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郑孔(鄭孔)
经学家 郑玄 和 孔安国 的并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学如 郑 孔 ,文如 屈 、 宋 、 班 、 马 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
《國語辭典》:出入  拼音:chū rù
1.出外与入内。《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受策以出,出入三觐。」《三国演义》第九五回:「诸将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也作「出进」。
2.往来。《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3.收入与支出。《荀子。富国》:「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掩。」《儒林外史》第三一回:「每银钱出入,俱是娄老伯做主,先君并不曾问。」也作「出进」。
4.不一致。如:「此事说法颇有出入,最好再查證一番。」
5.喘息。《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九。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國語辭典》:有道  拼音:yǒu dào
1.称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礼记。礼器》:「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汉。张衡〈西京赋〉:「招有道于侧陋,开敢谏之直言。」
2.有学问道德。《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史记。卷一二四。游侠列传。序》:「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3.政治清明、天下太平。《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金瓶梅》第四八回:「值圣明有道之世,老翁在家康健之时。」
4.汉代举士科目之一。《后汉书。卷六八。郭符许列传。郭太》:「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
5.合理。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
6.书函中常用作对人的敬称。
《國語辭典》:不违(不違)  拼音:bù wéi
1.不违背。三国魏。王粲〈杂诗〉:「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南朝梁。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实欲使名实不违,徼倖路绝。」
2.不妨害。《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不违法。《书经。泰誓》:「仡仡勇夫,射御不违。」《六部成语注解。刑部》:「不违揭帖:呈递揭帖俱系正论,并无违法之词也。」
4.不避。《左传。成公十六年》:「陈不违晦。」《淮南子。脩务》:「不避烦难,不违危殆。」
《国语辞典》:周官  拼音:zhōu guān
1.周礼的本名。参见「周礼」条。
2.《书经》中周书的篇名。《书经。周官。序》:「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汉。孔安国。传:「言周家设官分职用人之法。」
《國語辭典》:南人  拼音:nán rén
1.南方人。《论语。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三国演义》第九一回:「前者马岱引蜀兵千馀,皆死于水中;更兼杀死南人,尽弃此处。」
2.金、元时,蒙古人称宋人为「南人」。《金史。卷四三。舆服志。衣服通制》:「初,女直人不得改为汉姓及学南人装束,违者杖八十,编为永制。」
《國語辭典》:利器  拼音:lì qì
1.精良、有效的工具。也泛指对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机器人能代替人工,节省人事经费支出,是现代工业界赖以发展及赚钱的利器。」《晋书。卷五二。列传。阮种》:「良工之须利器,巧匠之待绳墨也。」
2.锋利的兵器或威力强大的武器。《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平时在厮扑行里走,身边常带有利器。」《清史稿。卷一四○。兵志一一》:「外洋新出利器,不肯以秘法示人。其机括灵巧,猝难臆测。」
3.利于国家的事物。《老子》第三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汉。荀悦《汉纪。元帝纪上》:「赏罚者,国家之利器也,所以惩恶劝善,不以喜加赏,不以怒增刑。」
4.指兵权。《后汉书。卷五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刘陶》:「妄假利器,委授国柄,使群丑刑隶,芟刈小民。」《资治通鉴。卷五九。汉纪五一。灵帝中平六年》:「而反委释利器,更徵外助。」
5.比喻英才。《后汉书。卷五二。崔骃列传》:「选利器于良材,求镆铘于明智。」《后汉书。卷五八。虞傅盖臧列传。虞诩》:「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國語辭典》:久要  拼音:jiǔ yāo
1.旧约,以前的约定。《论语。宪问》:「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抱朴子。外篇。行品》:「守一言于久要,历岁衰而不渝者,信人也。」
2.老朋友。唐。沈亚之《秦梦记》:「本以小女将托久要,不谓不得周奉君子,而先物故。」
《國語辭典》:朱紫  拼音:zhū zǐ
1.红色和紫色。《文选。张衡。西京赋》:「木衣绨锦,土被朱紫。」
2.朱衣紫绶,古代显贵者的服色。比喻高官。唐。白居易 偶吟:「久寄形于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
3.古人以朱为正色,紫为间色。比喻优劣、善恶、正邪等相对的两方。《后汉书。卷六一。左雄传》:「朱紫同色,清浊不分。」
4.比喻作品的文采。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诠赋》:「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漢語大詞典》:假人
至人,贤人。史记·殷本纪:“天既讫我 殷 命,假人元龟,无敢知吉。” 裴骃 集解引 孔安国 曰:“至人以人事观 殷 ,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书·西伯戡黎假人作“格人”。
《國語辭典》:复礼(復禮)  拼音:fù lǐ
实践礼义。《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晋书。卷九二。文苑传。李充传》:「室有善言,应在千里,况乎行止复礼克己。」
《漢語大詞典》:同升
谓与己一同升迁。论语·宪问:“ 公叔文子 之臣大夫 僎 与 文子 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大夫 僎 本 文子 家臣,荐之使与己并为大夫,同升在公朝。”后汉书·吴良传:“臣 苍 荣宠絶矣,忧责深大,私慕 公叔 同升之义,惧於 臧文 窃位之罪,敢秉愚瞽,犯冒严禁。”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逊 ﹞又谓 诸葛恪 曰:‘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持之。’”
《国语辞典》:出金  拼音:chū jīn
拿出钱来。《书经。吕刑》:「正于五罚」句下汉。孔安国。传:「不简核,谓不应五刑,当正五罚,出金赎罪。」
《國語辭典》:大故  拼音:dà gù
1.父亲或母亲去世。《孟子。滕文公上》:「今言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聊斋志异。卷一一。陈云楼》:「今遭大故,音耗遂梗,久不如黄省问。」
2.死期、死亡。《楚辞。屈原。九章。怀沙》:「舒忧娱哀兮,限之于大故。」《汉书。卷六○。杜周传》:「延年愚,以为丞相久故,及先帝用事,非有大故,不可弃也。」
3.重大的错误。《论语。微子》:「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4.充足条件。《墨子。经说上》:「大故,有之必无然,若见之成见也。」
《國語辭典》:大故  拼音:dài gù
1.大略。《朱子语类辑略》卷五:「因言读书用功之难,诸公觉得大故浅近,不曾著心。」也作「大古」。
2.特别。也作「大古」。
《國語辭典》:大古  拼音:dài gǔ
1.大扺、大概。元。白朴《梧桐雨》第三折:「更问甚陛下,大古是知重俺帝王家。」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三折:「正末云:『大古里你吃了风药来也。』」也作「大故」。
2.总之。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二折:「大古是家富小儿娇,我则愁腌日月没柴没米怎生熬泠。」元。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又不是心中爱听,大古似林风瑟瑟,岩溜泠泠。」也作「待古」。
3.特别。元。关汉卿《玉镜台》第四折:「我从小里文章不大古,年老也还有甚词赋。」也作「大故」、「待古」、「待骨」、「特古」、「特故」。
《漢語大詞典》:大古
太古。仪礼·士冠礼:“始冠緇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齐则緇之。” 郑玄 注:“大古,指 唐 虞 以上。”荀子·非十二子:“羣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 唐 李白 《明堂赋》:“观夫明堂之宏壮也,则突兀曈曨,乍明乍蒙,若大古元气之结空。”
分類:太古
《漢語大詞典》:犹之(猶之)
(1).犹言均之、等之。论语·尧曰:“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谓财物俱当与人。”
(2).仍旧。管子·形势解:“古者 武王 ,天之所助也,故虽地小而民少,犹之为天子也。 桀 紂 ,天之所违也,故虽地大民众,犹之困辱而死亡也。”
(3).亦作“ 犹之乎 ”。如同。 清 戴名世 《〈方逸巢先生诗〉序》:“其所为跌宕淋漓、雄浑悲壮者,犹之先生之诗也。”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华侨的组织不健全,当然不就是大多数华侨的不兴,犹之乎 美国 劳工组织的官僚化,不就是大多数 美国 工人的不兴,这是要分别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