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声貌(聲貌)  拼音:shēng mào
声音形貌。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诠赋》:「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國語辭典》:泛声(泛聲)  拼音:fàn shēng
有声无词的曲调。《朱子语类。卷一四○。论文下》:「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也称为「散声」。
《漢語大詞典》:和润(和潤)
(1).调和滋润。 三国 魏 曹植 《节游赋》:“感气运之和润,乐时泽之有成。” 李大钊 《青春》:“神州赤县,古称天府,胡以至今徒有万木秋声、萧萧落叶之悲,昔时繁华之盛,荒凉废落至于此极也!毋亦无此种草木为之文柔和润之耳。”
(2).形容声音和谐圆润。 宋 范仲淹 《与唐处士书》:“﹝琴﹞清厉而静,和润而远。” 叶圣陶 《遗腹子》:“ 文卿先生 的语音转得不大和润了。”
《漢語大詞典》:洪细(洪細)
(1).大小。 南朝 梁武帝 《申敕诸州讯狱诏》:“朕自藩部,常躬讯録,求理得情,洪细必尽。”
(2).音韵学名词。洪音和细音的合称。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十六:“臣闻赴曲之音,洪细入韵。”参见“ 洪音 ”。
《國語辭典》:洪音  拼音:hóng yīn
声韵学上指主要母音舌位较低、较后、口腔共鸣器空隙大的音。相对于细音而言。如宋、元等韵学家将一、二等韵视为洪音,把三、四等韵当做细音。
《漢語大詞典》:音句
读音和断句。晋书·庾亮传:“读书无从受音句,顾问未尝遇君子。”
《漢語大詞典》:语素(語素)
语音和意义结合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有单音节的、双音节的和多音节的,例如语、员、葫芦、坦克、托拉斯、布尔什维克等。
《漢語大詞典》:声态(聲態)
指人的声音和情态。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三篇:“ 敬梓 之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漢語大詞典》:舒绎(舒繹)
声音和缓悠长貌。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嘽缓舒绎,曲折不失节。” 吕延济 注:“嘽缓舒绎,柔和之声也。”
《漢語大詞典》:笙丛(笙叢)
形容笙管排列密集,发音和谐。喻人之相协,感情融洽。 宋 梅尧臣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君家好兄弟,响合如笙丛。”
《國語辭典》:语源学(語源學)  拼音:yǔ yuán xué
研究语词的来源、构成、发展和变化之学,为语言学的一科,并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探求语词最初的语音和意义。
《漢語大詞典》:语源(語源)
语词的声音和意义的起源。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字义同缘于语源同续证》:“语源同或云构造同。悉言之,构造同谓象形会意字,如第十六条戍与役以下皆是也。语源同为形声字,如第一条壻与倩至第十五条皆是也。”
《漢語大詞典》:音撇
按基准音的自然比,用不同方式调谐一个音所产生的音调误差(不应大于80∶81)
自然音阶中较大一个全音和较小一个全音之间的频率差,相应的频率比为81/80
《國語辭典》:硬度  拼音:yìng dù
固体坚硬的程度。通常指金属或其他材料对于压痕、抓痕、磨蚀或切削的抗力或阻力。
《國語辭典》:无声无息(無聲無息)  拼音:wú shēng wú xí
沉寂没有声音。比喻人没有名气或对事情不发生影响。如:「他这辈子无声无息,就是没那飞黄腾达的命!」
《漢語大詞典》:无声无色(無聲無色)
没有声音和色彩。形容平淡不动人。《新华月报》1965年第9期:“影片并没有真实地反映这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而把它写得冷冷清清,无声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