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铮铮(錚錚)  拼音:zhēng zhēng
1.拟声词。形容玉石或金属碰击所发的声音。唐。白居易〈梦仙〉诗:「羽衣忽飘飘,玉鸾俄铮铮。」宋。欧阳修〈秋声赋〉:「鏦鏦铮铮,金铁皆鸣。」
2.形容人品卓越出众。参见「铮铮佼佼」条。清。侯方域《李姬传》:「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
《國語辭典》:常言  拼音:cháng yán
日常流行的一些口头语,如谚语、格言等。如:「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元曲选。赚蒯通。第一折》:「常言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至于生子生孙,就是下一辈事,十分周全不得了。常言道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
《國語辭典》:赠别(贈別)  拼音:zèng bié
送别。唐。马戴 下第寄友人诗:「年来御沟柳,赠别雨霏霏。」
《漢語大詞典》:陈词(陳詞)
(1).谓著述辞赋。《楚辞·九章·抽思》:“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王逸 注:“结续妙思,作辞赋也。”
(2).陈述意见。 汉 严忌 《哀时命》:“为凤凰作鶉笼兮,虽翕翅其不容。灵皇其不寤知兮,焉陈词而効忠?”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念三年之积思兮,愿壹见而陈词。” 毛泽东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倘蒙采纳施行,抗战幸甚,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幸甚。迫切陈词,愿闻明教。”
(3).陈述申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叶相 梦锡 ,尝守 常州 ,民有比屋居者,忽作高屋,屋山覆盖邻家。邻家讼之,谓他日且占地。 叶 判曰:‘东家屋被西家盖,仔细思量无利害。他时折屋别陈词,如今且以壁为界。’”《元典章·吏部六·吏制》:“各处状铺之设,本欲书写有理词讼,使知应告不应告之例,庶革泛滥陈词之弊。”
(4).陈旧的言词。 秦牧 《漫记端木蕻良》:“情节进展的节奏较慢,有时描绘事物比较枝蔓,运用语言陈词稍多,却感到是美中不足之处。”
《國語辭典》:引用  拼音:yǐn yòng
1.任用。《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李膺传》:「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话说宋朝失政,国丧家亡,祸根起于王安石引用婿蔡卞及姻党蔡京在朝,陷害忠良。」
2.言论及文章中援用古书典故、名人格言以及俗语等等,称为「引用」。是一种诉之于权威或诉之于大众的修辞法。
《國語辭典》:质直(質直)  拼音:zhí zhí
朴实正直。《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
《國語辭典》:苦言  拼音:kǔ yán
苦口相劝,逆耳之言。《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苍传》:「苦言至戒,望之如渴。」
分類:凄切言词
《漢語大詞典》:舌端
(1).舌尖,舌头。《韩诗外传》卷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辞者,舌端之文,通己於人。”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即有时偶涉诗书,亦係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
(2).舌所以言,因引申为言词。北齐书·卢文伟传:“ 询祖 词情艷发,早著声名,负其才地,肆情矜骄,京华人士,莫不畏其舌端。” 唐 元稹 《和乐天赠樊著作》:“是时 游 夏 辈,不敢措舌端。”
《國語辭典》:锋芒(鋒芒)  拼音:fēng máng
1.刀剑的尖利部分。比喻人的锐气与才华。如:「锋芒太露」。《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2.细微的事情。汉。王充《论衡。超奇》:「锋芒毛发之事,莫不纪载。」
《國語辭典》:芒刺  拼音:máng cì
草叶上的细小尖刺。《三国演义》第二○回:「朕每见之,背若芒刺。」《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姑娘此时心慌意乱,如生芒刺,如坐针毡。」
《國語辭典》:芒刺在背  拼音:máng cì zài bèi
比喻因畏忌而极度不安。《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新唐书。卷一二一。崔日用传》:「然每一反思,若芒刺在背。」也作「背生芒刺」、「背若芒刺」。
分類:不安
《漢語大詞典》:费辞(費辭)
亦作“ 费词 ”。
(1).多费言词;饶舌。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言未毕,先生摄衣而起曰:‘子前所説,似玉巵之无当,徒费辞而难领。’” 唐 张太古 《观生束修判对》:“各宜知理,奚至费词。” 明 吴承恩 《慰友人》诗:“碧空瞥见雁排字,緑树已无鸎费词。” 梁启超 《祭蔡锷文》:“呜呼!自吾 松坡 之死,国中有井水饮处皆哭,寧更待吾之费词。”
(2).多馀的言词;废话。 宋 尹洙 《故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刑部郎中刘公墓表》:“无溢言费辞以累其实,后之人欲见公德业,当视於斯文为不诬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保辜》:“况保辜一状,早已定其供招,夫后来之检审,又可以无费词矣。” 刘师培 文说·和声:“又如‘遑暇’重言,‘庸何’并列,‘期期’象口吃之声,‘耳耳’表不然之意,虽施诸縑墨,係属费词,然传其声貌,非此莫由。”
《漢語大詞典》:色辞(色辭)
神态和言词。 唐 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我昔实愚惷,不能降色辞。” 宋 叶适 《〈沈子寿文集〉序》:“今 子寿 专自降抑,未尝以色辞忤物。”
《漢語大詞典》:言象
指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 南朝 梁 沈约 《均圣论》:“岂唯言象莫窥,良以心虑事絶。”宣和画谱·陆探微:“人谓画有六法,自古罕能足之, 探微 得法为备,穷理尽性,事絶言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不立佛殿,只立法堂,表示法超言象。”参见“ 言筌 ”。
《國語辭典》:言筌  拼音:yán quán
言语的迹象。唐。许康佐〈宣尼宅闻金石丝竹之声赋〉:「事宁同于想像,理实閟于言筌。」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也作「言诠」。
《漢語大詞典》:心盟
未表现于言词的内心誓约。 明 李东阳 《祭尼山庙文》:“尚冀圣灵其幸鉴之,庶几无负於心盟也。” 清 黄景仁 《蒋心馀先生斋头观范巨卿碑额拓本》诗:“乃今见此墓碑额,似索心盟话畴昔。” 袁鹰 《悲欢·不灭的诗魂》:“即使是爱情诗里,也一样能听到金戈铁马的鼓声和革命战土的心盟。”
《國語辭典》:淫辞(淫辭)  拼音:yín cí
不合乎正道的放荡言辞。《孟子。公孙丑上》:「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唐。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