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彙、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立足  拼音:lì zú
1.站得住腳,生存下去。如:「想要立足在這個科學文明神速的時代裡,唯有不斷努力,不斷研究,不斷革新,才能達到。」
2.站在某種立場。如:「立足泰山之巔而小天下。」
《國語辭典》:无立足之地(無立足之地)  拼音:wú lì zú zhī dì
形容極度的貧困。《紅樓夢》第三三回:「賈政聽說,忙叩頭哭道:『母親如此說,兒子無立足之地。』」也作「無立錐之地」。
分類:贫困
《國語辭典》:立足地  拼音:lì zú dì
比喻為容身之處。如:「事情搞到這般地步,根本沒有立足地可言了。」也作「立足之地」。
分類:为容容身
《國語辭典》:立足點  拼音:lì zú diǎn
1.觀察或判斷事物時所處的立場、觀點。如:「大家的意見雖不同,但是所持的立足點卻相同。」也作「立腳點」。
2.根本的位置。如:「所謂的真平等,是立足點的平等,不是齊頭式的假平等。」
《國語辭典》:立腳點  拼音:lì jiǎo diǎn
1.觀察或判斷事物時所處的立場、觀點。如:「他對這件事的評論,立腳點很穩。」也作「立足點」。
2.生存或容身的地方。如:「這是我們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立腳點,絕對不能放棄掉。」
《國語辭典》:立足之地  拼音:lì zú zhī dì
比喻為容身之處。《紅樓夢》第三五回:「妹妹這話從那裡說起來的!這樣我連立足之地都沒了。」《老殘遊記》第七回:「立刻便要傳出號令,某人立足之地,不許打攪的。」也作「立足地」。
分類:容身
《國語辭典》:立身  拼音:lì shēn
1.站起來,挺起身子。《紅樓夢》第七二回:「賈璉忙也立身說道:『好姐姐,再坐一坐。』」
2.建立自身做人處世的基礎。元。關漢卿《蝴蝶夢。楔子》:「從古道文章可立身,這不是讀書的好處。」
《國語辭典》:駐足  拼音:zhù zú
停下腳步。《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一三。古辭。焦仲卿妻》:「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傍徨。」宋。蘇軾扶風天和寺〉詩:「聊為一駐足,且慰百回頭。」
《國語辭典》:托足  拼音:tuō zú
立足。《三國演義》第二八回:「綠林中非豪傑托足之處。公等後可各去邪歸正,勿自陷其身。」也作「託足」。
分類:容身
《漢語大詞典》:着脚(著脚)
立足;涉足。 清 费锡璜 汉诗总说五:“学诗须从第一义著脚,如立 泰 华 之巔,一切培塿,皆在其中。”
(1).置足,犹言亲临其地。 唐 韩愈 《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犹嫌山在眼,不得着脚歷。” 宋 范成大 《桑岭》诗:“人言远游好,呼来试着脚。” 宋 杨万里 《寄题李与贤似剡庵》:“我曾着脚 勾践 国,奉詔 昭陵 省松柏。”
(2).指落脚;涉足。 宋 陆游 《读史》诗:“人间着脚尽危机,睡觉方知梦境非。”《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我 陈珩 若再向花柳丛着脚时,永远前程不吉,死於非命。”
(3).确实的,可靠的。《西游补》第六回:“我有一个道理:逕到臺上,见了 项羽 ,把 始皇 消息问他,倒是个着脚信。”
《漢語大詞典》:措足
立足;置身。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敬元颖》:“某以用钱僦居,今移出,何以取措足之所?”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二:“尝论人才, 浚 剧谈 檜 善。 鼎 曰:‘此人得志,吾辈无所措足矣。’”
分類:立足置身
《漢語大詞典》:驻脚(駐脚)
(1).停步;停留。 唐 宋齐丘 《陪游凤皇台献诗》:“当轩有直道,无人肯驻脚。” 王西彦 《眷恋土地的人·北运河之夏》:“在北方,春天是极其偏私的,总不肯长久驻脚。”《花城》1981年第4期:“游人至此,驻脚在诗、画、菊花前,品评吟咏,久久不愿离去。”
(2).立足;歇脚。 沙汀 《淘金记》二二:“他的屋子开间很窄……只有比较明亮的堂屋阶沿,才是勉强可以驻脚的地方。” 黄谷柳 《虾球传·难童之家》:“他走得也倦了,还找不到一处驻脚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肤立(膚立)
(1).犹立足。谓尚能站住脚。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蔡叔子 云:‘ 韩康伯 虽无骨榦,然亦肤立。’” 严复 《主客平议》:“夫 中国 丁今时之厄运,谓之贫弱可耳,然尚足以肤立於列强相軛之世。”
(2).谓极其肤浅。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七:“﹝ 黄勉之 ﹞於文多拟古而不出自然,好持论而不甚当,负经济而寡切用,然视 吴 人肤立皮相者天壤矣。”
分類:立足肤浅
《國語辭典》:安足  拼音:ān zú
1.立足。《三國志。卷八。魏書。公孫瓚傳》:「遣人與子書,刻期兵至,舉火為應。」裴松之注引《典略》曰:「瓚遣行人文則齎書子續曰:『不然,吾亡之後,天下雖廣,汝欲求安足之地,其可得乎!』」
2.如何能夠。《文選。陸機。贈顧文阯公真詩》:「高山安足淩,巨海猶縈帶。」
分類:立足存身
《國語辭典》:跌宕  拼音:dié dàng
1.行為放縱不拘。《文選。江淹。恨賦》:「脫略公卿,跌宕文史。」《三國志。卷三八。蜀書。簡雍傳》:「優游風議,性簡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猶箕踞傾倚,威儀不肅。」也作「跌蕩」。
2.形容文章音節抑揚頓挫。如:「文章貴於跌宕生姿,波瀾變化。」也作「跌蕩」、「跌踼」。
《國語辭典》:跌宕昭彰  拼音:dié dàng zhāo zhāng
文章的氣勢放縱不拘,文意鮮明。南朝梁。蕭統 陶淵明集序:「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
《國語辭典》:著脚(著腳)  拼音:zhuó jiǎo
落腳、立足。宋。陸游〈讀史〉詩二首之一:「人間著腳盡危機,睡覺方知夢境非。」《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五:「我陳珩若再向花柳叢中著腳時,永遠前程不吉,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