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李筌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号少室山达观子。官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后入山寻道。有将略,著有《太白阴经》,主张任贤使能。又有《孙子注》、《阴符经注》。一说《阴符经》为其托黄帝之名而著。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一
筌自号达观子。官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昙颖(九八九~一○六○),俗姓丘,字达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南岳十一世(《五灯会元》卷一二谓南岳下十世)谷隐聪禅师法嗣。年十三依龙兴寺。长游京师,与欧阳修为友。东游,初住舒州香炉峰,移住润州,主明州雪窦,又移住金山龙游寺。仁宗嘉祐五年卒,年七十二。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七、《五灯会元》卷一二、《四明山志》卷二。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
昙颖(九八九——一○六○),字达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丘氏子。出家龙兴寺,与欧阳修、刁景纯等游,于书无所不读,所为词章多出尘语。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七。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七
禅师名昙颖。生钱塘丘氏。年十三。依龙兴寺为大僧。神情秀特。于书无所不观。为词章多出尘语。十八九游京师。时欧阳文忠公。在场屋。颖识之。游相乐也。初谒大阳明安禅师。问。洞上特设。偏正君臣意。明何事。明安曰。父母未生时事。又问。如何体会。明安曰。夜半正明天晓不露。颖惘然弃去。至石门。谒聪禅师。理明安之语。曰师意如何。聪曰。大阳不道不是。但口门窄。满口说未尽。老僧即不与么。颖曰。如何是父母未生事。聪曰。粪墼子。又问。如何是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聪曰。牡丹丛下睡猫儿。颖愈疑骇。日扣之。竟无得益。自奋曰。吾要以死究之。不解终不出山。聪一日见普请。问曰。今日运薪乎。颖曰然运薪。聪曰。云门尝问。人般柴。柴般人。如何会。颖不能对。聪因植杖石坐。笑曰。此事如人学书。点画可效者工。否者拙。何故如此。未忘法耳。如有法执。故自为断续。当笔忘手。手忘心。乃可也。颖于是默契其旨。良久曰。如石头曰。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既曰契理。何谓非悟。聪曰。汝以此句为药语。为病语。颖曰。是药语。聪呵曰。汝乃以病为药。又可哉。颖曰。事如函得盖。理如箭直锋。妙宁有加者。而犹以为病。兹寔未谕。聪曰。借其妙至是。亦止明理事而已。祖师意旨智。识所不能到。矧事理能尽乎。故世尊曰。理障碍正知见。事障能续生死。颖恍如梦觉。曰如何受用。聪曰语不离窠臼。安能出盖缠。颖叹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皆是死门。终非活路。即日辞去。过京师。寓止驸马都尉李端愿之园。日夕问道。一时公卿多就见。闻其议论。随机开悟。李公问曰。人死识归何所。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李公曰。生则端愿已知。曰。生从何来。李公拟议。颖揕其胸。曰。秖在这里。思量个什么。对曰。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路。颖拓开曰。百年一梦。又问。地狱毕竟是有是无。答曰。诸佛向无中说有。眼见空华。大尉就有中觅无。手𭢈水月。堪笑。眼前见牢狱不避。心外见天堂欲生。殊不知。欣怖在心。善恶成境。大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进曰。心如何了。答曰。善恶都莫思量。又问。不思量后。心归何所。颖曰。且请太尉归宅。颖东游初。住舒州香炉峰。移住润州因圣。太平隐静。明雪窦。又移住金山龙游寺。嘉祐四年除夕。遣侍者持书。别扬州刁景纯学士。曰。明旦当行。不暇相见。厚自爱。景纯开书大惊。曰当奈何。复书决别而已。中夜候吏报。扬州驰书。船将及岸。颖欣然遣挝鼓。升座叙出世本末。谢裨赞丛林者。劝修勿怠。曰吾化。当以贤监寺次补。下座。读景纯书毕。大众拥步。上方丈。颖跏趺。挥令各远立。良久乃化。五年元日也。阅世七十有二。坐五十有三夏。颖英气压诸方。荐福怀禅师。诵十玄谈。至祖意。颖曰。当曰十圣未明此旨。特以声律不恊。故耳。三贤十圣序。不如是。怀曰。宗门无许事。颖熟视。以手画按。作十字曰。汝识此字乎。汝以谓甑箅耳。怀无能言颖。拂衣去。曰。我要与汝斗死。生吾不敌汝也。 赞曰。东坡曰。佛法浸远。真伪相半。寓言指法。大率相似。至于二乘禅定。外道神通。非我肉眼所能勘验。然临死生祸福之际。不容伪矣。吾视颖之谢世。无以异人适城市之易。然真大丈夫也哉。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昙颖,字达观。姓丘氏,钱塘人。得法谷隐聪。颖性爽直,语言率真。取譬晓人,以近喻远。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或杂嵬琐谐谭。尝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堂辄追念旧恶,慢詈累日,有一僧心非之,竟诣丈室,面数颖过,颖颔之而不言,而僧因从此悟去,乃以信香嗣颖法。颖有文采,名人多与之游。主雪窦时,梅尧臣送之诗曰:“朝从雪窦请,暮卷雪衲轻。莫问居士病,自从他方行。吴霜点髭根,海鸟随众迎。安隐彼道场,万事都忘情。”“处山无厌山,林鸟正关关。月入潭心白,花明谷口间。采薪能自至,流水不知还。闻欲观沧海,高峰峻亦攀。”颖尝游上雪窦,亦有诗曰:“下雪窦游上雪窦,过云峰后望云峰。如趋仙府经三岛,似入天门彻九重。无日不飞丹洞鹤,有时忽起隐潭龙。只应奉诏西归去,此境何由得再逢。”政和五年,建亭于山麓,以憩行人。颖又有《四明十题》,梅尧臣和之,并见《山志》。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达观(一一三八~一二一二),号息庵,俗姓赵,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出家于本县之法惠寺,师正觉。游方参天童应庵、道场无庵、天封水庵。开法于严之灵岩,阅四五刹。晚自金山被旨灵隐,越四载,告老请归天童。宁宗嘉定五年卒,年七十五。事见《北涧集》卷一○《天童山息庵禅师塔铭》。今录诗六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台州临海人,字叔宝,号达观。度宗咸淳四年进士。授国子博士。恭帝德祐元年,权知本州事。元兵南下,与兵部侍郎陈仁玉集民坚守,城陷投泮水自尽。
全宋诗
王珏,字叔宝,号达观,仙居(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进士。恭宗德祐初权知台州,与兵部侍郎陈仁玉坚壁抗元。城陷,赴泮水死。事见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六五、光绪《仙居志》卷一四。
全宋文·卷八三二五
王珏,字叔宝,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人。咸淳四年进士。德祐初以太学博士权知台州。元兵胁太后诏台州降,珏与僚属增陴浚隍,坚壁以守。城陷,赴泮水以死。见《宋季忠义录》卷八,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一五、一六五,《宋元学案补遗别附》卷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温州永嘉人,字达可,号草庭逸民。成宗元贞元年随使臣赴真腊,至大德元年而归,因记所闻,著《真腊风土记》一卷。文义赅赡,可补《元史》之佚。

人物简介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著有浪吟集
王观达 朝代:明初

人物简介

维基
王观达,又名王达观,浙江新昌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洪武二十一年,登进士,授礼部主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4 【介绍】: 明僧。苏州府吴江人,俗姓沈,字达观,号紫柏。年十七出家虎丘寺,二十从讲师受具戒参。游五台,至京师,归吴重建楞严废寺。后游大房石经,进隋僧净琬所藏佛舍利。旋以狱词牵连论死,索浴说偈端坐而逝。有《长松茹退集》。(《光绪苏州府志》卷一三四)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真可,字达观,号紫柏,俗出吴江沈氏。尝居嘉善荒墩,五岁不语。有异僧过其门,摩顶谓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言讫不见,遂能言。儿时志气雄放,不可羁勒。年十七,仗剑游塞上。至苏州,遇雨,宿虎丘。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心大悦,即薙发。尝过匡山,穷相宗奥义。游五台,至京师,参遍融笑岩诸老发明大事。还。住嘉善景德寺,掩关三年。郡城楞严寺久为势豪割其半,志欲复之。万历壬辰至京,于石经山得佛舍利玉函。闻于慈圣太后,赐紫伽黎迎供,因奏请兴复楞严。又刻藏经于径山,复戒坛于檀柘。西游峨眉,下瞿塘,过荆襄,登太和,憩匡庐,复归宗古寺。后闻憨山师以弘法被难,远戍雷阳。叹曰:“法门无人矣。”南康太守吴宝秀,以矿税被逮,其妻投缳死。叹曰:“阉人横行至此,世道不可为矣。”乃决筴入都,曰:“海印不归,我为法一大负。矿税不止,我救世一大负。传灯录不续,我慧命一大负。舍此一具贫骨,释此三负,不复走王舍城矣。”及妖书狱起,逮入诏狱,执政意在钩党,欲牵连杀之。被笞,血肉狼籍,索浴说偈,坚坐而逝。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句曲沈氏子。十七剃发。游方。闻诵张拙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斋次忽悟。乃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游京师因神宗皇帝。手书金刚经汗下渍纸。疑更当易函遣近侍质师。师进偈曰。御汗一滴。万世津梁。无穷法藏。从此放光。帝大悦。癸卯秋。忽妖书发。帝见章奏甚怜之。法不能免。因逮及拷讯。时神色自如。抵死不屈。腊月五日入狱。法司定罪论死。师说偈曰。一笑繇来别有因。那知大块不容尘。后兹收拾娘生足。铁橛花开不待春。索浴罢嘱侍者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说偈端坐而逝(观千五台山。累载藏经板至径山重刻书本。转发楞严寺流通。洵莫大之功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老人,姓沈氏,其先句曲人,后徙居吴江大湖滩畔。母梦异人授以桃实,枝叶相附,色鲜而大,寤而有娠。生时香气盈室,人多奇之,虽在襁褓,貌若潜沈,五岁不语,父母忧之。有异僧过门,摩顶,谓其父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言讫不见。真遂发语,不异成人。先是庭中时见巨人迹,尔后不复见。髫年嬉逐,性独雄猛,状貌魁杰,不喜见妇人,浴不许人先。一日姊先就浴,乃大怒,自是亲戚妇女莫敢近。稍长,志益壮,父母不能拘,年十七方仗剑远游塞上,行至姑苏闾门,徘徊市中,天大雨,值虎邱僧明觉冒雨来,相顾遌间,壮其貌,因蔽之以盖,遂同归寺。具夕餐驩甚,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心悦之。侵晨入觉室,解腰缠十馀金授觉,请剃度,因礼觉为师。是夜,即兀坐达旦。觉尝欲募铁十万两,造大钟,真曰:“吾助之。”径往平湖巨室门外,趺坐三日不食,主人进食不为动,问:“何所为苦行乃尔?”曰:“欲得铁十万两,造大钟。”主人立予之,乃受食,载铁回虎邱,归即闭户读书,年馀不越阃,人多敬惮之。年二十,从讲师受戒具。尝至嘉兴东塔寺,见僧书《华严经》,跪诵良久,叹曰:“禅者不当如是邪?”遂之武塘景德寺掩关三年,复回吴门辞觉曰:“吾将行脚诸方,历参知识。”遂仗策去。一日,闻僧诵张拙见道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乃大疑之,遍书二语于壁间,默思潜索,头面俱肿,偶尔举箸,忽焉而悟。淩跞诸方,尝言:“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他为。”过匡山,穷相宗奥义。一日行二十里足痛,更以石砥脚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其猛进类此。游五台至峭壁空岩,见老宿孤坐,因问:“一念未生时如何?”宿竖一指。又问:“既生后如何?”宿展两手。豁然领解,迹之失所在。至京师参遍融,问荅之间机锋敏捷,融为折服,因留居焉。九年复归虎邱省觉。更至淞江掩关百日,寻至嘉兴见太宰陆光祖,心相契。先是有密藏道开者,南昌人,弃青衾披剃于南海,闻真风,往归之。真知为法器,留侍焉。郡城楞严寺为长水法师疏经处,久废,有力者侵为园亭。真慨然伤之,欲为恢复计,属开任其事,陆太宰弟云台为建禅堂五楹。既成,真刺臂血题其柱云:“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法诋佛犹益真修。”后二十年,太守槐亭蔡公舍赀重脩之,盖真愿力所持也。居常坐叹道法陵迟,又念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终身不闻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册易流通,普使见闻,作金刚种子,即有谤者罪当自代。遂与太宰陆公及司成冯公梦祯、廷尉曾公同亨、囧卿瞿公汝稷一商度之,以开董其事,万历己丑创刻于五台,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复移于径山寂照庵,工既成,开以病隐去。初桐城吴公用先为仪曹郎,参道入室,从容及刻藏事,真遽曰:“君与此法有大因缘。”真化后,吴公出长浙藩,用冯司成初议,脩复化城为径山下院,藏贮经版,人以为真预谶云。尝于于园书《法华经》,颜书经处曰“墨光亭”。闻妙峰建铁塔于芦芽,乃送经置塔中,且与计藏事。复之都门访憨山于东海,遂走海上至胶西,秋水泛涨,众度必不能渡,真解衣先涉,疾呼众,水已及肩,真跃而前,既渡,顾谓弟子曰:“死生关头,须直过为得耳。”众皆钦服。及底都门,访石经山,礼隋琬公塔,念琬公虑三灾劫壤,正法澌灭,创刻石藏于岩洞,感其护法深心泪下如雨。琬公塔院地已归豪右,矢复之而未果。乃决策西游蛾嵋,由三晋历关中,跨栈道至蜀,礼普贤。顺流下瞿塘,过荆襄,登太和,至匡庐寻归宗故址,唯古松一株,寺僧易米五斗,匠石将伐之,有乞者怜而乞米赎之,树赖以存。真闻而兴感,树根为樵斧剥斲,势将折,真砌石填土,咒愿复生,以卜寺重兴兆。后树日长,寺竟复,其愿力固如此。过安庆,阮君自华请游皖公山马祖庵,喜其超绝,属建梵刹。江阴居士赵我闻谒请出家,遂薙发于山中,命名曰法铠,所谓最后弟子也。复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闻之,命近侍陈儒致齐供特赐紫伽黎。因随过云居,礼石经于雷音寺,启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贮佛舍利三,光烛岩壑,因奉舍利入内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赐金赎琬公塔院。初在潭柘,居常礼佛后方食。一日,客至误先举食,乃对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尔痛责三十棒,轻则倍之。”知事愕然,不知为谁,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数,股尽墨。乃云:“众生无始习气,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苟情折不痛,未易调伏也。”又与憨山议脩《大明传灯录》,以禅宗凋敝,往浚曹溪以开法脉,先至匡山以待,时癸巳秋七月也。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赐《大藏经》建海印寺成,以别缘触圣怒,诏逮下狱,鞫无他辞,遣戍雷阳,毁其寺。真在匡山,闻报,为诵《法华经》百部,冀祐不死。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及闻南放,遂待于江浒,执手欷歔曰:“君不生还,吾不有生日。”濒行且属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属君。”遂长别。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矿税,中使者驻湖口。南康太守吴宝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愤以环死。真在匡山闻之,曰:“时事至此,其如世道何!”遂杖策赴都门。吴入狱,真多方调护,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谓诵满十万,当出狱。吴持至八万声,果蒙上意解,得末减。每叹法门无人,谓:“憨山不归,则吾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吾救世一大负;传灯未赎,则我慧命一大负。若释此三负,当不复入王舍城矣。”居无何,妖书发,震动中外,忌者乘间劾真,竟以是罹难,及输司寇,乃索浴罢,属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因说偈端坐而逝。御史曹公学程以建言逮系,闻之即趋至,抚之曰:“师去得好。”真复开目视之,微笑悠然而息,时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世寿六十有一,法腊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双径山。后弟子法铠启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归灵骨塔于五峰内文殊台。真生平以荷负大法为怀,每见古刹荒废必思恢复,始从楞严,终至归宗云居,重兴梵刹一十五所。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语录,若寂音尊者所著诸经论文集,及苏长公易解,尽搜刻之行于世。性耽山水,云行鸟飞,一衲无馀,气雄体丰,面目严冷,而立心最慈。每示弟子,必令自参以发其悟,直至疑根尽拔而后已。所著有《内外集》若干卷行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5—1623 【介绍】: 明苏州府常熟人,字星卿,号达观。瞿景淳子,瞿汝稷弟。五岁而孤,每构文成,辄跪荐父木主前。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以刚直闻。有《皇明臣略》。
维基
瞿汝说(1565年—1623年),字星卿,号达观,明朝南直隶常熟县(今江苏省常熟市)人。为明末官员。五岁而孤。写祭父文,辄跪荐父神主前。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举,二十九年(1601年)成进士。丁生母殷安人忧归。万历三十四年丙午授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晋都水司员外郎,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分巡瑞南,未赴任,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调任湖广提学佥事,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升广东参议,因病未能赴任,归家养病。万历四十八年以台荐改补江西右参议,分巡湖西道,抗疏不出。天启三年(1623年)卒,享年五十九。以刚正闻名。早年以文会友,与瞿纯仁、邵濂、顾云鸿共同创立拂水文社,后期与谢肇浙、叶向高等人交往颇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满洲正黄旗人,字介文。阿思哈女,英和妻。封一品夫人。名居室为观生阁,自号观生阁主人。工书画,善写生,尤喜以指头画鹰,得其神俊。
《國語辭典》:达观(達觀)  拼音:dá guān
1.看透人间是非,不为喜怒哀乐所影响。宋。苏轼 赠江州景德长老诗:「白足高僧解达观,安排春事满幽栏。」
2.遍览。晋。陆云〈愁霖赋〉:「放幽明于人神兮,妙万物以达观。」
《國語辭典》:条畅(條暢)  拼音:tiáo chàng
1.通畅、舒畅。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晋书。卷七九。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2.繁衍茂盛。《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思唐虞之晏晏兮,揖稷契与为朋;苗裔纷其条畅兮,至汤武而勃兴。」《文选。潘岳。西征赋》:「黄壤千里,沃野弥望。华实纷敷,桑麻条畅。」
《國語辭典》:慧心  拼音:huì xīn
1.心思敏慧。清。周亮工《书影》卷三:「此公慧心妙舌,坡公后一人而已。」
2.具有智慧的心。《全唐诗。卷八○七。拾得诗》:「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
《漢語大詞典》:达情(達情)
(1).表达情意。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序》:“窃以古人言语,惟在达情。” 唐 窦臮 《〈述书赋上〉序》:“古者造书契,代结绳,初假达情,浸乎竞美。”
(2).对各种情况清楚明白。 清 唐甄 潜书·抑尊:“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
(3).达观的情怀。 清 陈确 《哭吴子仲木文》:“予惧学者之于 仲木 或舍其日用常行、孝友敦篤之懿德,而反称其去来顺适之达情,则失吾 仲木 远矣。”
《漢語大詞典》:楚人弓
《孔子家语·好生》:“ 楚王 失弓, 楚 人得之,又何求之?”后“楚人弓”常用为典,多比喻失而复得之物,表示对得失的达观态度。 清 钱谦益 《喜复官诰赠内戏效乐天作》诗:“三年偶失 楚 人弓,忧喜回旋似塞翁。我褫緋衣缘底罪,君还紫誥有何功。”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忧喜塞翁马,得失 楚 人弓。时命苟不谐。不如安固穷。”亦省作“ 楚弓 ”。《周书·武帝纪下》:“朕垂拱巖廊,君临宇县,相 邠 民於海内,混 楚 弓於天下,一物失所,有若推沟。” 明杨珽《龙膏记·藏春》:“春光漏洩出闺门,展转狐疑不定,怎做得 楚 弓得失何劳问。”参见“ 楚弓楚得 ”。
《國語辭典》:楚弓楚得  拼音:chǔ gōng chǔ dé
楚王出游时遗失了弓箭,却不叫侍从去寻找,因为楚王认为他虽然在楚国丢了弓箭,但仍会由楚国人得到,并不算损失。见《孔子家语。卷二。好生》。后以楚弓楚得比喻利益不流失外溢。
分類: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