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台语(台语)  拼音:tái yǔ
泛指流通于台湾地区的闽南语。
《国语辞典》:落山风(落山风)  拼音:luò shān fēng
台湾恒春半岛的季节风。台湾地区每年秋、冬以后,东北季风盛行,恒春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当遇强盛的冷空气南下时,受中央山脉阻隔挤压的寒风,至此奔腾而下,形成凌厉寒冽的强风,当地人称为「落山风」。
《国语辞典》:捡金(捡金)  拼音:jiǎn jīn
一种台湾地区风俗。将先人的遗骨捡起擦、晒后,装入骨坛的习俗。如:「父亲过世十年后,姊姊们决定给他捡金重起新墓。」
《国语辞典》:台湾国语(台湾国语)  拼音:tái wān guó yǔ
台湾地区的语言现象之一,指一种带有浓厚本土口音与语法表现的国语。台湾国语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语言,而是语言习得理论当中的中介语。
《国语辞典》:开光点眼(开光点眼)  拼音:kāi guāng diǎn yǎn
台湾地区民间信仰中,凡新雕的神像、佛像或纸扎、图绘的神佛,于完成后,安座奉祀前,所举行使神像附有神灵的仪式。一般多由道士或法师主导,或请地方首长或年高德劭者持笔,沾混有鸡冠血的朱砂,手拿符镜,以反射的阳光照射在神像上,口中念咒,先从眼睛开始点起,待神像各部位一一点过后,仪式便告完成。
《国语辞典》:抗议文学(抗议文学)  拼音:kàng yì wén xué
台湾地区对大陆地区「伤痕文学」的别称。指大陆文革后,所兴起以控诉文革期间四人帮对民众迫害为主题的文学潮流。
《国语辞典》: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两岸人民关系条例)  拼音:liǎng àn rén mín guān xì tiáo lì
即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为确保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定,规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之往来,并处理衍生之法律事件,所制定的条例。
《国语辞典》:境外航运中心(境外航运中心)  拼音:jìng wài háng yùn zhōng xīn
系指在台湾地区之国际商港相关范围内,以不通关、不入境之方式,从事大陆地区输往第三地或第三地区输往大陆地区货物之转运及转运作业相关之简单加工之区域。
《国语辞典》:台湾学术网路(台湾学术网路)  拼音:tái wān xué shù wǎng lù
由教育部主导架构的台湾地区整合性校际电脑网路。创立于民国七十九年七月。内以各校校园网路为基础,外接国际的学术网路。藉此网路的利用,可促使国内大专院校及学术研究单位间之学术资讯交换及电脑资源共享。为英语Taiwan Academic Network的意译。英语简称为TANet。也称为「学术网路」。
《国语辞典》:西滨大桥(西滨大桥)  拼音:xī bīn dà qiáo
台湾地区最长的一座预力混凝土公路桥梁。位于彰化、云林两县交界的浊水溪上,距出海口三公里,横跨彰化县大城乡西港村及云林县麦寮乡桥头村。是西部滨海公路在台湾西部走廊地带交通运输的锁钥,对带动西部沿海地区的繁荣、发展很有助益。于民国七十八年七月十二日开工,八十年七月三十一日完工,九月十四日正式通车。
《国语辞典》:注生娘娘(注生娘娘)  拼音:zhù shēng niáng niáng
台湾地区民间信仰的神祇。主司怀孕、生产、保护幼孩的女神,多寄祀于各寺庙。
《国语辞典》:中国大陆(中国大陆)  拼音:zhōng guó dà lù
台湾地区以外之中华民国领土。参见「大陆地区」条。
《国语辞典》:阿美族  拼音:ā měi zú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阿美」(Amis)本是卑南族对其称呼,意为「北方人」,花莲地区族人则自称邦札(Pancah)后来遂为本族的通称。主要分布在花莲、台东、屏东之平地行政区。社会是典型的母系、母权社会,经济以农耕为主。有泛灵信仰,每年有三个主要祭典:一是播种祭,每年春天举行;一是捕鱼祭,每年六月举行;一是丰年祭,每年八月月圆时举行。
《国语辞典》:恩主公  拼音:ēn zhǔ gōng
华南及台湾地区的当地居民昵称关羽为「恩主公」。参见「关羽」条。如:「恩主公在民间又称关公、关帝爷、关夫子等。」
《国语辞典》:邵族  拼音:shào zú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原住日月潭拉鲁岛(昔称光华岛),日治时期为建设水力发电系统,提升日月潭水位,族人乃移居潭边,后分布水里乡、鱼池乡境内。属父系氏族社会。原被视为平埔族群,于民国九十年正名,成为原住民族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