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五种不应施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不应施与于人者有五种:一以非理之财物,二酒及毒药,三罝罗机网,四刀杖弓箭,五音乐女色。见法苑珠林八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不应布施给人家的东西,即非理之财物、酒及毒药、置罗机网、刀杖弓箭、音乐女色。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非理求财〕,谓不顺理所得财物,是不净物,故不应施与人也。
〔二、酒及毒药〕,谓酒及毒药,能令众生狂乱失命,故不应施与人也。
〔三、置罗机网〕,置,菟网也。罗,鸟网也。机,机弩也。网即网罟也。皆设以掩取禽兽者,心谓是恼害众生之器,故不应施与人也。
〔四、刀杖弓箭〕,谓刀杖弓箭,是杀害众生之器,故不应施与人也。
〔五、音乐女色〕,谓音乐女色,而能惑乱众生正性,故不应施与人也。
不应行
【佛学次第统编】
不应行者,谓一切恶,是不应行,分为不应行及应离之二。
破执我不应理
【佛学次第统编】
唯识论云:「如何实我不可得耶?」诸所执我,略有三种:
一者、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故 此执非理,所以者何?执我常遍,量同虚空,应不随身受苦乐等。又常遍故,应无动转,如何随身能造诸业?又所执我,一切有情为同为异?若言同者,一作业时,一切应作;一受果时,一切应受;一得解脱时,一切应解脱;便成大过。若言异者,诸有情我,更相遍故,体应相杂。又一作业,一受果时,与一切我,处无别故,应名一切所作所受。若谓作受,各有所属,无斯过者,理亦不然。业果及身,与诸我合。属此非彼,不应理故。一解脱时,一切应解脱。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
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我体常住,不应随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橐籥风,应非常住。又我随身,应可分析,如何可执我体一耶?故彼所言,如童竖戏。
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量至小,如一极微,如何能令大身遍动?若谓虽小,而速巡身,如旋火轮,似遍动者。则所执我,非一非常,诸有往来,非常一故。
又所执我,复有三种:
一者、即蕴 理且不然,我应如蕴,非常一故。又内诸色,定非实我。如外诸色,有质碍故,心心所法,亦非实我。不恒相续,待众缘故。馀行馀色,亦非实我。如虚空等,非觉性故。
二者、离蕴 理亦不然,应如虚空,无作受故。
三者、与蕴非即非离 理亦不然。许依蕴立,非即离蕴,应如瓶等,非实我故。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故彼所执,实我不成。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思虑,为无思虑?
一、若有思虑 应是无常,非一切时有思虑故。
二、若无思虑 应如虚空,不能作业,亦不受果。
故所执我,理俱不成。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有作用,为无作用?
一、若有作用 如手足等,应是无常。
二、若无作用 如兔角等,应非实我。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为是我见所缘境否?
一、若非我见所缘境者 汝等云何知实有我?
二、若是我见所缘境者 应有我见,非颠倒摄,如实知故。若尔如何执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毁我见称赞无我?言无我见,能證涅槃;执著我见,沈沦生死。岂邪见能證涅槃,正见翻令沈沦生死?
又诸我见不缘实我,有所缘故。如缘馀心,我见所缘,定非实我,是所缘故。如所馀法,是故我见,不缘实我,但缘内识,变现诸蕴,随自妄情,种种计度。
破法执不应理
【佛学次第统编】
唯识论云:「诸外道辈品类虽多,所执有法,不过四种:」
一、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如数论等 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勿一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体无差别,便违三德我等体异,亦违世间诸法差别。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应无青黄等异。
二、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如胜论等 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灭无,体不可得,便违实等。自体非无,亦违世间现见有物。又若色等非色等性,应如声等非眼等境。
三、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如无惭等 彼执非理,所以者何?一异同前,一异过故,二相相违,体应别故。一异体同,俱不成故。勿一切法,皆同一体,或应一异,是假非实,而执为实,理定不成。
四、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如邪命等 彼执非理,所以者何?非一异执,同异一故。非一异言,为遮为表,若唯是表,应不双非。若但是遮,应无所执。亦遮亦表,应互相违。非表非遮,应成戏论。又非一异,违世共知有一异物,亦违自宗色等有法,决定实有,是故彼言,唯矫避过。
五不应答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试问不答〕,谓此人心怀轻慢,或先自晓了,而作念言:我且设问,试彼为解不解。若作此试问者,不应为答也。
〔二、无疑问不答〕,谓凡所演说,为令众生开其昏迷,解释疑网,彼既不疑,假设为问者,不应为答也。
〔三、不为悔所犯故问不答〕,谓此人既知所犯,不生悔过之心,设为他故而问者,不应为答也。
〔四、不受语故问不答〕,谓此人先曾为说,彼不听受,今又故意设为问辞者,不应为答也。
〔五、语难故问不答〕,谓此人作意而言,此语难晓,他必不解,我且设问,为能答否。如是而故问者,不应为答也。
不应语
【三藏法数】
谓如来说法,必依真俗二谛之理。真则言一切法离性离相,皆即中道。俗则言世间、出世间之法,法法宛然,不可断灭。如是说者,无不于理相应。言不应者,如云天地可合,河不入海,如是等说,于理不应,故名不应语。
行人不应食
【三藏法数】
谓菩萨为求出离生死,当修慈悲之行,少欲知足;若其食肉,则不能出离,故云行人不应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