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义净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并州太原人,俗姓侯。
学业精深,尤精于《瑜伽论》。
高宗征为翻经大德,参义净译场。
高宗悦之,授昌平县公。
后住洛阳佛授记寺。
终年六十余。
著有《义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侯氏。
太原人也。
仪容瑰丽。
学业优赡。
于瑜伽论。
左所如意高宗诏为译经大德。
又与胜庄大仪等。
同参义净译场。
对扬称旨。
封昌平县开国公。
累井田至三千户。
上赐赞曰。
河汾之秀。
山岳之英。
早袪俗累。
夙解尘缨。
缁门仰德。
绀宇驰声。
式亚龙树。
爰齐马鸣教门歆艳焉。
后充河南佛授记寺都维那。
顷之升寺任。
中外肃然。
卒年六十馀。
著义门。
行于世。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德感。
姓侯氏。
太原人也。
仪容瑰丽学业精赡。
众典服勤于瑜伽论特振声彩。
天皇大帝徵为翻经大德。
又与胜庄大仪等同参义净译场。
对敡受赐言谢浏亮。
帝悦寻授封昌平县开国公累井田至三千户。
帝为赞曰。
河汾之宝。
山岳之英。
早祛俗累。
夙解尘缨。
缁门仰德。
绀宇驰声。
式亚龙树。
爰齐马鸣。
为时君之所贵为若此也。
御制风行缁伍荣之。
后充河南佛授记寺都维那。
晚升寺任中外肃然。
终年六十馀。
著义门行于世。
如其七方便人回心渐顿悟义。
与湛法师。
为勍敌耳。
故交绥而退焉。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惠轮。
新罗人。
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惠甲)自本国出家。
翘心圣境。
泛舶而凌闽越。
涉步而届长安。
寒暑备受。
艰危罄尽。
奉敕随玄照法师西行充侍。
飞梯架险。
既至西国。
遍礼奇踪。
寓居庵摩罗波国信者寺淹住十载。
近住次东边。
犍陀罗山茶寺赀产丰饶。
供养餐设。
馀莫加也。
其北方胡僧往来者。
皆住此寺。
蜂屯云集。
各修法门。
轮既善梵言。
薄闲俱舍。
来日尚在。
年向四十矣。
具如义净三藏求法高僧传中。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慧轮师者。新罗人也。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慧甲)自本国出家翘心圣迹。汎舶而陵闽越。涉步而届长安。奉敕随玄照师西行以充侍者。既之西国遍礼圣踪。居庵摩罗跛国在信者寺住经十载。近住次东边北方睹货罗僧寺。元是睹货罗人为本国僧所造。其寺巨富赀产丰饶供养餐设馀莫加也。寺名健陀罗山荼。慧轮住此。既善梵言薄闲俱舍。来日尚在年向四十矣。其北方僧来者。皆住此寺为主人耳。大觉寺西有迦毕试国寺。寺亦巨富多诸硕德。普学小乘。北方僧来亦住此寺。名窭挐折里多(唐云德行)大觉东北两驿许有寺名屈录迦。即是南方屈录迦国王昔所造也。寺虽贫素而戒行清严。近者日军王复于故寺之侧更造一寺。今始新成。南国僧来多住于此。诸方皆悉有寺。所以本国通流。神州独无一处。致令往还艰苦耳。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寻弶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他钵娜寺(唐云鹿园寺也)去此寺不远有一故寺。但有塼基。厥号支那寺。古老相传云。是昔室利笈多大王为支那国僧所造(支那即广州也。莫诃支那即京师也。亦云提婆弗呾罗。唐云天子也)于时有唐僧二十许人。从蜀川牂牫道而出(蜀川去此寺有五百馀驿)向莫诃菩提礼拜。王见敬重。遂施此地以充停息。给大村封二十四所。于后唐僧亡没。村乃割属馀人。现有三村入鹿园寺矣。准量支那寺。至今可五百馀年矣。现今地属东印度王。其王名提婆跋摩。每言曰。若有大唐天子处数僧来者。我为重兴此寺。还其村封令不绝也。诚可叹。曰虽有鹊巢之易。而乐福者难逢。必若心存济益。奏请弘此诚非小事也。金刚座大觉寺即僧诃罗国王所造。师子洲僧旧住于此。大觉寺东北行七驿许至那烂陀寺。乃是古王室利铄羯罗昳底。为北天苾刍曷罗社槃所造。此寺初基才馀方堵。其后代国王苗裔相承造制宏壮。则赡部洲中当今无以加也。轨模不可具述。但且略叙区寰耳。然其寺形畟方如域。四面直檐长廊遍匝。皆是塼室。重叠三层层高丈馀。横梁板阗本无椽瓦。用塼平覆。寺背正直随意旋往。其房后壁即为外面也。垒塼峻峭高三四丈。上作人头高共人等。其僧房也面有九焉。一一房中可方丈许。后面通窗户向檐矣。其门既高唯安一扇。皆相瞻望不许安帘。出外平观四面皆睹。互相检察宁容片私。于一角头作。阁道还往。寺上四角各为塼堂。多闻大德而住于此。寺门西向飞阁凌虚。雕刻奇形妙尽工饰。其门乃与房相连。元不别作。但前出两步齐安四柱。其门虽非过大实乃装架弥坚。每至食时重关返闭。既是圣教意在防私。寺内之地方三十步许。皆以塼砌。小者或七步或五步耳。凡所覆屋脊上檐前房内之地。并用塼屑如桃枣大。和杂粘泥以杵平筑。用疆石灰。杂以麻䈥并油及麻滓烂皮之属。浸渍多日泥于塼地之上。覆以青草经三数日。看其欲乾重以滑石揩。拭拂赤土汁或丹朱之类。后以油涂鲜澄若镜。其堂殿阶陛悉皆如此。一作已后纵人践蹋。动经一二十载曾不圮磔。不同石灰水沾便脱。如斯等类乃有八寺。上皆平通规矩相似。于寺东面西取房。或一或三。用安尊像。或可即于此面前出多少。别起台观为佛殿矣。此寺西南大院之外。方列大窣睹波(旧云塔者讹略)及诸制底(旧云支提者讹)数乃盈百。圣迹相连不可称记。金宝莹饰实成希有。其间僧徒纲轨出纳之仪。具如中方录及寄归传所述。寺内但以最老上座而为尊主。不论其德。诸有门钥每宵封印。将付上座。更无别置寺主维那。但造寺之人名为寺主。梵云毗诃罗莎弭。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名毗诃罗波罗。译为护寺。若鸣健稚及监食者。名为羯磨陀那。译为授事。言维那者略也。众僧有事集众平章令其护寺。巡行告白一一人前。皆须合掌各伸其事。若一人不许则事不得成。全无众前打槌秉白之法。若见不许以理喻之。未有挟强便加压伏。其守库当庄之流。虽三二人亦遣典库家人合掌为白。若和方可费用诚无独任之咎不白而独用者。下至半升之粟。即交被驱摈。若一人称豪独用僧物处断纲务不白大众者。名为俱攞钵底。译为家主。斯乃佛法之大疣人神所共怨。虽复于寺有益。而终获罪弥深。智者必不为也。又诸外道先有九十六部。今但十馀。若有斋会聚集。各各自居一处。并与僧尼无竞先后。既其法别理不同行。各习所宗坐无交杂。此之寺制理极严峻。每半月令典事佐史巡房读制。众僧名字不贯王籍。其有犯者众自治罚。为此僧徒咸相敬惧。其寺受用虽迮而益利弥宽。曾忆在京见人画出祇洹寺样。咸是凭虚。为广异闻略陈梗概云尔。 又五天之地但是大寺。君王悉皆令置漏水。为此昼夜。期候不难。准如律教。夜分三分。初后制令禅诵。中间随意消息。其漏水法广如寄归传中所述。虽复言陈寺样。终恐在事还迷为此画出其图。冀令目击无滞。如能奏请依样造之。即王舍支那理成无别耳。此下宜画寺样也。 此是室利那烂陀莫诃毗诃罗样唐译云吉祥神龙大住处也。西国凡唤君王及大官属并大寺舍。皆先云室利。意取吉祥尊贵之义那烂陀乃是龙名。近此有龙名那伽烂陀。故以为号。毗诃罗是住处义。比云寺者不是正翻。如观一寺馀七同然背上平直通人还往。凡观寺样者须南面看之。欲使西出其门方得直势。于门南畔可二十步有窣堵波。高百尺许。是世尊昔日夏三月安居处。梵名慕攞健陀俱胝。唐云根本香殿矣。门北畔五十步许。复有大窣堵波。更高于此。是幼日王所造。皆并塼作。装饰精妙。金床宝地。供养希有。中有如来转法轮像。次此西南有小制底。高一丈馀。是婆罗门执雀请问处。唐云雀离浮图。此即是也。根本殿西有佛齿木树非是杨柳。其次西畔有戒坛。方可大尺一丈馀。即于平地周垒塼墙子。高二尺许。墙内坐基可高五寸。中有小制底。坛东殿角有佛经行之基。垒塼为之。宽可二肘。长十四五肘。高可二肘馀。上乃石灰塑作莲华开势。高可二寸。阔一尺许。有十四五表佛足迹。此寺则南望王城。才三十里。鹫峰竹苑皆在城傍。西南向大觉。正南尊足山。并可七驿。北向薛舍离。乃二十五驿。西瞻鹿苑。二十馀驿东。向耽摩立底国。有六七十驿。即是海口升舶归唐之处。此寺内僧众有三千五百人。属寺村庄二百一所。并是积代君王给其人户永充供养(言驿者即当一踰缮那也)重曰。龙池龟洛地隔天津。途遥去马道绝来人。致令传说罕得其真。模形别匠轨制殊陈依俙。画古髣髴惊新。庶观者之虔想。若佛在而翘神。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玄游。
句高丽人。
叶性虚融。
禀质温雅。
意存二利。
志重询求。
乘杯溯流。
考室幽壑。
入唐礼事僧哲禅师。
抠衣禀旨。
哲思慕圣踪。
泛舶西域。
适化随缘。
巡礼略周。
归东印道。
游常随附凤。
因住于彼。
慧矩夙明。
禅枝早茂。
穷涯盈量虚往实归。
诚佛家之栋梁。
实僧徒之领袖。
既而舟壑潜移。
悼陵谷之迁质。
居诸易脱。
恻人世之难常。
薪尽火灭。
复何可追。
义净三藏嘉尔幼年慕法情坚。
既虔诚于东夏。
复请益于西天。
重指神洲。
为物淹留。
传十法而弘法。
竟千秋而不秋。
虽捐躯异域。
未返旧都。
彼之功名落落如此。
安得不挂名竹帛以示将来。
遂著求法高僧传。
予偶览大藏。
阅至于斯。
志深向慕。
遂抽绎而书之。
释智宣 朝代:后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泉州人。唐之季。佛法尤隆盛。宣方壮。慨经教之流通此方者。尚未尽。且天竺。吾世尊所瑞应地。为其弟子。而未始造诣。是非可愧乎。于是结侣西迈。悉得其所愿而归。开平元年五月。达京师。进辟支佛骨。梵书多罗叶夹经律。会太祖新受唐禅。见宣太悦。礼数勤厚。宣即请译所进梵夹。然以天下多故。未遑也。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智宣。
泉州人也。
壮岁慕法。
义净之为人也。
轻生誓死欲游西域礼佛八塔。
并求此方未流经法。
以唐季结侣渡流沙。
所至国土怀古寻师好奇徇异。
聚梵夹求舍利。
开平元年五月中达今东京。
进辟支佛骨。
并梵书多罗叶夹经律。
宣壮岁而往还已衰耄矣。
梁太祖新革唐命。
闻宣回大悦宣赐分物。
请译将归夹叶。
于时干戈不遑此务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胡,润州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少出家,长于律学,诗文书法俱工。
高宗咸亨中,年二十五、六,欲往印度观法,行至广州,染风疾而不得行。
返归吴越,旋卒。
义净在印度闻其死讯,作诗寄悼。
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收其事迹,并录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误收于义名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玄逵律师者。润州江宁人也。俗姓胡。令族高宗。兼文兼史。尚仁贵义。敬法敬僧。枝叶蝉联。嘉声靡坠。律师则童子出家长而钦德。及其进具卓尔不群。遍闲律部偏务禅寂。戒行严峻诚罕其流。听诸大经颇究玄义。博玩文什草隶尤精。空有三衣袒。膊为饰。不披覆膊衣角搭肩。入寺徒跣行途著屡。纵使时人见笑高节曾不间然。不卧长坐。讵胁安眠之席。杜多乞食。宁过酒肆之门。善人皆爱草鞋巧知。皮亦无过鉴者。足不履地能闲露脚。是仪嗟乎。此子闇与理谐。激扬清波。耻汩泥而从俗。独醒在旦。岂共醉而居昏。绕于丹阳一而遂即同契。南上昆季留连怆矣。三荆之析友于攀绝。伤哉八翼之离。以为传法在怀无抑高节。行至广州遂染风疾。以斯婴带弗遂远怀。于足怅恨而归返锡吴楚。年二十五六。后僧哲师至西国云。其人已亡。有疚于怀。嗟乎不幸。胜途多难验非虚矣。实冀还以法资空有郁蓝之望。复欲旋归遗锷。徒怀陇树之心。乃叹曰。淑人斯去。谁当继来。不幸短命。呜呼哀哉。九仞希岳。一篑便摧。秀而不实。呜呼哀哉。解乎易得。行也难求。嗟尔幼年。业德俱修。传灯念往。婴痼情收。慨乎壮志。哀哉去留庶传尔之令节。秉辉曜于长秋。于时逵师言离广府还望柱林。去留怆然自述赠怀云尔。 五言。标心之梵宇。运想入仙洲。婴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叶落乍难聚。情离不可收。何日乘杯至。详观演法流。 净以咸亨元年在西京寻听。于时与并部处一法师。莱州弘袆论师。更有二三诸德。同契鹫峰标心觉树。然而一公属母亲之年老。遂怀恋于并川。袆师遇玄瞻于江宁。乃敦情于安养。玄逵既到广府复阻先心。唯与晋州小僧善行同去。神州故友索尔分飞。印度新知冥焉未会。此时踯躅难以为怀。戏拟四愁聊题两绝而已。 五言。我行之数万。愁绪百重思。那教六尺影。独步五天陲。 五言(重自解忧曰)。上将可凌师。疋士志难移。如论惜短命。何得满长祇。 于时咸亨三年坐夏杨府。初秋忽遇龚州使君冯孝诠。随至广府。与波斯舶主期会南行。复蒙使君命往岗州。重为檀主及弟孝诞使君孝轸使君郡君宁氏郡君彭氏等。合门眷属。咸见资赠。争抽上贿各舍奇餐。庶无乏于海途。恐有劳于险地。笃如亲之惠。顺给孤之心。共作归依同缘胜境。所以得成礼谒者。盖冯家之力也。又岭南法俗。共鲠去留之心。北土英儒。俱怀生别之恨。至十一月。遂乃面翼轸背番禺。指鹿园而遐想。望鸡峰而太息。于时广莫初飙。向朱方而百丈双挂。离箕创节。弃玄朔而五两单飞。长截洪溟。似山之涛横海。斜通巨壑。如云之浪滔天。未隔两旬果之佛逝。经停六月渐学声明。王赠支持送往末罗瑜国(今改为室利佛逝也)复停两月转向羯荼。至十二月举帆还乘王舶渐向东天矣。从羯荼北行十日馀至裸人国向东望岸可一二里许。但见𦳃子树槟榔林森然可爱。彼见舶至争乘小艇有盈百数。皆将𦳃子芭蕉及虅竹器来求市易。其所爱者但唯铁焉大如两指。得𦳃子或五或十。丈夫悉皆露体。妇女以片叶遮形。商人戏授其衣。即便摇手不用。传闻斯国当蜀川西南界矣。此国既不出铁亦寡金银。但食𦳃子藷根无多稻谷。是以卢呵最为珍贵(此国名铁为卢呵)其人容色不黑量等中形。巧织团藤箱。馀处莫能及。若不共交易便放毒箭。一中之者无复再生。从兹更半月许望西北行。遂达耽摩立底国。即东印度之南界也。去莫诃菩提及那烂陀可六十馀驿。于此创与大乘灯师相见。留住一载。学梵语习声闻论。遂与灯师同行取正西路。商人数百诣中天矣。去莫诃菩提有十日在。过大山泽路险难通。要藉多人必无孤进。于时净染时患身体疲羸。求趁商旅因不能建。虽可励己求进五里终须百息。其时有那烂陀寺二十许僧。并灯上人并皆前去。唯馀单己孤步险隘。日晚晡时山贼便至。援弓大唤来见相陵。先撮上衣次抽下服。空有绦带亦并夺将。当是时也。实谓长辞人代。无谐礼谒之心。体散锋端。不遂本求之望。又彼国相传。若得白色之人杀充天祭。既思此说更轸于怀。乃入泥坑遍涂形体。以叶遮蔽扶杖徐行。日云暮矣营处尚远。至夜两更方及徒侣。闻灯上人村外长叫。既其相见令授一衣。池内洗身方入村矣。从此行数日。先到那烂陀敬根本塔。次上耆阇崛见氎衣处。后往大觉寺礼真容像。山东道俗所赠紽绢。持作如来等量袈裟。亲奉披服。濮州玄律师附罗盖数万为持奉上曹州安道禅师寄拜礼菩提像亦为礼讫。于时五体布地一想虔诚。先为东夏四恩。普及法界含识。愿龙华初会遇慈氏尊。并契真宗获无生智。次乃遍礼圣迹过方丈。而届拘尸。所在钦诚。入鹿园而跨鸡岭。住那烂陀寺十载求经。方始旋踵言归还耽摩立底。未至之间遭大劫贼。仅免剚刃之祸。得存朝夕之命。于此升舶过羯荼国。所将梵本三藏五十万馀颂。唐译可成千卷。㩲居佛逝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新罗僧。新罗国罗林府人。俗姓朴。出家后,闻唐土佛教鼎盛,遂附商船渡海,于高宗总章二年抵登州。寻入长安终南山,从智俨习《华严经》,与法藏为同学。居数年,学满归国,于驹丽、百济间建寺授徒,从者甚众。卒。后新罗国尊为华严初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新罗国鸡林府人也。年弱冠。稔闻中国教法之盛。乃与同志元晓法师。负笈而西。既遵海岸。曰唐州者。而雨甚涂潦。芦苇弥望。行无所归。夜得小夷燥地宿焉。且视古墓也。骸骨髐然。顾之不能无惧意。遂徙陶穴中。鬼物啸撼终夕。晓公叹曰。畴昔之安为吾无所见也。见则惧而致不若焉。岂非经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欤。且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即谢湘而归。总章三年湘独抵登州。分卫遇富家女子曰善妙者。以湘年壮色丽。欲谐匹偶。湘坚拒弗答。善妙因复矢言曰。生生世世获为檀越。供给和尚。又为弟子。习学大乘。成就大事。湘。依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研究华严。未几遂返本。国扬化。道经善妙家。将附商舶。即解缆。而善妙悉出诸衣服什器。素所备物。追饯之。而身造海岸。则船已远矣。于是善妙复矢曰。如我实有供养心者。则此箧笥。当跃入船中。有顷风飘浪击。尽输载无少遗馀。善妙乃复矢之曰。我愿此身化为大龙。挟持和尚。传度彼国。因自投身涛波中。俄头角峥嵘。鳞甲晃耀。云雾冥晦。而柂牙帆腹。尤觉便利于他日。若其蜿蜒夭矫。时或见之。既济仍遍相攸处。然脱有可者。久为异宗所据。湘独念以为大华严教。诚宜于有福地兴之。舍尔其奚之耶。时善妙龙知其念。遽以神力。于虚空中现巨石。纵广一里。正覆于异宗所居之上。势且陨者。群僧惧其压。奔骇不敢留。湘即居之。郁为大丛社。并辞国王所施庄田奴仆等。湘弘导勤恳。脩练精苦。弟子智通表训道身梵体等。嗣著述章疏。皆明性海义例。海东号湘华严初祖。竟终于本国。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义湘。
俗姓朴。
鸡林府人也。
生且英奇。
长而出离。
逍遥入道性分天然。
年临弱冠闻唐土教宗鼎盛。
与元晓法师同志西游。
行至本国海门唐州界。
计求巨舰。
将越沧波。
倏于中涂遭其苦雨。
遂依道旁土龛间隐身。
所以避飘湿焉。
迨乎明旦相视。
乃古坟骸骨旁也。
天犹霢霂地且泥涂。
尺寸难前逗留不进。
又寄埏甓之中。
夜之未央俄有鬼物为怪。
晓公叹曰。
前之寓宿谓土龛而且安。
此夜留宵托鬼乡而多崇。
则知心生故种种法生。
心灭故龛坟不二。
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心外无法胡用别求。
我不入唐。
却携囊返国。
湘乃只影孤征誓死无退。
以总章二年附商船达登州岸。
分卫到一信士家。
见湘容色挺拔留连门下既久。
有少女丽服靓妆。
名曰善妙。
巧媚诲之。
湘之心石不可转也。
女调不见答。
顿发道心。
于前矢大愿言。
生生世世归命和尚。
习学大乘成就大事。
弟子必为檀越供给资缘。
湘乃径趋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所。
综习华严经。
时康藏国师为同学也。
所谓知微知章有伦有要。
德瓶云满。
藏海嬉游。
乃议回程传法开诱。
复至文登旧檀越家。
谢其数稔供施。
便慕商船逡巡解缆。
其女善妙。
预为湘办集法服并诸什器可盈箧笥。
运临海岸湘船已远。
其女咒之曰。
我本实心供养法师。
愿是衣箧跳入前船。
言讫投箧于骇浪。
有顷疾风吹之若鸿毛耳。
遥望径跳入船矣。
其女复誓之。
我愿是身化为大龙。
扶翼舳舻到国传法。
于是攘袂投身于海。
将知愿力难屈至诚感神。
果然伸形。
夭矫或跃。
蜿蜒其舟底。
宁达于彼岸。
湘入国之后遍历山川。
于驹尘百济风马牛不相及地。
曰此中地灵山秀真转法轮之所。
无何权宗异部聚徒可半千众矣。
湘默作是念。
大华严教非福善之地不可兴焉。
时善妙龙恒随作护。
潜知此念。
乃现大神变于虚空中。
化成巨石。
纵广一里盖于伽蓝之顶。
作将堕不堕之状。
群僧惊骇罔知攸趣。
四面奔散。
湘遂入寺中敷阐斯经。
冬阳夏阴。
不召自至者多矣。
国王钦重以田庄奴仆施之。
湘言于王曰。
我法平等高下共均贵贱同揆。
涅槃经八不净财。
何庄田之有。
何奴仆之为。
贫道以法界为家。
以盂耕待稔。
法身慧命藉此而生矣。
湘讲树开花谈丛结果。
登堂睹奥者。
则智通表训梵体道身等数人。
皆啄巨㲉飞出迦留罗鸟焉。
湘贵如说行。
讲宣之外精勤修练。
庄严刹海靡惮暄凉。
又常行义净洗秽法。
不用巾帨。
立期乾燥而止。
持三法衣瓶钵之馀。
曾无他物。
凡弟子请益不敢造次。
伺其怡寂而后启发。
湘乃随疑解滞必无滓核。
自是已来云游不定称可我心卓锡而居。
学侣蜂屯。
或执笔书绅怀铅札叶。
抄如结集录似载言。
如是义门随弟子为目。
如云道身章是也。
或以处为名如云锥穴问答等。
数章疏皆明华严性海毗卢遮那无边契经义例也。
湘终于本国。
塔亦存焉。
号海东华严初祖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俗姓朴。鸡林府人。生且英奇。长而出离。逍遥入道。年临弱冠。闻唐土教宗鼎盛。与元晓法师。同志西游。行至本国海门唐州界。计求巨舰。将越沧波。倏于中途遭其苦雨。遂依道旁土龛间隐身。以避飘湿。迨乎明旦。相视乃古坟骸骨旁也。天犹霢霖。地且泥涂。尺寸难前。逗留不进。又寄埏甓之中。夜之未央。俄有鬼物为怪。晓公叹曰。前之寓宿。谓土龛而且安。此夜留宵。托鬼乡而多崇。则知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龛坟不二。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我不入唐。却𢹂囊返国。湘乃只影孤征。誓死无退。以总章二年。附商𦨣达登州分卫。到一信士家。见湘容色挺拔。留连门下。既久。有少女丽服艳妆。名曰善妙。巧媚诲之。湘之心石。不可转也。女调不见答。顿发道心。于前矢大愿言。生生世世。归命和尚。习学大乘。成就大事。弟子必为檀越供给资缘。湘乃径趋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所。综习华严经。时康藏国师为同学也。乃议回程。传法开诱。复至文登旧檀越家。谢其数稔供施。便募商𦨣。逡巡解缆。其女善妙。预为湘办集法服。并诸什器。可盈箧笥。运临海岸。湘𦨣已远。其女咒之曰。我本实心供养法师。愿是衣箧。跳入前𦨣。言讫。投箧于骇浪。有顷疾风吹之。遥望径跳入𦨣矣。其女复誓之。我愿自身化为大龙。扶翼舳舻。到国传法。于是攘袂投身于海。果然身形夭矫。或跃蜿蜒。其舟底宁。达于彼岸。湘入国之后。遍历山川。于驹丽百济。地灵山秀。真转法轮之所。无何权宗异部。聚徒可半千众矣。湘默作是念。大华严教。非福善之地。不可兴焉。时善妙龙。恒随作护。潜知此念。乃现大神变。于虚空中。化成巨石。纵广一里。盖于伽蓝之顶。作将堕不堕之状。群僧惊骇。罔知攸趣。四面奔散。湘遂入寺中。敷阐斯经。冬阳夏阴。不召自至者多。国王钦重。讲树开花。谈丛结果。登堂睹奥者。则智通表训梵体道身等数人。皆啄巨㲉飞出迦留罗鸟焉。凡弟子请益。随疑解滞。必无滓核。自是已来。云游不定。卓锡而居。学似蜂屯。执笔怀铅。抄如结集录。载言如是义门。随弟子为口。如云道身章是也。或以处为名。如云锥穴问答等数章疏。皆明华严性海。毗卢遮那无边契经义例也。湘终于本国。塔亦存焉。号海东华严初祖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 【介绍】: 唐僧。
荆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
早年潜心读书,涉猎百氏,有志于功名。
后慕佛出家,住荆州等界寺。
师吉藏门入慧英,习《法华经》。
后参游诸方,遍谒名德。
从合浦泛海西行,初至室利佛逝国,历末罗瑜洲、羯荼国,抵师子洲,参礼佛牙。
寻北行,至诃利鸡罗国。
一年后,至东印度,入那烂陀寺,研习群经。
译《阿笈摩经》,附归唐。
武则天垂拱元年,送别义净
欲从北印度归唐,卒于途。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无行。乾封中荆州等界寺沙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无行禅师者。荆州江陵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叶性虚融禀质温雅。意存仁德志重烟霞。而竹马之年。投足石渠之署。暨乎弱冠。有怀金马之门。颇已渔猎百氏流睇三经。州望推奇乡曲排俊。于时则绚彩霞开。镜三江而挺秀。芳思泉涌。灌七泽而流津。然宿因感会今果现前。希慕法门有窥玄苑。幸遇五人之度。爰居等界道场。既而创染谛门初沾法侣。事大福田寺慧英法师为邬波驮耶(唐云亲教师和上者讹也)斯乃吉藏法师之上足。可谓蝉联硕德。固乃世不乏贤。于是标心般若栖志禅居。屏弃人间往来山水。每因谈玄讲肆击阐微言。虽年在后生而望逾先进。及乎受具同坛乃二十馀人。诵戒契心再辰便了。咸称上首馀莫能加。次隐幽岩诵法华妙典。不盈一月七轴言终。乃叹曰。夫寻筌者意在得鱼。求言者本希趣理。宜可访名匠镜心神启定门断烦惑。遂乃杖锡九江移步三越。游衡岳处金陵。逸想嵩华长吟少室。濯足八水举袂三川。求善知识即其志也。或携定门而北上。猎智者禅匠之精微。麾戒巘而东归。究道宣律师之淳粹。听新旧经论。讨古今仪则。洋洋焉波澜。万顷嶷嶷也。崖岸千寻。与智弘为伴。东风汎舶一月到室利佛逝国。国王厚礼特异常伦。布金华散金粟。四事供养。五对呈心。见从大唐天子处来倍加钦上。后乘王舶经十五日达末罗瑜洲。又十五日到羯荼国。至冬末转舶西行。经三十日到那伽钵亶那。从此泛海二日到师子洲。观礼佛牙。从师子州复东北泛舶一月到诃利鸡罗国。此国乃是东天之东界也。即赡部州之地也。停在一年。渐之东印度。恒与智弘相随。此去那烂陀途有百驿。既停息已便之大觉。蒙国安置入寺俱为主人。西国主人稍难得也。若其得主则众事皆同如也。为客但食而已。禅师后向那烂陀。听瑜伽习中观。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复往羝罗荼寺。去斯两驿。彼有法匠善解因明。屡在芳筵习陈那法称之作。莫不渐入玄关颇开幽键。每唯杖锡乞食全躯。少欲自居情超物外。曾因闲隙译出阿笈摩经。述如来涅槃之事。略为三卷。已附归唐。是一切有部律中所出。论其进不乃与会宁所译同矣。行禅师既言欲居西国。复道有意神州。疑取北天归乎故里。净来日从那烂陀相送。东行六驿各怀生别之恨。俱希重会之心业也。茫茫流泗交袂矣。春秋五十六。又禅师禀性好尚钦礼。每以觉树初绿。观洗沐于龙池。竹苑新黄。奉折华于鹫岭(此二时者春中也。皆是大节会。无问远近。道俗咸观。洗菩提树也。又鹫峰山此时有华大如手许。实同金色。人皆折以上呈。当此之时。弥覆山野名春女华也)曾于一时与行禅师同游鹫岭。瞻奉既讫遐眺乡关无任殷忧。净乃聊述所怀云尔 杂言。观化祇山顶。流睇古王城。万载池犹洁。千年苑尚清。髣髴影坚路。摧残广胁𡺡。七宝仙台亡旧迹。四彩天华绝雨声声。华远。自恨生何晚。既伤火宅眩中门。还嗟宝渚迷长坂。步陟平郊望。心游七海上。扰扰三界溺邪津。浑浑万品亡真匠。唯有能仁独圆悟。廓尘静浪开玄路。创逢饥命弃身城。更为求人崩意树(施也)持囊毕契戒珠净(戒也)被甲要心忍衣固(忍也)三祇不倦陵二车。一足忘劳超九数(勤也)定潋江清沐久结(定也)智釰霜凝斩新雾(慧也)无边大劫无不修。六时悯生遵六度。度有流化功收。金河示灭归常住。鸡林权唱演功周。圣徒往传馀响。龙宫秘典海中探。石室真言山处仰。流教在兹辰。传芳代有人。沙河雪岭迷朝径。巨海鸿崖乱夜津。入万死。求一生。投针偶穴非同喻。束马悬车岂等程。不徇今身乐。无祈后代荣。誓舍危躯追胜义。咸希毕契传灯情。劳歌勿复陈。延眺旦周巡东。睇女峦留二迹。西驰鹿苑去三轮。北睨舍城池尚在。南睎尊岭穴犹尊。五峰秀。百池分。粲粲鲜华明四曜。辉辉道树镜三春。扬锡指山阿。携步上祇陀。既睹如来叠衣石。复观天授迸馀峨。伫灵镇凝思遍生河。金华逸掌仪前奉芳盖。陵虚殿后过。旋绕经行砌。目想如神契。回斯少福润津梁。共会龙华舍尘翳。 在西国王舍城怀旧之作(一三五七九言)。游。愁。赤县远。丹思抽。鹫岭寒风驶。龙河激水流。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颓年秋更秋。已毕祇山本愿诚难遇。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1—1302 【介绍】: 元僧。清水人,号仲华,俗姓杨。少孤,事母尽孝。性慧悟,精究经史,尤精理学。出家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初隐成纪,筑室树松,称松堂和尚。世祖命主洛阳白马寺。成宗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大德中说法辞众,端坐而寂。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文才号仲华。清水杨氏子。其先弘农人世官垄坻。父静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师少孤。事母尽孝。性敏捷慧悟生知。而于古今坟典史籍无不精究。尤邃于理学。好古作善吟咏。然所禀敦朴若无所知。或对客讨论。如河汉莫窥其涯涘。自受具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尝曰。学贵宗通。言必会意。以意逆志则得之矣。其语言文字糟粕耳。岂能开人之慧目乎。初隐成纪筑室树松将欲终焉。故人称曰松堂和尚。元世祖特降旨命主洛阳白马寺。学者川奔海会。声誉日驰。成宗建万圣寺于五台。诏求开山第一代住持。时帝师迦罗斯巴荐之。成宗即铸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帝师赍旨起师。师辞曰。山僧荷蒙国恩居白马寺亦过矣。何德敢主祐国。越分以居不祥。不省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烦。为我辞。帝师曰。此上命也。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非师孰与。此系教门事。师善为之。于是不得已而行。既被命以来而大弘清凉之道。虽至老无怠。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年六十有二。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嗣法有普宁之弘教普庵之幻堂。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松堂。名文才。字仲华。陇西杨氏子。少孤。事母以孝闻。博学能文。作慧灯集。释贤首疏。又著悬谈详略五卷。肇论略疏三卷。皆内据佛经。外援儒老。曲尽弘扬之妙。尝庵居松间。人称松堂老人。一日出庵不归。弟子迹而得之松间。师冥然抬目曰。吾方安逸。汝何遽至。弟子曰。师坐已三日矣。既而成宗特旨。建大万圣祐国寺于台山。为师阐道之所。演化数年。大德中。示寂。荼毗获舍利百馀颗。闻于朝。诏沙门问之。有法洪者。对曰。和气之浃。蒸为菌芝。精诚所至。其理或然。故苌弘死忠。其血成碧。况道与神会。颐养之至者乎。夫朽败之馀。标异于烟灭。灰飞之际。岂非行业坚白神气凝结者欤。上嘉其论。敕为塔藏本寺。封邽国公。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文才,号仲华,清水杨氏子,其先宏农人,世官垄坻。
净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
才少孤,事母尽孝,性敏捷,慧悟生知,于古今坟典史籍无不精究,尤邃于理学。
好古作,善吟咏,然所禀敦朴,若无所知。
或对客讨论,邈如河汉,莫窥其涯涘。
自受具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
尝曰:“学贵宗通,言必会意,以意逆志,则得之矣。
其语言文字,糟粕耳,岂能开人之慧目乎!
”初隐成纪,筑室树松,将欲终焉,故人称曰松堂。
元世祖命主洛阳白马寺,学者奔川赴海,声誉日驰。
成宗建万圣寺于五台,诏求开山住持。
时帝师迦罗斯巴荐之,成宗即铸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
帝师赉旨至,才辞曰:“山僧菏蒙国恩,居白马寺亦过矣,何德敢主祐国,越分以居不祥,不省 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烦为我辞。
”帝师曰:“此上命也,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非师孰与,此系教门事,师善为之。
”于是,不得已而行。
既被命以来,大宏清凉之道,至老无怠。
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
年六十有二。
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
嗣法有普宁宏教、普庵幻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3—712 【介绍】: 唐僧。
原藉西域康居,因俗姓康。
武则天赐以贤首之称号,后人即尊为贤首大师。
先从智俨学《华严》,智俨死后,出家。
义净译场,为则天讲新《华严经》,因撰《金狮子章》,径捷易解,则天遂悟其旨。
创华严宗法界缘起理论,被尊为华严宗第三祖。
有《华严探玄记》、《般若心经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法藏字贤首。俗姓诸葛氏。苏州吴县人。一云姓康氏。康居人。自少出家。如意元年。武后制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长安四年。又制于化度寺检校无尽藏。后延为荐福寺大德。开元二年卒。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贤首。
其先康居国人。
因姓康氏。
幼知学佛。
高宗时应名僧迁。
参奘公译事。
颇以證义润文笔受之任见称。
及天后置馆翻传。
首登入场之选。
实叉难陀。
以所赍华严梵夹。
义净复礼出新经。
藏。
尤有力。
义净专主译任。
偕胜庄大仪等。
充證义。
既而后召讲新经。
指镇殿金狮子。
以喻天帝网。
十重玄门。
海印三昧。
六相和合义门。
普眼境界门等。
于是后晓。
然开寤。
得未曾有。
遂缉其言。
为金狮子章。
行于世。
圣历二年十月八日。
又诏讲于佛授记寺。
至华严世界品。
讲堂及寺中。
地皆震动。
都维那恒景表闻。
有答诏。
不录。
且尝以巧方便。
示刹海。
涉入无尽之指。
则对悬十鉴于八方上下。
中。
安佛像。
然一炬以照之则互影交光。
重重映蔽。
不可得而思议矣。
始燉煌杜顺以华严法界观。
传弟子智俨。
俨传藏。
其统绪之正如此。
别疏般若心经。
复号康藏国师云。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法藏。
字贤首。
姓康。
康居人也。
风度奇正利智绝伦。
薄游长安弥露锋颖。
寻应名僧义学之选。
属奘师译经。
始预其间。
后因笔受證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
至天后朝传译首登其数。
实叉难陀赍华严梵夹至同义净复礼译出新经。
又于义净译场与胜庄大仪證义。
昔者燉煌杜顺传华严法界观。
与弟子智俨讲授此晋译之本。
智俨付藏。
藏为则天讲新华严经。
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
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
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
帝于此茫然未决。
藏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
因撰义门。
径捷易解。
号金师子章。
列十门总别之相。
帝遂开悟其旨。
又为学不了者设巧便。
取鉴十面八方安排。
上下各一。
相去一丈馀。
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
燃一炬以照之。
互影交光。
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
藏之善巧化诱。
皆此类也。
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
盖帝王归信缁伍所凭之故。
洎诸梵僧罢译。
帝于圣历二年己亥十月八日。
诏藏于佛授记寺讲大经。
至华藏世界品。
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
都维那僧恒景具表闻奏。
敕云。
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赜。
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
开讲之辰感地动以标异。
斯乃如来降迹。
用符九会之文。
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
披览来状欣惕于怀云。
其为帝王所重实称非虚。
所以华严一宗付授澄观。
推藏为第三祖也。
著般若心经疏。
为时所贵天下流行。
复号康藏国师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约696 【介绍】: 唐僧。
郑州荥泽人,俗姓孟,梵名娑罗笈多。
年十四,于泛水等慈寺出家。
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
曾至安州,从大猷习大乘诸经;至襄州,从善导修净土业;至安州,从秀公习律。
武则天垂拱间,南下广州,授徒讲律。
永昌元年,与义净等附舶渡海,至室利佛逝国,译经数载。
长寿三年归广州,未历三载即病卒。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苾刍贞固律师者。梵名娑罗笈多(译为贞固)即郑地荥川人也。俗姓孟。粤以驱乌之岁。早蕴慈门。总角之秋。栖心慧苑。年甫十四遂丁荼蓼。眷流俗之难保。知法门之可尚。爰兴正念企步胜场。遂于泛水等慈寺远法师处。申侍席之业。意存教网便诵大经。经三两岁师遂沦化。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欲致想禅扃。自念教检未窥难辩真伪。即往东魏听览唯识。复往安州大猷禅师处习学方等。数旬未隔即妙相现前。复往荆州历诸山寺。求善知识希觅未闻。复往襄州遇善导禅师受弥陀胜行。当尔之时。交望弃索诃之秽土。即欲趣安养之芳林。覆思独善伤大士行。唯识所变何非净方。遂往岘山恢觉寺澄禅师处。创蒙半字之训渐通完器之言。禅师则沈研律典。荷世尊五德之重寄。𨏦轹经论。当末代四依之住持。定潋波深。濯八解而流派。慧峰岳峻。耸六度而疏岩。五尘无杂。九恼非惊。外跨四流内澄三定。法俗钦望推为导首。特蒙纶旨召入神都。在魏国东寺。居多闻之数。固师年馀二十。即于禅师足下而进圆具。才经一载总涉律纲。覆向安州秀律师处三载。端心读宣律师文抄。可谓问绝邬波离。贯五篇之表里。受谐毗舍女。洞七聚之幽关。律云。五岁得游方。未至岁而早契。十年离依止。不届年而预合。其秀律师即蜀郡兴律师之上足。既进圆具仍居蜀川。于和尚处学律四载。后往长安宣律师处。为依止之客。投心乳器。若饮鹅之善识精粗。竭智水瓶。等欢喜之妙持先后经十六年不离函丈。研穷诸部淘鍊数家。将首律师疏以为宗本。然后去三阳之八水。复向黄州报所生地。次往安州大兴律教。诸王刺史咸共遵承。故律云若有律师处与我身不殊。居十力寺。年七十馀。方始寂化。戒行清素耳目详知。嗟乎代有其人栋梁佛日。蝉联靡绝继踵相承。实谓汉珠荆玉。虽别川而俱媚。桂枝兰叶。纵异节而同芳。固师既得律典斯通。更披经论。又复诵法华维摩向一千遍。心心常续念念恒持。三业相驱四仪无废。覆往襄州在和上处。重听苏呾罗披寻对法藏。颇通蕴处薄捡衣珠。化城是息终期宝渚。遂乃濯足襄水顾步庐山。仰上德之清尘。住东林而散志。有意欲向师子洲顶礼佛牙观诸圣迹。以垂拱之岁移锡桂林适化游方。渐之清远峡谷。同缘赴感。后届番禺广府。法徒请开律典。时属大唐圣主天下普置三师。欲令佛日再明法舟长汎。既而威仪者律也。固亦众所钦情。三藏道场讲毗柰耶教。经乎九夏。爰竟七篇。善教法徒汎诱时俗。于时制旨寺恭阇梨。每于讲席亲自提奖。可谓恂恂善诱弘济忘倦。阇梨则童真出家高行贞节。年馀七十。而恒敬五篇。有福之人可逢上智。实乃禅池淼漫引法海而通波。思岭崔嵬耸慧岳而腾峭。深明幻本巧悟心源。虽闲诸法体空。而利物之用盛集构有为之福业。作无上之津梁。而屡写藏经常营众食。实亦众所知识应物感生。劝悟诸人共敦律教。固师既法侣言散还向峡山。冀托松林之下。用毕幽栖之志。蒙谦寺主等特见宾迎寺主。乃道冠生知体含仁恕。供承四海靡倦三朝。屈己申他卑辞是务。固师意欲息想山门。有怀营构倾廊通直道脱阶正邪基。曲制山池。希流八解之清润。傍开坛界。冀阐七聚之芳规。复欲于戒坛后面造一禅龛立方等道场修法华三昧。功虽未就而情已决然。布萨轨仪已绍纲目。又每叹曰。前不遭释父。后未遇慈尊。末代时中如何起行。既沈吟于空有之际。复踯躅于多师之门矣。净于佛逝江口升舶附书凭信广州。见求墨纸抄写梵经。并雇手直。于时商人风便举帆高张。遂被载来求住无路。是知业能装饰非人所图。遂以永昌元年七月二十日达于广府。与诸法俗重得相见。于时在制旨寺处众嗟曰。本行西国有望流通。回住海南经本尚阙。所将三藏五十馀万颂。并在佛逝终须覆往。既而年馀五十。重越沧波。隙驷不留身城难保。朝露溘至何所嘱焉。经典既是要门。谁能共往收取。随译随受须得其人。众佥告曰。去斯不远有僧贞固。久探律教早蕴精诚。傥得其人斯为善伴。亦既才闻此告髣髴雅合求心。于是裁封山扃薄陈行李。固乃启封暂观。即有同行之念。譬乎聊城一发下三将之雄心。雪山小偈牵大隐之深志。遂乃喜辞幽涧欢去松林。攘臂石门之前。褰衣制旨之内。始倾一盖合襟情于抚尘。既投五体。契虚怀于曩日。虽则平生未面而实冥符宿心。共在良宵颇论行事。固乃答曰。道欲合不介而自亲。时将至求抑而不可。谨即共弘三藏助烛千灯者欤。于是重往峡山。与谦寺主等言别。寺主乃照机而作。曾不留连。见述所怀咸助随喜。己阙无念他济是心。并为资装令无少乏。及广府法俗悉赠资粮。即以其年十一月一日附商舶去番禺。望占波而陵帆。指佛逝以长驱。作含生之梯橙。为欲海之舟舻。庆有怀于从志。庶无废于长途。固师年四十矣。赞曰。 智者植业。禀自先因。童年洁想。唯福是亲。情求胜己。意仗明仁。非馨香于事利。固宝爱于贤珍(其一)受持妙典。贞明固意。大善敦心。小瑕兴畏。有怀脱屣。无望荣贵。若住𤚐之毛尾弗亏。等游蜂之色香靡费(其二)孤辞荥泽。只步汉阴哲人务本。律教是寻。既知网领。更进幽深。致远怀于觉树。遂仗藜于桂林(其三)怡神峡谷。匠物广川。既而追旧闻于东夏。复欲请新教以南遄。希扬布于未布。冀流传于未传。庆斯人之壮志。能为物而身捐(其四)为我良伴。其届金洲。能坚梵行。善友之由。船车递济。手足相求。傥得契传灯之一望。亦是不惭生于百秋(其五)既至佛逝宿心是契。得听未闻之法。还观不睹之例。随译随受。详检通滞。新见新知。巧明开制。博识多智。每励朝闻之心。恭俭勤怀。无忧夕死之计。恐众多而事挠。且逐静而兼济。纵一焰之随风。庶十登而罔翳(其六)。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