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由 → 繇由”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旁推
由此及彼地推论。 清 恽敬 《顾命辨下》:“自一人旁推之一家,自一家旁推之一国。” 清 鲁仕骥 《〈四书通义〉后序》:“鉤稽史传,旁推交通,而为之説。”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下观石史,旁推生物,可知其时之民所为之事。”
《漢語大詞典》:悲染丝(悲染絲)
墨子·所染:“ 子墨子 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后以“悲染丝”为易受习俗影响以及由此而发感叹的典故。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三:“ 杨朱 泣岐路, 墨子 悲染丝。”亦作“ 悲素丝 ”、“ 悲丝染 ”。 唐 李白 《古风》之五九:“惻惻泣路岐,哀哀悲素丝。” 清 丘逢甲 《孟徵以粤秀山无咎室诗见示次韵》之二:“百年人事悲丝染,四海风尘把剑看。”亦省作“ 悲丝 ”。 唐 罗隐 谗书·屏赋:“ 阮 何情而泣路, 墨 何事而悲丝。” 清 无名氏 《万金记·顽梗》:“天末徒号鴟,可怜泣路悲丝,忠肝义胆,至今寝食常思。”
《漢語大詞典》:反隅
比喻类推。能由此而知彼。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 宋 程大昌 考古编·中庸论一:“苟去圣日远,又不得天下英才以教,而徒执反隅故法,则恐微言由己而絶,故寧极书所得,以待知者。”
分類:类推由此
《國語辭典》:立场(立場)  拼音:lì cháng
批评、观察或研究某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保持的态度。如:「站在教育的立场,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
《漢語大詞典》:根端
植物的端部,根须由此伸出(如树干底部);木材的大头
木条、片、杆、板或瓦的厚的一端
梯子的沉重的一端或底端
主茎或细枝与开花一端相对的一端。例如:芦笋的根端。
《國語辭典》:摇篮曲(搖籃曲)  拼音:yáo lán qǔ
节奏和缓的幼儿催眠曲。有名的曲子很多,如「舒伯特的摇篮曲」。
《漢語大詞典》:互丧
彼此(都)灭亡。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例如:六国互丧。——·苏洵《六国论》
《漢語大詞典》: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聽話聽聲,鑼鼓聽音)
谚语。意谓由此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京剧《沙家浜》第四场:“听 刁参谋长 这意思,新四军的伤病员是我给藏起来了!这可真是呀,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國語辭典》:一隅三反  拼音:yī yú sān fǎn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能依循事理举一反三。明。黄梨州〈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乾初括磨阳习,一隅三反。」
分類:类推由此
《國語辭典》:一而二,二而三  拼音:yī ér èr,èr ér sān
由一点推想到其他的事,一件一件的推演下去。《红楼梦》第二八回:「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便可解释这段悲伤。」
《漢語大詞典》:一举三反(一舉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后以“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轰天雷》第十四回:“私者公之析言,公者私之积名,要之一举三反,可以覘夫索西諦矣。”
分類:推理由此
《国语辞典》:上场门儿(上场门儿)  拼音:shàng cháng mén ér
舞台右方的出入口,因演员大多由此登场,故称为「上场门儿」。
《国语辞典》:能量不灭律(能量不灭律)  拼音:néng liàng bù miè lǜ
宇宙间各物体的能,虽可由此物移到他物、或由此种能变为他种能,但其总能量不增不减,恒久不变,称为「能量不灭律」。
分类:宇宙由此
《国语辞典》:转移视线(转移视线)  拼音:zhuǎn yí shì xiàn
视点由此处移转到他处。如:「公车上,扒手先施个声东击西的手法,待大家转移视线后,再趁机偷窃。」
《国语辞典》:哈密县(哈密县)  拼音:hā mì xiàn
县名。位于新疆东部,旧时出玉门关至西域皆经由此,地位重要。县境土地肥沃,尤以出产瓜类闻名。现大陆地区改为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