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也与(也與)
亦作“ 也歟 ”。
(1).语气助词。表疑问。《论语·雍也》:“ 仲由 可使从政也与?” 清 戴名世 《郭生诗》序:“乃生吮笔和墨以从事於其间,其犹有 桐 之风也歟?”
(2).语气助词。表感叹。 宋 叶适 《张令人墓志铭》:“以子之疎且易,欲以其求知於天者,使人亦知之乎?宜谤之众也与!” 明 刘基 《春秋明经·卫人立晋》:“此圣人之所深惜而特起 卫 人立 晋 之文也歟!”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大概皆不能归咎于五十人煽动之故也欤!”
《國語辭典》:便了  拼音:biàn liǎo
1.就是了。语末助词。表示决定、允诺或让步的语意。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小衙内云:『这百姓每刁泼,拿那金锤来打他娘。』百姓云:『老爷不要打,我每再添上些便了。』」《水浒传》第五九回:「宿太尉道:『不争你将了御香等物去,明日事露,须连累下官。』宋江道:『太尉回京,都推在宋江身上便了。』」
2.奴仆代称。汉代王褒有一僮仆名唤「便了」,后遂用为奴仆代称。宋。杨万里〈答户部王少愚侍郎书〉:「去秋专遣便了走淮上,致奠于枢使。」
《漢語大詞典》:了也
宋 元 白话作品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啦”。 元 李致远 《还牢末》第一折:“这是我的不是了也。”《前汉书平话续集》卷中:“此事泄漏了也。”《七国春秋平话》卷上:“ 孙子 在那里了也?”
《漢語大詞典》:乎尔(乎爾)
(1).语气助词。表感叹。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孟子·尽心下:“由 孔子 而来,至於今百有餘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赵岐 注:“乎尔者,叹而不怨之辞也。”
(2).语气助词。表询问。《穀梁传·庄公三十年》:“何善乎尔?”
《漢語大詞典》:显允(顯允)
(1).英明信诚。《诗·小雅·采芑》:“显允 方叔 ,伐鼓渊渊。” 孔颖达 疏:“显,明;允,信。”《文选·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显允 陆生 ,於今尠儔。” 张铣 注:“言 机 有明信之德,於今少匹也。”
(2).显扬。允,语气助词。 汉 蔡邕 《朱公叔鼎铭》:“悉心臣事,用媚天子,显允其勋绩。”
《國語辭典》:觉得(覺得)  拼音:jué de
1.感到。如:「我觉得有点冷。」《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兴哥并无言语,三巧儿自己心虚,觉得满脸惭愧,不敢殷勤上前扳话。」
2.认为。如:「我觉得这样做最好。」《儒林外史》第三六回:「门生并不会作八股文章,……门生觉得自己时文到底不在行。」
《漢語大詞典》:乎来(乎來)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疑问和感叹。孟子·离娄上:“﹝ 伯夷 ﹞闻 文王 作,兴曰:‘盍归乎来?’”孟子·尽心下:“ 孔子 在 陈 曰:‘盍归乎来?’”一説“来声,矣声通”,“来”读为“矣”。参阅 章炳麟 新方言·释词
《國語辭典》:排比  拼音:pái bì
1.安排、准备。五代十国。花蕊夫人〈宫词〉:「今宵驾幸池头宿,排比椒房得暖无。」明。汤显祖《邯郸记》第一八折:「喜珠儿头直上吊下到裙拖,天来大喜音,热坏我的耳朵。则排比十里笙歌接著他。」
2.依次排列、编排。《旧唐书。卷一九○。文苑列传下。杜甫》:「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唐。元稹 奉和荥阳公离筵作诗:「钧天排比箫韶待,犹顾人间有别情。」
3.一种修辞学上的辞格。连续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法,藉以表达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象,称为「排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宋。周敦颐 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國語辭典》:了得  拼音:liǎo de
1.了却、完结。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元。张可久 小桃红。晚风吹上海云腥套:「了得相思去年病,不堪听。」
2.本领高强。《西游记》第九七回:「大哥是个了得的,向者那般毒魔狠怪,也能收服,怕这几个毛贼。」《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何道那厮也是个了得的。」
3.表示情势严重得让人无法忍受。反诘语句,多跟在还字的后面。《老残游记》第五回:「你这东西谣言惑众,还了得吗!」《文明小史》第五二回:「这混帐王八蛋,有心奚落本府,这还了得。」
4.懂得、了解。《水浒传》第三三回:「为首的教头,虽然了得些鎗刀,终不及花荣武艺。」
《漢語大詞典》:也邪
语气助词。表疑问。庄子·齐物论:“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漢語大詞典》:定当(定當)
(1).处理、安排妥贴。 宋 朱熹 《答谢成之书》:“此中今年絶无来学者,只 邵武 一朋友,见编书説未备,近又遭丧,俟其稍定当,当招来讲究。”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你看看,恁般时候尚不曾定当,可不是越发娇嬾了?” 曹禺 《日出》第五幕:“此消息已传布市面,明日行市定当一落千丈,决无疑义。”
(2).犹定害。搅扰,拖累。 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你道我恋酒贪盃廝定当,你畅好村莽戇!” 元 朱庭玉 《哨遍·伤春》套曲:“ 文君 纵有当壚志,也被 相如 定当死。”
《漢語大詞典》:无亦(無亦)
不也。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左传·成公十二年:“ 子反 曰:‘如天之福,两君相见,无亦唯是以一矢以相加遗,焉用乐?’”国语·周语中:“女今我王室之一二兄弟,以时相见,将和协典礼,以示民训则,无亦择其柔嘉……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 韦昭 注:“无亦,不亦也。” 明 李东阳 《陆孝子诗序》:“且天下之语誶色忤,食稻衣锦者何限?不彼之责而责此,无亦自比於不孝,设淫辞而助之攻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丞曰:‘某新肄一曲,无亦愿闻之乎?’”
《漢語大詞典》:方才(方纔)
见“ 方纔 ”。
分類:方才
《漢語大詞典》:已已
已,休止。迭用以加重语气。三国志·蜀志·费诗传:“ 达 曰:‘ 诸葛亮 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 冲 言,委仰明公,无復已已。” 晋 王羲之 《杂帖》:“岂图凶问奄至,痛惋情深,半年之中,祸毒至此,寻念相催,不能已已。” 朱自清 《中国歌谣》《粤东笔记》:“﹝ 粤 歌,﹞辞必极其艷,情必极其至,使人喜悦悲酸而不能已已。”
《國語辭典》:得了  拼音:dé le
1.完毕、完成。《儒林外史》第一四回:「他又见了几个冲心的钱,这事才得了。」
2.表示怀疑的语气。如:「得了,你会帮忙才怪!」
3.制止之词。如:「得了!得了!你们不要七嘴八舌,一个个慢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