师。
西域人也。
俗姓何氏。
唐龙朔初来游此土。
隶名于楚州龙兴寺。
自此始露神异。
初将弟子慧俨至于泗洲临淮县。
信义坊乞地施标。
将建伽蓝。
于其标下掘得古香积寺铭记并金像一躯。
上有普照王佛字。
居人叹异云。
天眼先见。
吾曹安得不施乎。
于是争求布施。
尝卧贺跋氏家。
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
人莫不惊怪。
次现十一面观音形。
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
遂舍宅而建寺焉。
由此奇异之踪变现不一。
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灵光寺。
彼泽国也。
民家渔梁矰弋交午。
伽苦敦喻。
其诸杀业陷堕于人。
宜疾别图生计。
因而裂网折竿者多矣。
伽闲而宴息。
见神告曰。
天方亢阳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懒龙耶。
伽曰。
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何。
伽依之。
其夜霆击异常。
质明视之微有红线脉焉。
伽曰。
吾与此壤无缘。
乃行抵晋陵见国祥寺荒废。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后人闻异香芬馥。
伽尝记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兴去三十年后果有僧。
俗姓全为檀那矣。
通天万岁中于山阳众中。
悬知嫌鄙伽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
勿生横议。
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财施吾可宽刑狱。
汝所载者剽略得耳。
盗依言尽舍。
佛殿由是立成。
无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
伽乘云下慰喻言无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长安附马都尉武攸暨有疾。
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声震天邑。
后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狮子而瘳。
或掷水瓶。
或令谢过。
验非虚设福不唐捐。
却彼身灾则求马。
警其风厄则索扇。
或认盗夫之钱。
或咋黑绳之颈。
或寻罗汉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预知大雪。
或救旱飞雨。
神变无方莫测恒度。
景龙二年。
中宗遣使迎师入内道场。
尊为国师。
寻出居荐福寺。
尝独处一室。
而顶上有一穴恒以絮塞之。
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
烟气满房非常芬馥。
及晓香还顶中。
又以絮塞之。
师尝濯足人取其水饮之。
痼疾皆愈。
一日中宗于内殿。
语师曰。
京邑无雨已是数月。
愿师慈悲解朕忧迫。
师将瓶水汎洒。
俄顷阴云骤起甘雨大降。
中宗大喜。
诏赐所修寺额以临淮寺为名。
师请以普照王寺为名。
盖欲依金像上字也。
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庙讳。
乃改为普光王寺。
仍御笔亲书其额以赐焉。
至四年三月二日。
于长安荐福寺端坐而终。
中宗即令于荐福寺起塔漆身供养。
俄而大风歘起臭气遍满。
中宗问曰。
是何祥也。
近臣奏曰。
僧伽大师化缘在临淮。
恐是欲归彼处。
故现此变也。
中宗默然心许。
其臭顿息。
顷刻之间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临淮起塔供养。
即今塔是也。
中宗问万回师曰。
僧伽大师何人耶回曰。
是观音化身也。
法华经普门品云。
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
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此即是也。
先师至长安。
万回礼谒甚恭。
师拍其首曰。
小子何故久留。
可以行矣。
及师迁化后不数月回亦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1—710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
韦总曾孙。
武则天时累迁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有吏才。
坐贬鄜州刺史。
累拜地官尚书。
长安中,转刑部尚书。
中宗神龙初,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寻迁侍中、中书令,进封舒国公。
附入韦后三等亲,叙为兄弟,编在属籍。
尝以符瑞阴导韦后行武后故事。
又拜尚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诸韦败,巨源为乱兵所杀。
赵瑰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
尚高祖女常乐公主。
女为周王显妃。
高宗乾封二年,官台州刺史。
历左千牛将军,定州刺史。
武则天甚恶公主,上元二年,妃坐废幽死,贬壤括州刺史,令公主随之官,绝其朝谒。
垂拱四年,为寿州刺史,以与公主预越王贞谋反事,诛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700 【介绍】: 唐并州太原人,字怀英。狄知逊子。举明经。为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迁侍御史。历宁州、豫州刺史。所至皆有政绩。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初复相。后出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等职,率军追击突厥兵。入为内史。封燕国公。卒谥文惠。追封梁国公。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0—700 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举明经,授汴州判佐,转并州法曹参军。高宗仪凤中,为大理丞。迁侍御史,度支郎中,出为宁州刺史。武后时,入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抚使。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刺史。左授复州刺史,徙洛州司马。天授二年(691),拜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贬彭泽令。征为魏州刺史,转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入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寻拜纳言。圣历初,为河北道元帅,还授内史。三年(700)卒,赠文昌右相,谥文惠。中宗追赠司空,睿宗追封梁国公。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仁杰善举贤才,能诗文。《新唐书·艺文志》录有《家范》1卷、文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仁杰字怀英。
并州太原人。
举明经。
授汴州判佐。
天授二年累迁至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为来俊臣诬搆下狱。
免死贬彭泽令。
神功元年擢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加银青光禄大夫。
武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
仁杰切谏。
请立庐陵王。
后感悟。
卒复唐嗣。
寻拜纳言兼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三年卒。
赠文昌右相。
谥曰文惠。
中宗反正。
追赠司空。
睿宗朝追封梁国公。
豆卢钦望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30—709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豆卢宽孙。武则天圣历二年拜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寻授太子宾客。中宗时擢尚书右仆射。居相位十余年,因张易之、武三思等专权,独谨身自全。神龙二年拜开府仪同三司。卒谥元。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钦望。
雍州万年人。
累官越州都督司宾卿。
长寿二年拜内史。
封芮国公。
坐阿附李昭德贬赵州刺史。
入为司府卿。
迁秋官尚书。
中宗还东宫。
拜太子宫尹。
进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罢为太子宾客。
中宗复位。
擢尚书左仆射平章军国重事。
进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安国相王府长史。
卒年八十。
赠司空并州大都督。
谥曰元。
平贞音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3—712 【介绍】: 唐燕国蓟人,字密,一字闲从。
以司成馆进士入仕,累历州县。
擢监察御史里行,奉使黔中监选。
武则天光宅间,巡察河南,升贤黜罪,能执其中,累迁司勋员外郎。
永昌中,为酷吏周兴诬,贬温州固安令。
中宗复位,入为司门郎中,官至常州刺史。
工著述,有《先君亲友传》、《河南巡察记》及文集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虢州阌乡人,俗姓张。据说其兄久戍辽阳,母忧甚,万回朝往视之,暮持兄书归,因号万回。高宗时得度,武则天时诏入内道场,号法云公。安乐公主将谋逆,回遇之唾曰:“腥不可近!”不久安乐果诛。玄宗在藩,曾私谒万回,回预言玄宗将为五十年太平天子。卒,赐号国公,图形集贤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俗姓张,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西)人。有异术,言则成谶,多有应验。高宗与武后年间,常应诏入内道场,赐号法云公。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长安,赠虢国公。《宋高僧传》卷一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祖庭事苑》卷六存万回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阌乡张氏子。幼年气貌昏浊。涎沫涕洟满面。踉蹡狂走。或笑或哭。无常时。邻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父母以为憾。而回则安之。未尝恤。年十岁。其兄久戍辽阳。绝音好。家为设斋祈福。回忽谓其母曰。兄起居状。极易知耳。母奚庸忧。斋馀竟裹饼饵出门去。然莫知其所往也。晚归出其兄书袖中。问所从得不对。及辽阳役罢。兄言回是日至。𢹂饼饵共啖。且急索书告反。终亦不能察其何自也。夫辽虢相去万里。其往反不啻过东西舍。此岂非神通力欤。万回之名。由是始著。而朝野闻之。皆敬异。高宗之季。则天屡召入内。赐锦袍玉带。两宫女左右侍。及绍周历。诏赐号法云公。当是时。大开告密之门。酷吏罗织。群臣之位望高者。靡或脱。博陵崔玄炜之母卢氏。命玄炜邀回问祸福。母泣拜。以金匕箸施。回遽下阶掷匕箸堂屋上。掉臂去。其家意以为不祥。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因得谶纬书匕箸下。趣焚之。俄而有司果遣胥卒。入其家大索谶纬。尽发瓦无所见乃已。盖酷史投此而欲诬之以罪也。神龙二年。诏薙落。特为开坛受具戒。时韦庶人与朝政。回每谩骂曰。奈何反悖。会将斫尔头去。金城公主。出降吐蕃。驾送至始平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义。薛稷。皆从回以迎驾。立道左。诸公愿求一言。回抚佺期曰。汝真才子。谓平一曰。汝宜名佛童无忧也。目羲稷有不喜之色。上间问回。僧伽何如人。曰观音化身也。睿宗居潜邸。或出游。回则先唱于所至之地曰。天子来也。临淄王尝阶张炜等。谒回。回亟呼杖。遂出炜等。手拽王入。反扃之。而抚王背曰。五十年天子。后即不知也。炜等窃于门外闻之。由是倾戴益谨。道遇大平安乐二公主车骑。辄趋避。连咄曰。血腥血腥。太平请为造宅怀远坊中。独处之自若。景龙二年。示疾。忽大呼求饮乡里水。侍者念。道远不易得。恲𢥏计无所出。回指堂前地曰。此即是矣。于是凿之汲水进。饮尽一器以卒。讣闻。上震悼。诏赠司徒虢国公。图形集贤院。先是贞观间。三藏玄奘法师。游天竺石藏寺。偶阅一房。见胡床锡杖而已。从问其人。居此者今何在。曰在震旦之阌乡。法师归而访之信。法师之将访也。回宿戒其家扫洒。且诱治蔬饭曰。明日有胜客至。法师至。则与语天竺山川之详。回之所举。虽法师。有所未遍历者。事备别传。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万回。
俗姓张氏。
虢州阌乡人也。
年尚弱龄白痴不语。
父母哀其浊气。
为邻里儿童所侮。
终无相竞之态。
然口自呼万回。
因尔字焉且不言寒暑。
见贫贱不加其慢富贵不足其恭。
东西狂走终日不息。
或笑或哭略无定容。
口角恒滴涎沫。
人皆异之。
不好华侈尤少言语。
言必谶记事过乃知。
年始十岁兄戍辽阳。
一云安西久无消息。
母忧之甚。
乃为设斋祈福。
回倏白母曰。
兄安极易知耳。
奚用忧为。
因裹斋馀出门径去。
际晚而归。
执其兄书云。
平善。
问其所由默而无对。
去来万里。
后时兄归云。
此日与回言适从家来。
因授饼饵其啖而返。
举家惊喜。
自尔人皆改观。
声闻朝延。
中宗孝和皇帝
诏见崇重。
神龙二年敕别度。
回一人而已。
自高宗末天后时。
常诏入内道场。
赐绵绣衣裳。
宫人供事。
先为儿时。
于阌乡兴国寺累瓦石为佛塔入内之后其塔遂放光明。
因建大阁而覆之。
然其施作皆不可辄量。
出言则必有其故。
敕赐号为法云公。
外人莫可得见。
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博陵崔玄炜位望俱极。
其母庐氏贤而忧之曰。
汝可一日迎万回。
此僧宝志之流。
以可观其举止知其祸福也。
乃召到家。
母垂泣作礼兼施中金匕箸一双。
回忽下阶掷其匕箸向堂屋上。
掉臂而去。
一家谓为不祥。
经数日令升屋取之。
匕箸下得书一卷。
观之乃谶纬书也。
遽令焚之。
数日有司忽来其家大索图谶。
不获得雪。
时酷吏多令盗投蛊道物。
及伪造秘谶用以诬人。
还令诬告得实屠戮。
籍没其家者多。
崔氏非圣人掷匕箸何由知其伪图谶也。
中宗末尝骂韦后为反悖逆。
斫尔头去寻而诛死太平公主为造宅于怀远坊中与主宅前后尔。
孝和亲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幸始平回出迎驾。
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肃揖郑重。
问讯诸公曰。
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摭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目稷云。
此多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
人益贵重。
同时有僧伽化迹不恒。
中宗问回曰。
此何人也。
回曰。
观音之化身也。
贞观中三藏奘师西归云。
天竺有石藏寺。
奘入时见一空房。
有胡床锡杖而已。
因问此房大德咸曰。
此僧缘阙法事罚在东方国名震旦。
地号阌乡。
于兹万回矣。
奘归求见回。
便设礼问西域。
宛如目瞩。
奘将访其家。
回谓母曰。
有客至请备蔬食俄而奘至神异之迹多此类也。
正谏大夫明崇俨者。
道术之士。
谓人曰。
万回神僧也。
玄宗潜龙时。
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回见甚至亵黩。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者皆被驱出。
入反扃其户。
悉如常人更无他重。
摭背曰。
五十年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睿宗在邸时。
或游行人间。
回于聚落街衢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圣人来。
其处信宿閒。
必经过徘徊也。
惠庄太子乃睿宗第二子也。
天后曾抱示回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也。
安乐公主玄宗之季妹。
附会韦后。
热可炙手。
道路惧焉。
回望车骑连唾之曰。
腥腥不可近也。
不旋踵而祸灭。
及之愈知回非常人也。
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
特敕于集贤院图形焉。
暨回垂卒。
而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门人徒侣求觅无所。
回曰。
堂前即是河水。
何不取耶。
众于阶下掘井。
河水涌出。
饮毕而终。
回宅坊中井皆咸苦。
唯此井甘美。
后有假托或称小万回。
以惑市里多至诛死焉。
至于终后右常侍徐彦伯为碑。
立阌乡玉涧西路矣。
系曰。
日行万里非人必矣。
为鬼神邪。
为仙术邪。
通曰。
观行知人。
回无邪行。
非鬼神也。
无故作意。
非仙术也。
此得通耳。
故智度论中此通有四。
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
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三彼没此出。
四一念能至。
或曰。
四中回具何等。
通曰。
俱有哉。
故号如意通矣。
瑜伽论神境同也。
云或罗汉有大堪能现三神变焉。
神僧传·卷第七
万回师。
阌乡人也。
俗姓张氏。
初母祈于观音像因妊回。
回生而愚。
八九岁方言语。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及长父令耕田。
回耕直去不顾。
口惟连称平等。
因耕一陇长数十里。
遇沟坑见阻乃止。
其父怒而击之。
回曰。
总耕何分彼此。
乃止击而罢耕。
回兄戌役于安西。
音问隔绝父母谓其亡矣。
日夕涕泣忧思不止。
回顾父母感念之甚。
忽跪而言曰。
涕泣岂非忧兄耶。
父母且信且疑。
曰然。
回曰。
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之属请悉备焉。
某将往视之。
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
夕返其家。
告父母曰。
兄善矣。
发书视之乃兄迹也。
一家异之。
弘农抵安西。
盖万馀里。
以其万里而回故。
号曰万回。
先是玄奘向佛国取经。
见佛龛题曰。
菩萨万回。
谪向阌乡地教化。
奘驰驿至阌乡。
问此有万回无。
令呼之。
万回至奘礼之。
施三衣瓶钵而去。
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
时张易之大起第宅。
万回尝指曰。
将作。
人莫之悟。
及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
尝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
三郎斫汝头。
韦庶人以中宗第三。
恐帝生变遂鸩之。
不悟为玄宗所诛也。
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见回皆肃揖郑重问讯。
诸公曰。
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抚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弟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目稷云。
此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
人益贵重。
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回见帝甚至亵渎。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皆被驱出。
曳帝入反扃其户。
抚帝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及睿宗在藩邸时。
或游行人间。
万回于聚落街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
圣人来。
其处信宿间。
睿宗必经过徘徊也。
惠庄太子。
即睿宗第二子也。
初则天以示万回。
回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
后生申王。
仪形瑰伟善于饮啖。
景龙中时时出入。
士庶贵贱竞来礼拜。
万回披锦袍。
或笑骂或击鼓。
然后随事为验。
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
景云中卒于此宅。
临终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弟子徒侣觅无。
万回曰。
堂前是河水。
便于阶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
饮竟而终。
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4—712 【介绍】: 唐僧。当阳人,俗姓文。居荆州覆舟山玉泉寺。武则天、中宗时三被诏入内供养,为受戒师。景龙间乞归山,敕允其请诏中书门下于林光宫观内道场设斋。有《顺了义论》、《摄正法论》、《佛性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当阳文氏。
贞观二十二年。
恩泽出家。
初依文纲律师。
研究毗尼。
后于覆舟山玉泉南十里所。
别立精舍。
号隆兴追智者弹师故迹。
修习止观法门。
自则天称制中宗纂历三被诏入内供养。
尊以师礼。
从受戒法。
景龙三年诏许归山。
先尝追召天下义行高僧。
二十馀人。
常于内殿修福。
至是散齐。
仍诏中书门下。
及诸学士等。
于林光殿。
送景。
上亲赋诗。
中书令李峤。
中书舍人李乂等。
皆应制和。
时江陵道俊玄奘亦以还乡。
承御赐则其荣于衣锦昼行多矣。
著顺多义论二卷。
摄正法论七卷。
佛性论二卷。
先天元年。
九月二十五日卒。
春秋七十九。
弟子奉葬于所住寺之西原。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恒景。姓文氏。当阳人也。贞观二十二年敕度听习三藏。一闻能诵如说而行。初就文纲律师隶业毗尼。后入覆舟山玉泉寺。追智者禅师习止观门。于寺之南十里别立精舍。号龙兴是也。自天后中宗朝。三被诏入内供养为受戒师。以景龙三年奏乞归山。敕允其请。诏中书门下及学士。于林光宫观内道场设斋。先时追召天下高僧兼义行者二十馀人。常于内殿修福。至是散斋。仍送景并道俊玄奘各还故乡。帝亲赋诗。学士应和。即中书令李峤中书舍人李乂等数人。时景等捧诗振锡而行。天下荣之。景撰顺了义论二卷摄正法论七卷佛性论二卷。学其宗者如渴之受浆。至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所住寺。春秋七十九。弟子奉葬于寺之西原也。 系曰。江陵玄奘与三藏法师。形影相接相去几何然其名同实异。亦犹蔺相如得强秦之所畏。马相如令杨雄之追慕。然则各有所长短亦可见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或作净义。唐僧。齐州人,一说幽州范阳人。俗姓张,名文明。幼即遍询名师,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高宗咸亨二年冬自海道赴天竺。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武周證圣元年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自武周久视至睿宗景云中,计译成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净义,误。俗姓张,名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人。年十四出家,广学经论。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广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参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从宝师子等著名大德学习多年。武后證圣元年(695)携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回国后,即在洛阳、长安专主译事,共译出经律论凡61部。其译文偏于直译,精切谨严,然稍欠顺畅。玄宗先天二年(713)卒。《宋高僧传》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有传。《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标心之梵宇”一首系误收玄逵之诗,另卷七八六无名氏诗卷存其《题取经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义净字文明。俗姓张氏。范阳人。年十五出家。咸亨二年至番禺。附海舶经二十五年。游三十馀国。以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经还河洛。敕住佛授寺。先天二年卒。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字文明。
范阳张氏子也。
髫龀谢俗。
有志西游。
弱冠登具。
愈励前操。
咸亨二年。
春秋三十又七矣。
结友数十人。
将登舶。
皆退散无复与俱。
净因孤迈。
阅二十五年。
历三十馀国。
天后證圣元年。
乙未仲夏。
还至河洛。
得经律论梵夹。
仅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像一铺。
舍利三百粒。
后躬于上东门外。
迎劳备至。
诸刹饬幡盖华香拥导。
诏以所赍。
悉安置佛授记寺。
仍就翻译。
初偕。
实叉难陀出华严经。
久视庚子后。
居福先寺。
又居长安西明寺。
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祝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
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
等掌中。
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后为亲制圣教序。
中宗神龙元年。
驻跸洛阳。
诏居内道场。
及大福先寺。
又出经祝四部。
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躬御西门。
以新译宣示诸官。
二年诏置翻经馆于京师大荐福寺。
净从驾归。
遂居之。
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
尝祷药师。
诏译本愿经于大佛光殿二卷。
上躬笔受。
睿宗唐隆元年。
出浴像功德经。
毗柰耶杂事。
二众戒经。
唯识。
宝生。
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
中印土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
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
沙门文纲。
慧沼。
利贞。
胜庄。
爱同。
思恒。
證义。
玄伞。
智积。
笔受。
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
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脩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
兵部侍郎张说。
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润文。
左仆射韦钜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
复于大荐福寺。
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净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撰西域求法高僧传。
南海寄归传。
别说罪要行法。
受用三法水要法。
护命放生轨仪。
凡五部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部中。
犍度跋渠之类。
约七十八卷。
然尤工律部。
训徒无少倦。
漉囊涤秽异常。
学者遍京洛。
先天二年。
卒世寿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塔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义净。
字文明。
姓张氏。
范阳人也。
髫龀之时辞亲落发。
遍询名匠广探群籍。
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仰法显之雅操。
慕玄奘之高风。
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弱冠登具。
愈坚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发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
及将登舶馀皆退罢。
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长俱加礼重。
鹫峰鸡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瞩。
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
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
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
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
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
久视之后乃自专译。
起庚子岁至长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咒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等。
掌中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及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北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證梵文义。
沙门波崙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證文。
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證义。
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
缮写进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和帝神龙元年乙巳。
于东洛内道场。
译孔雀王经。
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沙门盘度读梵文。
沙门玄伞笔受。
沙门大仪證文。
沙门胜庄利贞證义。
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
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
深崇释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经。
二年净随驾归雍京。
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
三年诏入内。
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
祈念药师遂蒙降祉。
荷兹往泽重阐鸿猷。
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
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于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
中印度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语梵本。
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
玄伞智积笔受。
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修文馆大学士李峤。
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次文润色。
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
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
盖梵音有楚夏耳。
约七十八卷。
净虽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译缀之暇。
曲授学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护。
漉囊涤秽特异常伦。
学侣传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传度经律与奘师抗衡。
比其著述净多文。
性传密咒最尽其妙。
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
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譬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为枳。
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𠏉叶无异。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即东夏之杨柳。
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自汉至今皇宋。
翻译之人多矣。
晋魏之际。
唯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
此方参译之士。
因西僧指杨柳。
始体言意。
其后东僧往彼。
识尼拘是东夏之柳。
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
唯西唯东。
二类之人未为尽善。
东僧往西学尽梵书。
解尽佛意始可称善。
传译者。
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
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
奘师法师为得其实。
此二师者两全通达。
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
周礼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净之才智。
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郑州阳武人,祖籍雍州杜陵,字延休。韦思谦子。登进士第。补雍王府参军,府中文翰皆出其手。雍王李贤立为太子,承庆任司仪郎,于贤有所规劝。贤废,出为乌程令。武则天长寿中,累擢凤阁舍人,掌天官选事。寻忤大臣意,出为沂州刺史。未几,诏复旧职,以病免,授太子谕德。历豫、虢等州刺史,颇著声绩。长安初,入为司仆少卿,转天官侍郎。凡三掌选,铨授平允。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流岭表。后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卒谥温。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大,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弱冠举进士,补雍王府参军,掌文翰。
累迁太子司议郎。
高宗调露初,出为乌程县令。
武后长寿中,累迁凤阁舍人,掌天官(吏部)选事。
出为沂州刺史。
后历豫州、虢州刺史。
长安初,入为司仆少卿,转天官侍郎,兼修国史。
四年(704)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中宗复位,配流岭南。
起授辰州刺史,入为秘书员外少监,兼修国史。
以修《则天实录》之功,封扶阳县子。
迁黄门侍郎,未拜卒,赠秘书监,谥曰温。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承庆才思敏捷,下笔成文。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文集6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7首,《全唐诗续拾》补2句。
《南中咏雁》自然流畅,为选家所称道。
唐诗汇评
韦承庆(640-706),字延休,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武后朝宰相韦思谦子。擢进士第,官太于司议郎。高宗永隆元年,太子李贤废,承庆亦出为乌程令。后累迁凤阁舍人,掌天官选。历沂、豫、虢三州刺史。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神龙元年,以附张易之流岭表。岁馀,以秘书员外少监召,迁黄门侍郎,未拜,卒。有《韦承庆集》六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七首。
全唐文·卷一百八十八
承庆字延休。赠幽州都督思谦子。举进士。补雍王府参军。累迁太子司议郎。长安初为司仆少卿。转天官侍郎。修国史。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神龙初坐附张昌宗配流岭表。起授辰州刺史。入为秘书员外少监。以修武后实录功封扶阳县子。又撰武后纪圣文。加银青光禄大夫。迁黄门侍郎。未拜卒。赠秘书监。谥曰温。
共 267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