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内府(內府)  拼音:nèi fǔ
1.职官名。周代设置,掌藏贡、赋、货物、兵器等。《周礼。天官。内府》:「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具有良兵良器,以得邦之大用。」
2.皇宫中的府库。泛指宫廷。《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儒林外史》第一一回:「那灯是内府制造,十分精巧。」
《漢語大詞典》:外府
(1).古官名。掌国内财货的出纳。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
(2).外库。与王室的仓库称内府相对。《穀梁传·僖公二年》:“如受我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汉 刘向 说苑·奉使:“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宋书·武帝纪下:“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 宋 王安石 《和吴御史汴渠》诗:“货入空外府,租输陈太仓。东南一百年,寡老无残粻。”
(3).外廷所设府署机关。后汉书·孙程传:“ 显 ( 阎显 )弟卫尉 景 遽从省中还外府,收兵至 盛德门 。”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踵相躡为宰相达官,与公相先后,其餘布处臺阁外府,凡百餘人。”
(4).京都以外的州郡。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兴廉举孝,岁时於外府。署行议年,日夕於中甸。”南史·王勱传:“ 王生 才地,岂可游外府乎?” 唐 刘禹锡 《代请朝觐》:“復加朝章,作藩外府,远违輦下,十有四年。”
(5).外地。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两个人走到坊口,只见对面来了一把黄伞,两对红黑帽,一柄遮阳,一顶大轿。知道是外府官过,父子两个站在房簷下看,让那伞和红黑帽过去了。”
《漢語大詞典》:御墨
(1).帝王写的字。 元 乃贤 《失剌斡耳朵观诈马宴奉次贡泰甫授经先生韵》之一:“詔下天门御墨题,龙冈开宴百官齐。” 明 徐渭 《来晨憩广孝寺》诗:“巨碣指高树,御墨浮天上。”
(2).御用的墨锭。 明 麻三衡 《墨志·语林》:“《妇人集》曰: 汲 太子妻与夫书曰,并致上书墨十螺, 梁 科律,御墨一量十二丸,皇后妃墨一量一百丸。”
(3).内府所制之黑色香饼。 明 杨焯 《宣德窑脂粉箱歌为莱阳姜仲子赋》诗:“御墨甜香絶世无,剔红厰盒雕鏤巧。”
《漢語大詞典》:三本
(1).三个根本。礼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明主贤君必於其信,是故肃慎三本。” 凌曙 注引《大戴礼》:“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祀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2).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管子·立政:“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3).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北史·刑邵传:“ 炎汉 勃兴,更修儒术。故 西京 有六学之义, 东都 有三本之盛。”新唐书·百官志二:“祕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贮。凡课写功程,皆分判。”
(4).三个本源。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于是赋有三本:其一承,其次拟《荀》,其次宗《楚》。”
《漢語大詞典》:五府
(1).指 周 代的太府、玉府、内府、外府、膳府。列子·周穆王:“五府为虚,而臺始成。” 张湛 注:“周礼:太府掌九贡九职之货贿,玉府掌金玉玩好,内府主良货贿,外府主泉藏,膳府主四时食物者也。”
(2).即明堂。北史·牛弘传:“窃谓明堂者…… 黄帝 曰合宫, 尧 曰五府, 舜 曰总章,布政兴教,由来尚矣。”太平御览卷五三三引 唐 成伯玙 《礼记外传》:“ 唐 虞 为五府, 夏 谓太庙为世室, 殷 人谓路寝为重屋, 周 人谓五府为明堂。” 宋 范仲淹 《明堂赋》:“暨二帝之述焉,合五府而祭矣。”
(3).古代五官署的合称。所指不一。汉书·赵充国传:“后 临众 病免,五府復举 汤 。”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併后将军府为五府。”后汉书·张楷传:“﹝ 楷 ﹞五府连辟,举贤良方正,不就。” 李贤 注:“五府,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将车也。”周书·晋荡公护传:“ 保定 元年,以 护 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令五府总於天官。”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五府,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也。” 宋 赵昇 朝野类要·称谓:“五府:两参政,三枢密。”
(4).传说中的仙人居所。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漢語大詞典》:内署
(1).掌内府衣物的官署。《后汉书·殇帝纪》:“其减太官、导官、尚方、内署诸服御珍膳靡丽难成之物。” 李贤 注:“内署,掌内府衣物。”
(2).指翰林院。因院设宫禁之内,故称。 唐 康骈 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令狐相国 自 吴兴 郡守授司勋郎中,未居内署,初与学士候对,便以为有宰辅之才。” 宋 欧阳修 《谢对衣金带鞍辔马状》:“神都繁浩,常惧於旷官;内署凝严,遽叨於厕职。”
《漢語大詞典》:四司
(1).指司命、司禄、司危、司中四星官。礼记·月令“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唐 孔颖达 疏:“ 熊 氏引《石氏星经》云:‘司命二星在虚北,司禄二星在司命北,司危二星在司禄北,司中二星在司危北。’ 史迁 云:‘四司,鬼官之长。’”
(2).见“ 四司六局 ”。
(3).道教谓天帝的禁宫。云笈七籤卷八:“九皇上真者,玉虚之元君也;四司者,天帝之禁宫也。”
(4). 明 代内府职官名。指惜薪、宝钞、钟鼓、混堂。参阅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
《國語辭典》:四司六局  拼音:sì sī liù jú
四司为帐设司、茶酒司、厨司、台盘司。六局为果子局、蜜饯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四司六局指宋时官府、富家所设,掌管筵会的安排。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四司六局》:「官府贵家置四司六局,各有所掌,故筵席排当,凡事整齐,都下街市亦有之。」《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那四司六局秪应供过的人,都在堂下,甚次第。」
《漢語大詞典》:都内
(1).内府,国家的金库。史记·平準书:“乃募豪民田 南夷 ,入粟县官,而内受钱於都内。”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入穀於外县,受钱於内府也。”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羽调曲二》:“钱则都内贯朽,仓则常平粟红。”隋书·炀帝纪:“赤仄之泉,流溢於都内。”
(2).掌管国库的官吏。汉书·张安世传:“ 安世 以父子封侯,在位大盛,乃辞禄。詔都内别臧 张氏 无名钱以百万数。”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都内,主臧官也。”
《漢語大詞典》:坐家
(1). 明 代内府尚膳监的执事人员。掌御膳及宫内食事、筵宴等。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执掌纪略:“光禄、凉楼、酱房、逢七等项,各有监工、坐家名色,职掌造办,每日早午晚 奉先殿 供养膳品。”明史·食货志六:“自 成化 时,添坐家、长随八十餘员,传添汤饭中官百五十餘员。”
(2).方言。居住。 沙汀 《幺木匠的故事》:“就在前面那笼竹林后边坐家。”
《漢語大詞典》:制局(製局)
南朝 齐 梁 时设置的职掌内府器杖兵役的机构。南史·梁吴平侯景传:“ 宋 孝建 以来,制局用事,与领军分权,典事以上皆得呈奏,领军垂拱而已。”南史·恩倖传论:“制局小司,专典兵力。”
安排篇章结构。 林纾 《译〈孝女耐儿传〉序》:“叙人间富贵,感人情盛衰,用笔縝密,著色繁丽,製局精严,观止矣!”
《漢語大詞典》:中署
(1).宫廷内府。后汉书·宦者传·吕强:“每郡国贡献,先输中署,名为导行货。” 李贤 注:“中署,内署也。”
(2).指厅堂。 唐 白行简 《三梦记》:“羣女旋进,金石丝竹鏗鏘,震响中署。”
《漢語大詞典》:五局
唐 代内侍省所辖的五个机构:掖廷、宫闱、奚官、内仆、内府。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唐书十六:“ 唐 制:内侍省……有五局。一曰掖廷,主宫摈簿最;二曰宫闈,扈门阑;三曰奚官,治宫中疾病死丧;四曰内僕,主供帐鐙烛;五曰内府,主中藏给纳。局有令有丞,皆宦者为之。”
《漢語大詞典》:守早
明 代内府衙门中白日值班叫守早。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其班按十二支轮之,曰头顶,整一日过夜;曰守早,从卯至申。”
《漢語大詞典》:汉经厂(漢經廠)
明 代内府印经机构之一。专印汉文佛经,区别于印制少数民族语文如藏文、蒙文佛经的番经厂。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皇城内旧设 汉 经厂内臣若干员,每遇收选官人,则拨数十人,习念释氏经懺。” 来新夏 《古典目录学浅说》第三章第二节:“ 明 代司礼监专设的印刷经卷的机构称经场,有 汉 经厂、番经厂、道经厂。”
《漢語大詞典》:制局监(制局監)
官名。 南朝 齐 梁 间设置,职掌内府器杖兵役。南史·萧景传:“及 景 在职峻切,官曹肃然,制局监皆近倖,颇不堪命,以是不得久留中。”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戊戌, 景 反於 寿阳 ,以诛中领军 朱异 、少府卿 徐驎 、太子右卫率 陆验 、制局监 周石珍 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