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70,分3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玄珠
黄老
无象
吐纳
杏坛
银阙
玉华
地官
佛老
暂来
换骨
道经
青简
内观
阳九
《國語辭典》:玄珠  拼音:xuán zhū
1.黑色的珠子。《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杖玉华与朱旗兮,垂明月之玄珠。」
2.比喻道的本体。《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崙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此朱生得玄珠于赤水,谟神睿而为言。」
《國語辭典》:黄老(黃老)  拼音:huáng lǎo
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道家推为宗祖。《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漢語大詞典》:无象(無象)
(1).失去常态、常道。左传·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杜预 注:“言国无道,则灾变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颖达 疏:“若国家昏乱,无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选·王粲〈七哀〉诗之一》:“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洛 既燎烟, 函崤 没无象。”一本作“ 无像 ”。
(2).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管子·幼官:“备具胜之原,无象胜之本。” 赵守正 注:“无象,指军行隐蔽,使人们看不到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譬若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 唐 张九龄 《请东北将吏刊石纪功德状》:“观变早於未萌,必取预於无象。”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兀坐冥搜,求声於寂寥,写真於无象。”
(3).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南朝 梁 沈约 《雅乐歌·諴雅之一》:“怀忽慌,瞻浩荡……出杳冥,降无象。”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道行无跡,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治道初无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下:“ 吴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钝翁 记其数诗,有云:‘……有形皆是假,无象孰为真?悟到无生地,梅花满四邻。’”
《國語辭典》:吐纳(吐納)  拼音:tǔ nà
1.道家的修鍊术。从口中吐出恶浊之气,鼻吸入清新之气。《文选。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生,使形神相亲,表里相济也。」
2.吐出与吸入。《文选。郭璞。江赋》:「呼吸万里,吐纳灵潮,自然往复,或夕或潮。」
3.发言,谈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
《國語辭典》:杏坛(杏壇)  拼音:xìng tán
孔子授徒讲学的地方。语出《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后人因而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取名杏坛。今以杏坛泛指教育界。如:「杏坛芬芳录」。
《漢語大詞典》:杏田
晋 葛洪 神仙传·董奉:“ 奉 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病重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餘株,鬱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羣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后杏子大熟,於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 奉 ,但将穀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奉 每年货杏得穀,旋以賑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餘斛。”后因以“杏田”为隐者为民谋益的典实。 唐 李白 《送二季之江东》诗:“ 禹穴 藏书地, 匡山 种杏田。” 唐 钱起 《送宋徵君让官还山》诗:“魏闕辞花綬,春山有杏田。”
分類:隐者典实
《國語辭典》:银阙(銀闕)  拼音:yín què
神仙居住的地方。宋。陆游 月夜诗:「小醉初醒月满床,玉壶银阙不胜凉。」明。高明《琵琶记。伯喈牛小姐赏月》:「丹桂飘香清思爽,人在瑶台银阙。」
《國語辭典》:玉华(玉華)  拼音:yù huá
1.精美的玉。《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杖玉华与朱旗兮,垂明月之玄珠。」
2.道教上指服食后可延年益寿的玉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玉格》:「鹿皮公吞玉华而流虫出尸,王西城漱龙胎而死诀,饮琼精而扣棺。」
3.称洁白如玉的花。多指菊、梅等。三国魏。曹植〈辩道论〉:「琼蕊玉华,不若玉圭之洁也。」
《漢語大詞典》:地官
(1).古代六官之一。周礼·地官·序官:“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 郑观应 《盛世危言·农功》:“稽古帝王之设地官司徒之职,实兼教养。” 唐 武则天 曾改户部为地官(旋复旧),因亦以地官称户部长官。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帝念其功,还公于朝。陟于地官,且长百僚。” 马其昶 校注:“守户部尚书。”参阅通典·职官五
(2).神名。道家以天官、地官、水官为三官。 宋 梅尧臣 《观杨之美画》诗:“地官既失不可知,此画传是 阎令 为。”《宋史·方伎传上·苗守信》:“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録人之善恶。”详“ 三官 ”。
《國語辭典》:三官  拼音:sān guān
1.三种官的合称:(1)司徒、司马、司空的总称。《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勋。」《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2)汉代均输、钟官、辨铜令的合称。《史记。卷三○。平准书》裴骃集解引〈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属官有上林均输、钟官、辨铜令。』然则上林三官,其是此三令乎?」
2.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官」。也称为「三元」。
3.人身上的三要处:(1)耳、目、心之三器官。《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凡耳之闻也,藉于静;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者废矣。」(2)身体食、视、听三要处。《淮南子。诠言》:「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
《國語辭典》:佛老  拼音:fó lǎo
佛教和道教。因为佛教由释迦牟尼佛创立,而道教尊老子为教主,所以用佛老来代表佛教和道教。
《漢語大詞典》:暂来(暫來)
(1).暂时逗留。道家谓生。列子·杨朱:“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参见“ 暂往 ”。
(2).犹一行。 唐 白居易 《答张籍因以代书》诗:“今日正闲天又暖,可能扶病暂来无?”
《漢語大詞典》:暂往(暫往)
暂时离去。道家谓死。道家以生死为自然形气转化,往复无穷。故称生为暂来,死为暂往。列子·杨朱:“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 张湛 注:“此书大旨,自以为存亡往復,形气转续,生死变化,未始絶灭也。”
《漢語大詞典》:换骨
(1).道家谓服食仙酒、金丹等使之化骨升仙。太平广记卷二十引 南唐 沈汾 《续神仙传·王可交》:“一人曰:‘与酒喫。’侍者泻酒,而樽中酒再三泻之不出。侍者具告。道士曰:‘酒是灵物,必得入口,当换其骨。泻之不出,亦乃命也。’”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五年:“上饵道士金丹……自秋冬以来,觉有疾,而道士以为换骨。上秘其事。”因亦用为酒名,标榜其名贵。 唐 冯贽 云仙杂记·酿换骨醪:“ 宪宗 采凤李花酿换骨醪。”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试药王滑盏》:“小试换骨方,价重十冰甆。”
(2).佛教称得道受果。景德传灯录·慧可大师:“於寂默中,倏见一神人谓曰:‘将欲受果,何滞此耶?大道匪遥,汝其南矣。’翌日觉头痛如刺,其师欲治之。空中有声曰:‘此乃换骨,非常痛也。’”
(3).喻作诗文活用古人之意,推陈出新。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二:“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 宋 陆游 《夜吟》之二:“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清 钱谦益 《乙亥中秋次若抚来韵》之一:“病知居士安心法,贫得诗人换骨方。”
《國語辭典》:道经(道經)  拼音:dào jīng
1.记载道德、礼制等的儒家经典。《荀子。解蔽》:「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2.道家、道教的经典。《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顾欢传》:「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
《國語辭典》:青简(青簡)  拼音:qīng jiǎn
青色的竹简。古人在造纸术未发明前,将文字书写在竹板上。《后汉书。卷六十四。吴祐传》:「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后泛称书籍。唐。白居易 秘书省中忆旧山诗:「厌从薄宦校青简,悔别故山思白云。」
《國語辭典》:内观(內觀)  拼音:nèi guān
1.反省。《列子。仲尼》:「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也作「内省」。
2.一种道家的修养方法。指收敛精神,气集于丹田,断绝一切杂念。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七。太上老君内观经》:「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
3.内貌。如:「房子的内观,大致还算乾净整洁。」
《國語辭典》:阳九(陽九)  拼音:yáng jiǔ
困厄的时运。《文选。江淹。杂体诗。刘太尉》:「皇晋遘阳九,天下横雰雾。」宋。文天祥〈正气歌〉:「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