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力役  拼音:lì yì
1.以武力征伐。《谷梁传。僖公十九年》:「梁亡,自亡也。如加力役焉,湎不足道也。」
2.劳役。
3.徵用民力。《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下》:「是时民患上力役,解于公田。」
《漢語大詞典》:事役
(1).劳役。 汉 徐干 中论·民数:“事役既均,故民尽其心而人尽其力。”晋书·唐彬传:“﹝ 邓艾 ﹞又好施事役,数劳众力。”
(2).政务;公务。魏书·阳固传:“既无事役,遂闔门自守,著《演賾赋》,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京师輦轂之下,风物繁富,而士大夫牵於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 宋 杨万里 《宿度息》诗:“我行以事役,云行亦忙为?”
(3).指战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周瑜 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 瑜 乃心夙夜所忧。’”
《國語辭典》:丁役  拼音:dīng yì
古代各户出壮丁以给役,称为「丁役」。唐。张籍〈西州〉诗:「郡县发丁役,丈夫各征行。」也作「丁徭」。
《漢語大詞典》:军役(軍役)
指为战事所服的劳役。战国策·齐策一:“即有军役,未尝倍 太山 ,絶 清河 ,涉 渤海 也。”《汉书·食货志上》:“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 唐 白居易 《议井田阡陌策》:“其起军役也,不待料人而已均矣。” 元 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这军役是俺家的,小人合该当军去。”
《國語辭典》:事业(事業)  拼音:shì yè
1.做事、创业有成。《庄子。骈拇》:「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红楼梦》第五五回:「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
2.有条理、规模且有益于公众的事。如:「慈善事业」。
《國語辭典》:差遣  拼音:chāi qiǎn
1.派遣。《魏书。卷三一。于栗磾传》:「须旧羽林虎贲执仗出入,领军可为差遣。」《文明小史》第二回:「营里派的兵丁,亦都齐集店中,听候差遣。」也作「差使」。
2.原为旧时官场中临时委任的官职,后亦泛指事情、职务。《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若是蔺氏有甚差遣,无不遵依停当。」也作「差使」、「差事」。
《國語辭典》:官司  拼音:guān sī
1.官吏的分职。
2.百官。《左传。定公四年》:「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國語辭典》:官司  拼音:guān si
诉讼之事。《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逢之趁此机会,又讹了人家一千银子,答应替他想法,包打赢官司。」
《國語辭典》:行役  拼音:xíng yì
1.因兵役或公务等事而出行。《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唐。张谓 送卢举使河源诗:「故人行役向边州,匹马今朝不少留。」
2.旅行。晋。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二首之二:「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國語辭典》:牛马(牛馬)  拼音:niú mǎ
牛与马的合称。比喻受奴役、供人驱使的人。《文明小史》第四六回:「直要使中国四万万百姓,一个个都贫无立锥之地,然后服服贴贴的做他们的牛马,做他们奴隶。」
《國語辭典》:不事  拼音:bù shì
1.不从事。如:「不事生产」。
2.不侍奉。《孟子。公孙丑上》:「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晋。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见机而作,周易所贵;小不事大,春秋所诛。」
《漢語大詞典》:复作(復作)
(1). 汉 刑律名。亦指按其刑服劳役的妇女。犯者不服刑具,刑期一年。史记·孝武本纪:“其赦天下,如乙卯赦令。行所过毋有復作。事在二年前,皆勿听治。”汉书·宣帝纪:“怜曾孙之亡辜,使女徒復作 淮阳 赵徵卿 、 渭城 胡组 更乳养,私给衣食,视遇甚有恩。”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復作者,女徒也。谓轻罪,男子守边一岁,女子輭弱不任守,復令作于官,亦一岁,故谓之復作徒也。”又引 孟康 曰:“復音服,谓弛刑徒也,有赦令詔书去其钳釱赭衣。更犯事,不从徒加,与民为例,故当復为官作,满其本罪年月日,律名为復作也。” 王先谦 补注引 周寿昌 曰:“案此復作女徒或传其家姓,或传其夫姓,故《纪》《传》有异同也。”
(2).再来写。 汉 王充 论衡·书解:“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可观读以正说,可采掇以示后人,后人復作犹前人之造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既有此书,即‘三百篇’之风人復作,亦当俯就范围。”
(3).复发,再发。如:旧病复作。
《漢語大詞典》:役钱(役錢)
代替劳役的税钱。 宋 制,凡应服劳役者可输钱免役。 宋 叶适 《役法》:“故役钱者,募役之患;而今之所谓保副正长,又募役所不能行之患也。”宋史·张根传:“常平止听纳息,以塞兼并;下户均出役钱,以絶姦伪;市易唯取净利,以役商贾。”
《國語辭典》:徭役(傜役)  拼音:yáo yì
旧时国家规定男子有服劳役的义务,包括修筑城池、造桥铺路、防卫乡里、戍守边疆等。《南史。卷七○。循吏传。序》:「继以昏乱,政由群孽,赋调云起,徭役无度。」《资治通鉴。卷四五。汉纪三十七。明帝永平十二年》:「是时,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也作「徭役」。
《國語辭典》:徭役  拼音:yáo yì
旧时官府指派成年男子义务性的劳役,包括修城、铺路、防卫乡里、戍守边疆等工作。汉。晁错论贵粟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圣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国之基也。故务省徭役,使之爱日。」也作「徭役」。
《漢語大詞典》:于役
行役。谓因兵役、劳役或公务奔走在外。《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郑玄 笺:“君子于往行役,我不知其反期。”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于役儻有期, 鄂渚 同游衍。” 唐 萧颖士 《蒙山作》诗:“于役劳往还,息徒暂攀躋。” 清 高其倬 《蓟州新城》诗:“于役季冬月,东入 渔阳 城。”
《國語辭典》:奴婢  拼音:nú bì
1.泛指男女仆人。古代男仆称奴,女仆称婢。《史记。卷一一○。匈奴传》:「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西游记》第四四回:「你怎的不遵三宝,不敬佛法,不去看经拜忏,却怎么与道士佣工,作奴婢使唤?」
2.臣仆对天子或主人的自称。《警世通言。卷一九。崔衙内白鹞招妖》:「一见奴婢,便问圣上安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