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摩
(1).三昧。 金 王良臣 《牧牛图》诗:“三摩不受一尘侵,本分功夫日念深。”详“ 三昧 ”。
(2).奥妙。 明 张煌言 《梅岑山居诗引》:“诗家格律甚精,不避空虚三昧;而禪家机锋相触,原具《风》《雅》三摩。”
分類:奥妙三昧
《國語辭典》:三昧  拼音:sān mèi
1.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成实论》卷一二:「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2.诀要、窍门。《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纯传》:「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國語辭典》:三摩地  拼音:sān mó dì
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梵语samādhi的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三摩地者,于所观事令心专一为体,智所依止为业,令心专一者,于一境界令心不散乱故;智所依者,心处静定知如实故。」也作「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分類:三昧
《國語辭典》:庄严(莊嚴)  拼音:zhuāng yán
1.端庄肃穆。《西游记》第一三回:「万法庄严端有意,荐亡离苦出沉沦。」《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曾绣一幅观音大士,精奇庄严,色相俨然如生。」
2.装饰、装束整齐。《后汉书。卷二五。刘宽传》:「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庄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
《漢語大詞典》:雨天三昧
世尊将说《法华经》入三昧之时,天雨四种之花。见《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佛说阿弥陀经。后用以称自然现象的变幻。 宋 陶穀 清异录·雨天三昧:“ 闽 昶 ( 孟昶 )春餘宴后苑,飞红满空, 昶 曰:‘《弥陀经》云:“雨天曼陀罗华”,此景近似。今日观化工之雨天三昧,宜召六宫设三昧燕。’”
分類:世尊三昧
《国语辞典》:得其三昧  拼音:dé qí sān mèi
三昧,妙处、诀窍。得其三昧形容对某事或某物不仅洞察其精义,而且造诣深湛。《镜花缘》第一七回:「大贤天资颖悟,自能得其三昧。」
《漢語大詞典》:三摩钵提(三摩鉢提)
梵文音译。犹三昧。鉢,亦作“ 钵 ”。 宋 苏轼 《宝月大师塔铭》:“师於佛事虽若有为,譬之农夫畦而种之,待其自成,不数数然也。故余尝以为修三摩鉢提者。” 清 龚自珍 《释二门三点同异》:“《楞严》有三摩钵提,《圆觉》有三摩钵提,《涅槃》改为毘婆舍那。三摩钵提,翻观也;毘婆舍那,翻观幻也。”参见“ 三昧 ”。
《國語辭典》:三昧  拼音:sān mèi
1.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成实论》卷一二:「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2.诀要、窍门。《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纯传》:「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