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连通(連通)
(1).犹通连。 唐 张籍 《沉千运旧居》诗:“土木被丘墟,谿路不连通。” 明 瞿式耜 《丙戌清和游昭州珍珠岩追纪二十六韵》:“洞中有洞路连通,探幽岂惮穷昏黑。” 鲁迅 《彷徨·孤独者》:“两间连通的客厅,并无什么陈设。”
(2).十纪之一。 宋 路泌 路史·前纪二·叙十纪:“连通五,是谓六姓纪,乘蜚麟以理。”参见“ 十纪 ”。
《漢語大詞典》:十纪(十紀)
(1).古代传说,自天地开辟,人皇以来,至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共二百七十六万年,分为十纪: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序命、循蜚、因提、禅通、疏讫。见广雅·释天。 司马贞 补史记·三皇本纪《春秋纬》,谓十纪为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年,“循蜚”作“脩飞”、“因提”作“回提”、“疏讫”作“流讫”,其余名目相同。
(2).十代,十世。汉书·叙传上:“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於上京。”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十纪, 汉 十世也。”
(3).指一百二十年。文选·潘岳〈西征赋〉:“图万载而不倾,奄摧落於十纪。” 李善 注引 孔安国 尚书传:“十二年曰纪。”
《国语辞典》:连通管原理(连通管原理)  拼音:lián tōng guǎn yuán lǐ
利用容器底部压力等于所盛液体的密度乘以高度的原理,将数个形状不同的容器底部相通,注入定量的水,由于各容器底部压力相等,所以各容器的水的高度相等,此原理称为「连通管原理」。
《漢語大詞典》:连通器(連通器)
底部彼此相连的容器,同一种液体在连通器里液面永远等高。
《國語辭典》:相通  拼音:xiāng tōng
1.彼此连贯。《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传》:「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宋。王安石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而深山长谷之水,四面而出,沟渠浍川,十百相通。」
2.与敌人勾结。《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朕闻抗在边境与敌人相通,今果然矣!」
《國語辭典》:关通(關通)  拼音:guān tōng
1.贯通。汉。王充《论衡。感虚》:「夫雍门子能动孟尝之心,不能感孟尝衣者,衣不知怛恻,不以人心相关通也。」
2.勾结、串通。《新唐书。卷一六二。薛存诚传》:「浮屠鉴虚者,自贞元中关通赂遗,倚宦竖为奸。」《三国演义》第五三回:「昨日马失,他不杀汝,必有关通。」
《國語辭典》:栈道(棧道)  拼音:zhàn dào
1.在险绝的崖壁上凿孔架木而筑成的道路。《汉书。卷四○。张良传》:「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三国演义》第一○○回:「连绵秋雨,栈道断绝,蜀人岂知吾等退军耶?」
2.连接阁楼的通道。《淮南子。本经》:「延楼栈道,鸡栖井干。」汉。高诱。注:「栈道,飞阁复道相通。」
《國語辭典》:通理  拼音:tōng lǐ
通达情理。《易经。坤卦。文言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三国演义》第五四回:「孔明变色曰:『子敬好不通理!』」
《漢語大詞典》:死头
没有出口或延续连通部分(如街、管子或电线的)的一端
没有出路的行动或政策
《漢語大詞典》:连环寨(連環寨)
互相连通的营寨。 清 洪升 《长生殿·傍讶》:“便暗中筑座连环寨,哄结上同心罗带。”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遣跛:“这边人使乖,那边人不獃,水云中筑下了连环寨。”
《國語辭典》:热线(熱線)  拼音:rè xiàn
1.设在美国与前苏联领袖之间的紧急通讯系统。目的在避免由于偶然或误解而导致世界大战的危险。热线在西元一九六三年八月三十一日正式启用,是两国之间透过伦敦、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与赫尔辛基的双线电报打字线路。一九七八年一月十六日,美苏将传统的无线电通讯改为卫星通讯,传达起来比以前更快速可靠。
2.比喻通讯频繁的线路。如:「爱情热线」。
3.发自太阳的辐射线中,有不能起光的作用而能发生热效应的,称为「热线」。
4.大陆地区用语:(1)热门的旅游路线。如:「庐山是国际旅游热线。」(2)比喻暗通消息的人。如:「这一内外互通的热线是谁呢?」
《國語辭典》:里勾外连(裡勾外連)  拼音:lǐ gōu wài lián
内外勾结,连成一气。《水浒传》第六二回:「如今到来,里勾外连,要打北京。」也作「里应外合」、「外合里应」。
《国语辞典》:漏电(漏电)  拼音:lòu diàn
市电与非带电导体间因故连通而产生非正常电流流动的现象。如包覆电线的绝缘体绝缘不良,致有非正常电流流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