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今文家  拼音:jīn wén jiā
今文经学家。为汉代经学的一派。相对于古文家而言。参见「今古学派」条。
《漢語大詞典》:巨狄
指 秦始皇 时身穿夷狄之服的巨人。文选·扬雄〈剧秦美新〉:“大茀经霣,巨狄鬼信之妖发。” 李善 注引汉书:“ 始皇 时,有大人身长五丈。夷狄之患见 临洮 。”按:“夷狄之患。”《文选六臣注》本引作“夷狄服”。
《漢語大詞典》:旌儒庙(旌儒廟)
庙名。 唐玄宗 时建。故址在相传 秦始皇 坑儒处,即今 陕西省 临潼县 东南。 唐 贾至 《旌儒庙碑》:“ 开元 末,天子在 驪山 之宫,登 集云 之臺,考图验记,周览原隰,见乡名 坑儒 ,頽壍犹在……乃詔有司,作是新庙。牲币有数,以时饗祀,因祀命乡,号曰 旌儒 。”
《漢語大詞典》:怨碑
相传 秦始皇 建墓时,将工匠禁闭于内,工人作文刻石以泄怨愤,后人发墓见石,称之为“怨碑”。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上:“昔 始皇 为塚,敛天下瓌异,生殉工人……工人於塚内琢石为龙凤仙人之像,及作碑文辞讚。 汉 初发此塚,验诸史传,皆无列仙龙凤之製,则知生埋匠人之所作也。后人更写此碑文,而辞多怨酷之言,乃谓为怨碑。”
《漢語大詞典》:追风蹑景(追風躡景)
(1).据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载: 秦始皇 有骏马名追风、蹑景。后以“追风躡景”形容马行疾速。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序》:“假令奋翅则能凌厉玄霄,骋足则能追风躡景。”躡,一本作“ 摄 ”。亦作“ 追风躡影 ”、“ 追风逐影 ”。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赠处》:“是好马,那竹批双耳,镜夹方瞳,灭没权奇,追风躡影,小生虽乏鸿章,敢扬骏骑。” 明 陈子龙 《献马行》:“追风逐影古来有, 大宛 渥洼 君知否?”
(2).追随;赶上。 清 郎廷槐 师友诗传录:“七言古若 李太白 、 杜子美 、 韩退之 三家,横絶万古;后之追风躡景,惟 苏长公 一人而已。”按, 苏长公 , 苏轼 。
《國語辭典》:万里长城(萬里長城)  拼音:wàn lǐ cháng chéng
1.中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西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
2.比喻国家的栋梁。《南史。卷一五。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明。陈忱《水浒后传》第一二回:「吞圭既丧,坏了万里长城,国中精锐已尽,如何是好?」也称为「长城」。
《國語辭典》:长城(長城)  拼音:cháng chéng
1.万里长城的简称。参见「万里长城」条。
2.比喻国家的栋梁。如:「每一个为国效力的人,皆是国家的长城。」也称为「万里长城」。
3.比喻势力、地位等。如:「自毁长城」。
《漢語大詞典》:泰山石刻
秦始皇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 泰山 ,丞相 李斯 等为歌颂 秦始皇 统一 中国 的功绩而刻的石碑。后 二世 于元年(公元前209年)东行郡县时又在背面刻诏书和从臣姓名。相传均为 李斯 书。字体为小篆。传世有 明 安国 旧藏 北宋 拓本,存一百六十五字。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秦泰山石刻》:“ 秦 泰山 石刻, 唐 时已亡,今所传者二十九字, 二世 之文也。据 宋 人 刘跂 模搨尚有二百廿三字,可读者一百四十有六字。据《集古》《金石》二録,犹存四十字。本朝 乾隆 初 碧霞元君庙 灾,则併二十九字亦亡之矣。”参阅史记·秦始皇本纪《封禅书》
《漢語大詞典》:悬石程书(懸石程書)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汉书·刑法志:“至於 秦始皇 ……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县,称也。石,百二十斤。 始皇 省读文书,日以百二十斤为程。”言 秦始皇 每日处理一石重的公文。后以“悬石程书”形容勤于政事。 清 钱谦益 《嚮言上》之二:“夫乱世之君,各贤其贤,虽有真贤而不能用也。是故悬石程书,损撤膳服,忧劳日昃,而天下滋乱。”亦省作“ 悬石 ”。 唐 元稹 《高允恭授侍御史知杂事制》:“为刑部郎中,能守训典……悬石允釐,挠而不烦,简而不傲。”
《国语辞典》:泰山刻石  拼音:tài shān kè shí
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行幸天下,登泰山,丞相李斯为歌颂秦德而刻的石碑。秦二世元年(西元前209)时又刻诏书于背面,相传为李斯所书。
《国语辞典》:秦王构石(秦王构石)  拼音:qín wáng gòu shí
形容秦始皇造桥有如神助而成桥的神奇。参见「鞭石成桥」条。
《国语辞典》:琅邪台刻石(琅邪台刻石)  拼音:láng yé tái kè shí
秦始皇二十八年南巡,登琅邪山,筑琅邪台,立石刻于其上,目的在颂秦德,明得意。此刻石文字传为李斯所书小篆。后胡亥继立,二世元年东行郡县,于原石之旁加刻诏书,世称二世诏文。今原石已毁,惟二世诏文,残存十三行八十七字,字迹多剥蚀难辨。
《国语辞典》:甘罗说赵王(甘罗说赵王)  拼音:gān luó shuì zhào wáng
秦始皇时,甘茂之孙甘罗,年十二,为始皇说服赵王割五城,始皇封甘罗为上卿的故事。见《史记。卷七一。樗里子甘茂传》。
《国语辞典》:车同轨,书同文(车同轨,书同文)  拼音:chē tóng guǐ,shū tóng wén
秦始皇初定天下,为使政令能通行全国,遂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宽度及文字等。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用以比喻统一天下。
《国语辞典》:阳陵虎符(阳陵虎符)  拼音:yáng líng hǔ fú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铜制兵符。虎形,有左右两半。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是符节制度的重要实物。
《国语辞典》:峄山刻石(峄山刻石)  拼音:yì shān kè shí
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登峄山时,为颂扬秦功德而立的碑石。为李斯所书。原石唐时已遇火毁坏,宋淳化四年(西元993),郑文宝得徐铉临本,摹刻于长安,现存于陕西省旧西安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