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内省(內省)  拼音:nèi shěng
宫中,皇帝居住之所。《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三国演义》第三回:「侯览将太后及太子并陈留王劫去内省,从后道走北宫。」
《國語辭典》:内省(內省)  拼音:nèi xǐng
自我观察与反省。《左传。僖公十九年》:「今君德无乃犹有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也作「内观」。
《國語辭典》:平直  拼音:píng zhí
平坦不弯曲。如:「这条跑道非常平直。」
《漢語大詞典》:色辞(色辭)
神态和言词。 唐 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我昔实愚惷,不能降色辞。” 宋 叶适 《〈沈子寿文集〉序》:“今 子寿 专自降抑,未尝以色辞忤物。”
《漢語大詞典》:结和(結和)
媾和言好。《史记·律书》:“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寧北陲,为功多矣。”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奉命受使,结和诸侯,通命达旨,赂往遗来。”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元年:“ 辽 萧哈里 之亡入 女真 克展部 也,遣其族人 额特勒 结和于 英格 。”
《國語辭典》:通款  拼音:tōng kuǎn
1.向敌人表示真诚,有通好、降服之意。《北史。卷三○。列传。卢柔》:「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庇身,功名去矣,策之下者。」
2.互通款曲,向对方表示心意。《醒世恒言。卷二八。吴衙内邻舟赴约》:「又见他仪容俊雅,心怀契慕,无繇通款。」
《漢語大詞典》:身文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介之推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为?’”本谓人身的文饰,后以“身文”借指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和言语修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旧唐书·崔珙传:“礼乐二事,以为身文。”
《漢語大詞典》:庸音
常音。喻指平庸的文辞和言论。 晋 陆机 《文赋》:“故踸踔於短垣,放庸音以足曲。”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至若资丑行以自媒,衒庸音而苟进,固立身之殊路,行己之外篇矣。”
《國語辭典》:外像  拼音:wài xiàng
佛教用语。指表现在外可为人察知的样貌、言语、行为、善、恶、美、丑。《西游记》第二回:「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
《漢語大詞典》:咏语(詠語)
吟咏和言说。世说新语·文学“ 郭景纯 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郭璞别传》:“其诗赋誄颂,竝传於世,而訥於言,造次咏语,常人无异。”
《漢語大詞典》:政治权利(政治權利)
公民依法在政治上享有的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游行、示威等自由。
《国语辞典》:好言相劝(好言相劝)  拼音:hǎo yán xiāng quàn
用和善的语气和言辞劝诫。《三国演义》第二回:「吾以好言相劝,何反怒耶?」
《国语辞典》:假以颜色(假以颜色)  拼音:jiǎ yǐ yán sè
在态度和言辞上表示友好。如:「他为人倨傲,个性乖僻,对别人从不假以颜色。」也作「假以辞色」。
《国语辞典》:表里不一(表里不一)  拼音:biǎo lǐ bù yī
内外不一致,指思想和言行不一致。如:「不要听信表里不一的人所说的话。」
《國語辭典》:不可思议(不可思議)  拼音:bù kě sī yì
1.在直观中才能證悟的真理或境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种种台榭,不可思议,皆于岸上,次第行列。」
2.无法想像,难以理解。含有神秘奥妙,出乎常情之意。《老残游记》第三回:「此人名震一时,恐将来果报也在不可思议之列!」
《國語辭典》:表里如一(表裡如一)  拼音:biǎo lǐ rú yī
内外一致。指思想和言行一致。如:「他是个表里如一的人,说什么就做什么。」也作「内外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