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06,分5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一团
民社
阳气
条例
洛社
针线
关系
脉络
移植
乌合
牙齿
义兵
运动
保伍
行所
《國語辭典》:一团(一團)  拼音:yī tuán
1.一堆。《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忽见女人与那瘦长条子一言不合,早已扭作一团。」
2.一股。《红楼梦》第三回:「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
《國語辭典》:民社  拼音:mín shè
人民与社稷。宋。苏轼〈送张嘉父长官〉诗:「微官有民社,妙割无鸡牛。」
《國語辭典》:阳气(陽氣)  拼音:yáng qì
1.春天阳光重回大地的气息。《大戴礼记。夏小正》:「曰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汉。枚乘〈七发〉:「陶阳气、荡春心,逐狡兽、集轻禽。」
2.活人所散发出的生命力。相对于阴气而言。《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小道摄召亡魂渡桥来相会,却是只好留一个亲人守著,人多了阳气盛,便不得来。」
3.泛称刚强气质。相对于阴柔气质而言。汉。桓宽《盐铁论。轻重》:「阳气盛则损之而调阴,寒气盛则损之而调阳,是以气脉调和,而邪气无所留矣。」
《國語辭典》:条例(條例)  拼音:tiáo lì
分条订立的规则。《喻世明言。卷一三。张道陵七试赵升》:「真人见人心信服,乃立为条例。」《福惠全书。卷五。莅任部。禀帖赘说》:「此案已结,细查条例。」
《漢語大詞典》:洛社
(1). 宋 欧阳修 梅尧臣 等在 洛阳 时组织的诗社。 宋 欧阳修 《酬孙延仲龙图》诗:“洛社当年盛莫加, 洛阳 耆老至今夸。” 清 赵翼 《新春招程霖岩汤蓉溪二丈暨庄学晦家缄斋小集》诗:“作诗传他年,或可洛社继。”
(2).即洛阳耆英会。 宋 苏轼 《司马君实独乐园》诗:“先生卧不出,冠盖倾洛社。” 叶敬常 《上巳日同哲夫寄芳微之毅白诸社友北郊修禊》诗:“雅集 兰亭 洵乐事,相逢洛社有耆英。”参见“ 洛阳耆英会 ”。
(3).洛阳社的简称。 宋 刘克庄 《念奴娇·寿方德润》词:“洛社自佳, 镜湖 虽好,莫问君王乞。”参见“ 洛阳社 ”。
《漢語大詞典》:洛阳耆英会(洛陽耆英會)
宋 文彦博 与 富弼 、 司马光 等聚集 洛阳 高年者共十三人(一说十一人)置酒相乐,称“洛阳耆英会”。宋史·文彦博传:“﹝ 文彦博 ﹞与 富弼 、 司马光 等十三人,用 白居易 九老会故事,置酒赋诗相乐,序齿不序官。为堂,绘像其中,谓之‘洛阳耆英会’,好事者莫不慕之。” 宋 司马光 《洛阳耆英会序》:“昔 白乐天 在 洛 与高年者八人游,时人慕之,为九老图传於世。 宋 兴, 洛 中诸公继而为之者凡再矣。皆图形 普明 僧舍。 普明 , 乐天 之故第也。 元丰 中, 文潞公 留守 西都 , 韩国 富公 纳政在里第;自餘士大夫以老自逸於 洛 者,於时为多。 潞公 谓 韩公 曰:‘凡所谓慕於 乐天 者,以其志趣高逸也,奚必数与地之袭焉。’一旦悉集士大夫老而贤者於 韩公 之第,置酒相乐,宾主凡十有一人,既而图形 妙觉 僧舍,时人谓之‘洛阳耆英会’。”
《漢語大詞典》:洛阳社(洛陽社)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 洛阳 有道士 董威輦 常止 白社 中,了不食, 陈子敍 共守事之,从学道。”后称退隐者所居为洛阳社。 南朝 齐 谢朓 《落日怅望》诗:“既乏 瑯琊 政,方憩洛阳社。” 唐 王维 《过李揖宅》诗:“一罢直城酌,还归洛阳社。”
《國語辭典》:针线(針線)  拼音:zhēn xiàn
针与线。《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就把收的王观察的个旧枕箱,把与他盛花儿针线。」《红楼梦》第五七回:「说著,便起身携了针线,进别房去了。」
《國語辭典》:针线(針線)  拼音:zhēn xian
缝纫、刺绣等工作或作品。《红楼梦》第二四回:「且说宝玉因被袭人找回房去,只见鸳鸯歪在床上看袭人的针线呢!」《文明小史》第三九回:「我有个堂房侄女,今年十八岁,做得一手好针线。」
《國語辭典》:关系(關系)  拼音:guān xì
关联、影响。《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冯君瑞是我内地生员,关系朝廷体统;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赎身的价银来?」也作「关系」。
《國語辭典》:关系(關係)  拼音:guān xì
1.事物间的连带作用。如:「关系企业」。
2.影响、牵涉。《文明小史》第二四回:「这是新章课吏,关系他们前程,务要秘密才好。」也作「关系」。
《國語辭典》:脉络(脈絡)  拼音:mài luò
1.血管的统称。如:「人体全身都有脉络分布。」
2.条理。《宋史。卷四二八。道学列传二。杨时》:「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一八。文章》:「盖古人作文,俱有閒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
《國語辭典》:移植  拼音:yí zhí
1.将植物从生长的地方,移栽至另一地方。
2.将某动物体的器官组织,移到其他部位或另一动物体上。如皮肤、眼角膜等的移植。也作「移殖」。
《國語辭典》:乌合(烏合)  拼音:wū hé
仓卒集合,似乌鸦的聚合,无严整纪律。《后汉书。卷二一。邳彤传》:「驱集乌合之众,遂震燕、赵之地。」《红楼梦》第七八回:「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馀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
《國語辭典》:乌合之众(烏合之眾)  拼音:wū hé zhī zhòng
比喻暂时凑合,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梁书。卷三九。羊侃传》:「景进不得前,退失巢窟,乌合之众,自然瓦解。」《文明小史》第三回:「这绿营的兵固然没用,然而出来弹压这般童生。与一班乌合之众,尚觉绰绰有馀。」也作「乌合之卒」。
《國語辭典》:牙齿(牙齒)  拼音:yá chǐ
动物体的咀嚼器官,为固立于上下颚骨之齿槽突的硬组织突起物。牙齿的构造可分为硬组织形成的珐琅质、象牙质和牙骨质;以及包在硬组织中心而属于软组织的牙髓。
《國語辭典》:义兵(義兵)  拼音:yì bīng
1.仗义兴起,除暴救民的兵。《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三国演义》第五回:「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也作「义军」。
2.泛称自备器械,不支领官俸,团结自卫的义务兵。南宋初最盛。《宋史。卷一九○。兵志四》:「河北东、陕西有义勇,麟州有义兵。」
《國語辭典》:运动(運動)  拼音:yùn dòng
1.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的变化。如:「板块运动」、「造陆运动」。
2.指人或动物活动。如:「变形虫是以伪足来运动及捕食。」清。徐珂《清稗类钞。风俗类。大埔妇女之勤俭》:「今姑举广东大埔一邑妇女之特点言之,则因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由,且无施脂粉及插花朵者。」
3.各种锻鍊身体、增加体能、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如:「运动选手」、「平衡木运动」。
4.社会中有目的、有组织而规模较大的群众活动。如:「女权运动」、「白话文运动」。
5.因某种目的而奔走游说。《文明小史》第二一回:「不过经费无多,馆况是不见得很佳的,你愿意谋事,我就替你去运动起来。」清。徐珂《清稗类钞。盗贼类。陈老三劫某藩司》:「鄂人某宦川中,运动某权贵,得调江宁藩司。」
《國語辭典》:运动(運動)  拼音:yùn dong
游说他人或奔走钻营以求达到某种目的。《文明小史》第三五回:「二人约定了,只待慕政回来,故意谈些东洋的好处,来运动他。」
《漢語大詞典》:保伍
1.古代民人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因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宋 曾巩 《陈康民管勾永兴等路常平制》:“勑具官某等:朕为保伍之法,寓耕战之政,典农之官属以兼领。”宋史·食货志上一:“给授桑土,潜拟井田,营造室居,使立保伍。”明史·詹兆恒传:“时 江 北民避乱,尽走 南京 。 兆恆 虑贼谍阑入,处之城外,为严保伍,察非常,奸宄无所匿。”
2.指根据户籍制度将居民组织起来。 宋 叶适 《役法》:“盖昔者保伍其民而有保正副,将以兵法部勒其下。”
3.指编组在同一基层户籍单位中的邻里居民。宋史·度宗纪:“﹝ 咸淳 九年五月﹞丁卯,申禁奸民妄立经会,私创庵舍,以避征徭,保伍容芘不觉察,坐之。”
《漢語大詞典》:行所
即行在所。 汉 班固 《西都赋》:“行所朝夕,储不改供。”魏书·术艺传·徐謇:“ 高祖 幸 悬瓠 ,其疾大渐,乃驰驛召 謇 ,令水路赴行所,一日一夜行数百里。”南史·宋纪上·武帝:“师旋, 晋 帝遣侍中黄门,劳师於行所。”参见“ 行在所 ”。
旧时同行业组织的公所。《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拟抵制禁例策》:“行有行所,有行长,会议於行所,总制於行长。”
《漢語大詞典》:行在所
(1).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右将军 苏建 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大将军……遂囚 建 诣行在所。” 裴駰 集解引 蔡邕 曰:“天子自谓所居曰‘行在所’,言今虽在京师,行所至耳。”汉书·武帝纪:“諭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徵诣行在所。” 颜师古 注:“天子或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豫定,故言行在所耳,不得亦谓京师为行在也。”
(2).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晋书·忠义传·嵇绍:“ 绍 以天子蒙尘,承詔驰诣行在所。” 宋 李纲 《编类建炎制诏奏议表札集叙》:“某 建炎 初,自领 开封府 事,蒙恩除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以六月一日至南京行在所供职。”明史·徐达传:“捷闻, 太祖 幸 汴梁 ,召 达 诣行在所,置酒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