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假托  拼音:jiǎ tuō
1.虚拟、虚构。《隋书。卷七八。艺术传。序》:「或变乱阴阳,曲成君欲,或假托神怪,荧惑民心。」《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天下的事,才有假,便有真。那神仙鬼怪,固然有假托的,也原自有真实的,未可执了一个见识,道总是虚妄的事。」也作「假托」。
2.假冒、伪托。如:「这件事分明是别人做的,却假托张小姐的名义,使她蒙上不白之冤。」
3.凭借、依托。如:「寓言通常假托故事来说明做人处事的道理。」
4.藉口、托词。《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凡质物值钱者,才足了年数,就假托变卖过了,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以致肥饶。」
分類:假托
《漢語大詞典》:假托(假託)
亦作“ 假托 ”。
(1).虚拟;虚构。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纪:“ 子房 玄筭, 高祖 之蓍龟也。始者相得,非 子房 不谋也。海内既安,杜门不出,假託神仙,仅乃获免。”隋书·艺术传序:“或变乱阴阳,曲成君欲;或假託神怪,荧惑民心。”朱子语类卷六五:“则未曾有此事,先假託都説在这里。”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只看太平广记以后许多记载之书,中间儘多遇神遇鬼的,说得的的确确,难道尽是假托出来不成?”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这些议论是不是稗官小说的作者所假托的,不得而知。”
(2).犹假冒,伪托。《元典章·台纲二·察司合察事理》:“随处若有假託正一,妄造妖言,煽惑人心,涉於背义者严责。”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四:“ 李陵 众作,总杂不类,殆是假托,非尽 陵 志。”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自 申不害 、 韩非 假託 老子 之説,而使 老子 蒙詬万世。” 徐特立 《关于研究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伪书一部分是后人为自己辩护假托的。”
(3).依托,凭借。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史臣撰録,亦同彼文章,假託古词,翻易今语。润色之滥,萌於此矣。”宋史·宁宗纪一:“夫 韩侂胄 假託声势,窃弄威福。” 明 李贽 《焚书·寄答留都》:“谁肯趋炎附热,假托师弟名色以争奔竞耶?”
(4).托辞,借口。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又凡质物值钱者纔足了年数,就假託变卖过了,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以致肥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倩儿》:“女欲 澄 假托读书,留居於此。” 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婢子见机,即取桌上壶,假托添酒,回身便走。”
《國語辭典》:依托(依託)  拼音:yī tuō
1.依傍、依靠。如:「她形只影单,无所依托。」《后汉书。卷三七。桓荣丁鸿列传。丁鸿》:「依托权门,倾覆谄谀,以求容媚者,宜行一切之诛。」
2.假托。如:「他的学说完全出于依托,并无新意。」也作「依托」。
《國語辭典》:矫托(矯託)  拼音:jiǎo tuō
假托。《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矫托天命,伪作符书。」《新唐书。卷一○七。傅弈传》:「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其徒矫托,皆云由佛。」
分類:假托诈称
《漢語大詞典》:伪托
见“ 伪託 ”。
分類:伪托
《漢語大詞典》:假口
(1).借口,托辞。 胡鄂公 《北方实录》:“但未几,则从数骑假口踏看 滦 郊险阻遁去。”
(2).假托;假冒。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三章:“此疑系 刘裕 篡位时劝进者所陈符瑞多条之一,然其假口于僧徒,亦可覘朝廷之颇重佛法也。”
《漢語大詞典》:诒托(詒託)
假托。《穀梁传·定公元年》:“夫请者,非可詒託而往也,必亲之者也,是以重之。” 范宁 注:“詒託,犹假寄。” 清 方苞 《〈余东木时文〉序》:“且余虽立戒,而恃 游 好自为序而标余名,及不知谁何之人詒託以誑书贾者,数数然矣,而未尝一为别白,以吾之戒素明也。而今为此,毋乃使人疑夫詒託者之皆真乎?”
分類:假托
《漢語大詞典》:貌托
犹假托。《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如谓各国之抱此政策,乃其貌托而非本心,则须知各国之抱此政策者,非有所爱于 中国 ,乃均势问题使之然也。”
分類:假托
《國語辭典》:子虚(子虛)  拼音:zǐ xū
1.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的人物,为楚国的使臣。
2.比喻虚假不实的事情。如:「那些谣言纯属子虚,怎么能够相信?」
《國語辭典》:假借  拼音:jiǎ jiè
1.借用。《南齐书。卷五二。文学传。崔慰祖传》:「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常为辞。」《南史。卷七二。文学传。袁峻传》:「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
2.凭借、借助。《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宽容。《战国策。燕策三》:「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演义》第一○五回:「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
4.六书之一。语言中某些字有音无字形,而借用同音字来表达。如「令」本为发号之义,借为县令之令;「长」本为久远之义,借为县长之长。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國語辭典》:寓言  拼音:yù yán
1.有所寄托比喻的话。《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2.以浅近假托的故事或用拟人手法,表达某种哲理的文学。常含有训诲的教育作用,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國語辭典》:藉口  拼音:jiè kǒu
1.借用别人的话,作为自己论说的依据。《左传。成公二年》:「群臣帅赋舆以为鲁卫请,若苟有以藉口复于寡君,君之惠也,敢不唯命是听?」
2.以某事为理由。《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卑职得了这个风声,晓得自己弹压不来,只得拜求他们地方上绅士,务必设法解散,千万不可滋事,反叫他们有所藉口。」也作「借口」。
3.假托的理由。如:「他以头痛为藉口,提早退席。」也作「借口」。
《國語辭典》:拟作(擬作)  拼音:nǐ zuò
摹仿别人风格的作品。如:「写文章有一种训练方式是从拟作入手。」
《國語辭典》:矫诬(矯誣)  拼音:jiǎo wú
假托诈欺。《书经。仲虺之诰》:「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唐。李白〈日出行〉:「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漢語大詞典》:在亡
(1).谓在家而假托不在。汉书·爰盎传:“夫一旦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在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 季心 、 剧孟 。” 颜师古 注:“或实在家,而辞云不在。”
(2).犹存殁。指生者和死者。 唐 柳宗元 《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在亡均寂寞,零落间惸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