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去思
谓地方士民对离职官吏的怀念。语出汉书·何武传:“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託,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去思一借之情,愈久弥结。” 宋 欧阳修 《与韩忠献王书》:“ 广陵 尝得明公镇抚,民俗去思未远。” 郁达夫 《留别同学》诗:“ 鲁君 不解封 东岳 ,莫立丰碑作去思。”
《國語辭典》:录事(錄事)  拼音:lù shì
1.职官名。旧时各官署缮写文件的官员。
2.唐代科举考试,同年及第者聚会,便请一人为录事,主持宴席间的应酬事务。最初由状元担任,后多改以妓女充任。
《國語辭典》:祗候  拼音:zhī hòu
1.恭候、敬候。《魏书。卷四三。刘休宾传》:「文达诣白曜,诈言闻王临境,故来祗候。」
2.职官名。宋朝掌朝会、宴幸、供奉引赞等事的官吏。元代各省、路、州、县,官府都设有祗候,为供驱使的衙役。也称为「祗候人」。
3.泛指官府小吏或富贵人家的仆役。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三折:「早到府衙门首,立著一个祗候。不免向前央一央:『呀,祗候哥哥,拜揖。』」
《国语辞典》:左丞  拼音:zuǒ chéng
职官名。秦置尚书丞,汉代沿置。至东汉时,分置左右丞,主持尚书台,监察百官。唐时于尚书省仆射之下设左右丞,左丞总领吏、户、礼三部的事务,右丞总领兵、刑、工三部事务。六朝沿之。元时将尚书省并入中书,设中书省左右丞,至明废之。清末各部置左右丞,位次侍郎。民国初年政事堂亦设左右丞,辅佐国务卿。
《國語辭典》:文臣  拼音:wén chén
古代担任文职的官员。
《国语辞典》:转运使(转运使)  拼音:zhuǎn yùn shǐ
职官名。唐时始置,掌管运输财赋、粮食等事务,多为大臣兼任。宋时则兼军事、刑名、巡视地方之职,为高级的地方行政长官。明代的转运使则仅掌理盐政。
《漢語大詞典》:侍禁
职官名。有文武之分。职在侍值禁中,故称。 宋 内侍官阶,有左侍禁、右侍禁,均为宫禁中侍奉之官。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一:“帝令择重臣报聘。 莱公 遣侍禁 曹利用 以往。帝曰:‘凡虏所须即许之。’ 莱公 戒之曰:‘若许过二十万金币,吾斩若矣。’”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康定 中,侍禁 李贵 为西边寨主,妻为 昊 贼所虏去。”
《國語辭典》:起复(起復)  拼音:qǐ fù
1.古时官吏遭父母之丧,服未满而起用,称为「起复」。清制则称服满而起用,为「起复」。与旧制不同。《北史。卷七二。李德林传》:「裁百日,夺情起复,固辞不起。」《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冯主事三年孝满,为有沈公子在家,也不去起复做官。」
2.官吏再度被起用。《宋史。卷三七七。向子諲传》:「子諲乞致仕避之,坐诸降三官,起复知潭州。」《红楼梦》第三回:「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
《國語辭典》:起伏  拼音:qǐ fú
1.隆起与低伏。南朝梁。简文帝〈南郊颂。序〉:「纡馀委蛇,丘陵起伏。」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2.兴盛与衰落。《文选。颜延年。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
《国语辞典》:卫尉(卫尉)  拼音:wèi wèi
职官名。秦置,汉时九卿之一,掌宫门警卫。汉景帝时改称为中大夫令,旋复旧名。魏晋以下多沿置。隋时改掌军器仪仗帐幕之事。唐宋因之,南宋高宗建炎后并入工部。元称卫尉院,明废。
《漢語大詞典》:文阶(文階)
文职官阶。 明 无名氏 《云间杂志》卷上:“ 紫亭 积功至世袭百户,愿改文阶。”
《国语辞典》:计吏(计吏)  拼音:jì lì
职官名。古代掌管会计簿籍的官员。《汉书。卷八九。循吏传。文翁传》:「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唐。皇甫枚《王知古》:「主父近承天书赴阙,郎君复随计吏西征,此惟闺闱中人耳,岂可淹久乎?」
《漢語大詞典》:方山
(1).山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东南。传说为 秦始皇 凿断 金陵山 以疏 淮水 处,其地四方而峭绝,故名。 清 侯方域 《定鼎说》:“﹝ 秦 ﹞鉴观 秣陵 ,厥有王气,令朱衣三千之众,凿立 方山 ,疏迤水道。”
(2).指方山冠。 章炳麟 《杂感》诗之二:“谁教两犬竞呀呀,貂尾方山总一家。恨少 舞阳 屠狗侣,扫除羣吠在 潼 华 。”此借指 汉 族文职官僚。参见“ 方山冠 ”。
《漢語大詞典》:方山冠
古冠名。 汉 代祭宗庙时乐舞人所戴之冠。 汉 蔡邕 独断卷下:“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 汉 祀宗庙,《大予》《八佾乐》《五行》舞人服之。衣冠各从其行之色,如其方色而舞焉。”后汉书·舆服志下:“方山冠似进贤。”资治通鉴·汉昭帝元平元年:“王尝见大白犬,颈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无尾,以问 龚遂 。” 胡三省 注:“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乐舞人服之。”
《國語辭典》:国师(國師)  拼音:guó shī
1.国家的军队。《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
2.一国的师表。《后汉书。卷二七。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赵典》:「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
3.王莽时设立的官名。《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
4.六朝时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师」。《梁书。卷四一。列传。王承》:「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当世以为荣。」
5.古代帝王对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尊称。《景德传灯录。卷五。西京光宅寺慧忠禅师》:「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
《漢語大詞典》:四辅(四輔)
(1).官名。相传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书·洛诰有“四辅”之称。《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至尚书大传、 贾谊 新书始有疑、承、辅、弼(新书作道、弼、辅、承)为“四辅”之说,皆出于 秦 汉 间人的依托。至 王莽 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 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参阅 清 全祖望 《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
(2).国都附近的州郡。 唐 开元 中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即 同 、 华 、 岐 、 蒲 四州。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类·四辅。 宋 崇宁 间所置四辅郡,以 颍昌府 为南辅, 襄邑县 为东辅, 郑州 为西辅, 澶州 为北辅。见宋史·徽宗纪二
(3).星名。指房宿四星。史记·天官书:“犯四辅,辅臣诛。” 司马贞 索隐:“四辅,房四星也。房以辅心,故曰四辅。”
(4).星名。指东蕃四星。晋书·天文志上:“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亦曰四辅也。”
(5).星名。指极星旁的四星,亦称四弼。宋史·天文志二:“四辅四星,又名四弼,在极星侧,是曰帝之四邻,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去极星各四度。”
《漢語大詞典》:中令
(1).中书令的省称。 晋 檀道鸾 《续晋阳秋》:“ 王献之 为中令。 献之 少而标迈,不寻常贯,为一时风流之冠。 献之 卒,以 王珉 为中书令。世谓之 大王令 、 小王令 也。” 唐 许浑 《出永通门经李氏庄》诗:“力保山河家又庆,祗应中令敌 汾阳 。” 宋 王禹偁 《三月二十七日偶作简仲咸》诗:“请看富贵 赵中令 ( 赵普 ),已作 北邙 山下尘。”
(2). 金 职官名。正七品。参阅金史·选举志二
《國語辭典》:节级(節級)  拼音:jié jí
1.等级、阶级。《左传。文公十六年》唐。孔颖达。正义:「彼从国都而出,计远近节级而别为之名。」
2.职官名。古代军中的低级官员。《宋史。卷一九六。兵志十》:「军士选为节级,取两尝有功者,功等以先后,又等以重轻,又等以伤多者为上。」也称为「捷机」、「捷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