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愁结(愁結)
(1).忧愁郁结。 唐 皮日休 《三羞诗》之一:“而於方寸内,未有是愁结。” 宋 阮逸女 《花心动》词:“断魂远,闲寻翠径,顿成愁结。”
(2).指由忧愁郁结成的疙瘩。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顿不开眉尖上的眉锁,解不开心头愁结。”
(3).谓愁苦而使眉头皱起。 柔石 《二月》十八:“妇人愁结着眉,十分无力地发怒。”
《國語辭典》:骨都  拼音:gū dū
形容撅起、鼓起的样子。《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浦到了下处,惹了一肚子的气,把嘴骨都著坐在那里。」也作「骨嘟」、「骨笃」、「骨董」。
《國語辭典》:咕嘟  拼音:gū dū
形容急饮的声音。《儿女英雄传》第四回:「把方才凉的那碗凉茶端起来,咕嘟咕嘟的喝了。」
《國語辭典》:咕嘟  拼音:gū du
北方方言:(1)撅嘴含怒的样子。《红楼梦》第八五回:「说的两个人都咕嘟著嘴坐著去了。」(2)煮。如:「可别把鱼咕嘟烂了。」
《國語辭典》:扣子  拼音:kòu zi
1.可以扣合的纽结。《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黄参赞整理衣服,那广东妓女还替他扣扣子。」也作「纽扣」、「钮扣」。
2.章回小说或说书发展至关键性情节,突然停止、以引起读者或听众高度关切的地方。
《國語辭典》:扣子(釦子)  拼音:kòu zi
扣住衣物分片部分的东西。如:「穿上制服时,前排扣子一律扣起来。」
《漢語大詞典》:轸粟(軫粟)
指人体因受寒而起的疙瘩。軫,通“ 疹 ”。 宋 梅尧臣 《戏作嫦娥责》诗:“又将清光射我腹,但觉軫粟生枯皮。”
《國語辭典》:榾柮  拼音:gǔ duò
木头,可当炭用。《西游记》第二八回:「两个拳头,和尚钵盂模样;一双蓝脚,悬崖榾柮枒槎。」也作「骨柮」。
《漢語大詞典》:瑕颣(瑕纇)
瑕,玉上的斑点;纇,丝上的疙瘩。比喻事物的缺点、毛病。 唐 柳宗元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凡为六十七篇,命之曰《非国语》……思欲尽其瑕纇,以别白中正。” 元 蒋易 《〈极玄集〉序》:“盖当是时以诗鸣者,人有其集,製作虽多,鲜克全美,譬之握珠怀璧,岂得悉无瑕纇者哉。” 清 李楷 《〈嵞山集〉序》:“凡古人之不合於我者,輒訾其瑕纇。”
《漢語大詞典》:大包
(1).指宇宙。 唐 韩愈 《苦寒》诗:“芒碭大包内,生类恐尽歼。” 钱仲联 集释引 方崧卿 曰:“大包,以宇宙言也。”
(2).突起的大疙瘩。 左邻 《金铃段》:“他早晚要把钉子碰,碰个大包就不轻!”
(3).食品名。比较大的包子。有馅,用发面做皮,包成后蒸熟。
《國語辭典》:土块(土塊)  拼音:tǔ kuài
结成块状的泥土。如:「小朋友们用土块围成花圃,栽种许多花树来绿化校园。」
《漢語大詞典》:肌粟
因遇惊恐或寒冷而在皮肤上隆起小疙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待之既久,足冰肌粟,故借被以自温耳。” 许杰 《邻居》四:“本来是不十分胆大的 金龙 现在听他们说着,虽然不同小孩儿一样的怕惧,但周身也曾经起了一次肌粟。”
《漢語大詞典》:寒粟
亦作“ 寒粟子 ”。 因受冷或惊恐等皮肤上形成的小疙瘩。《水浒传》第一回:“太尉方纔爬得起来,説道:‘惭愧!惊杀下官!’看身上时,寒粟子比餶飿儿大小。”一本作“ 寒栗子 ”。 明 顾起纶 国雅品·闺品:“其( 赛贞 )《寄妹三四》云:‘寒粟侵肌玉,秋蓬乱鬢蝉。’”
《漢語大詞典》:银粟(銀粟)
(1).比喻浮在茶水液面上的白色泡沫。 宋 黄庭坚 《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晷并诗》:“赤铜茗椀雨斑斑,银粟翻光解破颜。”原注:“银粟,谓茗花。” 宋 陆游 《十一月上七日蔬饭骡岭小店》诗:“ 建溪 小春初出碾,一碗细乳浮银粟。”
(2).比喻人因受冷等皮肤上形成的小疙瘩。 明 屠隆 《綵毫记·渔阳鼙鼓》:“风露瑶臺,莫管肌生银粟。”
(3).比喻雪花。 宋 杨万里 《雪冻未解散策郡圃》诗:“独往独来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
(4).比喻萤火。 元 谢宗可 《萤灯》诗:“银粟无烟栖碧蘚,玉虫留影缀青莎。”
《國語辭典》:寒慄  拼音:hán lì
因寒冷或害怕而发抖。《初刻拍案惊奇》卷四:「试一俯瞰,神魂飞荡,毛发森竖,满身生起寒慄来。」
《漢語大詞典》:寒栗
见“ 寒慄 ”。
分類:寒栗
《國語辭典》:楠榴  拼音:nán liú
枝干纠结盘绕的树木。《文选。左思。吴都赋》:「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唐。李善。注:「楠榴,木之盘结者,其盘节文尤好,可以作器。」
《漢語大詞典》:皴疱(皴皰)
粗糙而有疙瘩。 唐 韩愈 《答柳柳州食虾蟆》诗:“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皰。”
分類:粗糙疙瘩
《漢語大詞典》:瘤赘(瘤贅)
(1).体表或筋骨间增生的肉疙瘩。旧唐书·方伎传·孙思邈:“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
(2).比喻多馀无用的事物。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六:“石立土踊,此天地之瘤赘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训俗》:“今各州县教官几同瘤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