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别体(別體)  拼音:bié tǐ
另一种体式风格。《南史。卷三九。列传。刘勔》:「兼善草隶,自以书似父,乃变为别体。」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
分類:变体
《漢語大詞典》:讹体(訛體)
变体。与正体相对。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 陈思 所缀,以《皇子》为标; 陆机 积篇,惟《功臣》最显:其褒贬杂居,固末代之讹体也。”
《國語辭典》:破体书(破體書)  拼音:pò tǐ shū
1.行书的变体。《俗语考原。破体书引书断》:「王献之变右军行书。号曰『破体书』。」
2.通称不合正体的俗字。也作「破体字」。
《國語辭典》:方言  拼音:fāng yán
1.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因诸种因素产生演变而生成的变体。它只流行于局限的地区,并具有与其他方言或共同语差异的特徵。唐。王维〈早入荥阳界〉诗:「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也称为「土话」、「土语」。
2.书名。旧题汉扬雄撰,十三卷,晋郭璞注。其书于一名一物详其地域言语之异同,为训诂家所取资。
3.才开口说话。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漢語大詞典》:杂体(雜體)
指诗、文字、书法等的各种变体。法书要录卷三引 唐 李嗣真 《书品后》:“ 右军 ( 王羲之 )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 西汉 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 沉 宋 律诗。” 黄侃 《论文字制造之先后》:“此二文,或象形,或指事,又非前之半字比;今为定其名,曰杂体。”
《漢語大詞典》:鸟书(鳥書)
书体的一种。属篆书的变体。用以书幡信,亦见于瓦当、印文中。晋书·卫恒传:“ 王莽 时,使司空 甄丰 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復有六书,一曰古文, 孔氏 壁中书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有‘鸟书’者, 周 史 佚 作,所写赤雀丹书之祥,以书旂幡,取飞翔之状。” 明 陶宗仪 书史会要·唐·唐元度:“又为十体,曰古文,曰大篆,曰小篆,曰八分,曰飞白,白薤叶,曰垂针,曰垂露,曰鸟书,曰连珠。”
《國語辭典》:音品  拼音:yīn pǐn
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在物理上音色专指声音的波形。不同音色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声波频谱,可以被辨别出来。也称为「音色」、「音质」。
《國語辭典》:音色  拼音:yīn sè
参见「音品」条。
《國語辭典》:鸟虫书(鳥蟲書)  拼音:niǎo chóng shū
书体名。是春秋战国到两汉期间,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吴、楚、宋、越等地区的美术字体。此种字体是在篆书结构的基础上,加上鸟虫形体的纹饰,因而得名。最初纯属装饰,多铸刻于兵器、乐器及酒器铭文,后由于此种字体的笔画盘旋屈曲,花样繁多,不易作伪,所以渐用于书写旗帜及符信,后也用于玺印、带钩等题名。传世有吴王子于戈、楚王酓璋戈、宋公栾戈、越王句践剑等器。
《国语辞典》:构拟(构拟)  拼音:gòu nǐ
语言学历史比较法中的一种方法。利用亲属语言中同一个词在形式上的各个变体加以比较,再利用语音规律,模拟出此词在这些亲属语言的基础语中可能的早期形式。
《漢語大詞典》:换字文章
南宋 咸淳 末年出现的一种文章变体。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太学文变》:“ 咸淳 之末, 江 东 李谨思 、 熊瑞 诸人,倡为变体,奇诡浮艳,精神焕发,多用 庄 列 之语,时人谓之换字文章。”
《國語辭典》:拗体诗(拗體詩)  拼音:ào tǐ shī
凡平仄不依格律的近体诗,称为「拗体诗」。
《漢語大詞典》:居移气,养移体(居移氣,養移體)
地位改变气度,供养改变体质。谓人随着地位待遇的变化而变化。孟子·尽心上:“ 孟子 自 范 之 齐 ,望见 齐王 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朱熹 集注:“居,谓所处之位;养,奉养也。”《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此时 朱重 居移气,养移体,仪容魁岸,非復幼时面目, 秦公 那里认得他是儿子。”《冷眼观》第十二回:“任凭他发了横财,居移气,养移体,总会在微细之中露出马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