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乐志(樂志)
旧时纪传体史书中用以综述音乐发展沿革、典章制度的篇章。史记乐书晋书宋书南齐书等有《乐志》隋书旧唐书《音乐志》汉书新唐书元史则与礼合併为《礼乐志》
愉悦心志。战国策·赵策二:“昔 舜 舞 有苗 ,而 禹 袒入 裸国 ,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 晋 潘尼 《安石榴赋》:“华实并丽,滋味亦殊,可以乐志,可以充虚。”
《國語辭典》:荡心(蕩心)  拼音:dàng xīn
1.迷乱心志。《新唐书。卷七六。后妃列传上。徐贤妃》:「伎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酖毒,侈丽纤美,不可以不遏。」《宋史。卷二六三。列传。张昭》:「傥非天资英敏,识本清明,以此荡心,焉能无惑。」
2.放荡恣纵之心。《聊斋志异。卷七。细柳》:「汝弟荡心不死,故授伪金以挫折之,今度已在缧绁中矣。」
《國語辭典》:同情  拼音:tóng qíng
1.同一心思。指好恶观念、意见相同。《韩非子。扬榷》:「参名异事,通一同情。」《史记。卷一○六。吴王濞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
2.同谋、同夥。宋。苏轼 乞医疗病囚状:「若死者稍众,则所差衙前曹司医人,与岳子同情。使囚诈称疾病,以张人数。」《董西厢》卷二:「虽被贼掠,皆我开门迎贼所致,执作同情,何辞以辩?」
3.一种情绪。指对于他人的遭遇,在情感上发生共鸣,或是对他人的行为表示理解。如:「他的遭遇,令人同情。」
《漢語大詞典》:苦志
(1).苦其心志。谓磨练自己的意志。孔丛子·记问:“ 太公 勤身苦志,八十而遇 文王 ,孰与 许由 贤?”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之十三:“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欢情。欢情信独善,苦志竟何成?”
(2).犹苦心。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嵇永仁 ﹞遇害时, 文敏 方七岁,母太夫人苦志抚教,以有成立。”参见“ 苦心 ”。
《國語辭典》:苦心  拼音:kǔ xīn
1.刻意的用心。《文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红楼梦》第三○回:「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
2.劳苦忧心。
《國語辭典》:丧志(喪志)  拼音:sàng zhì
失去志气。《书经。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三国演义》第三一回:「成败有时,不可丧志。」
分類:丧失心志
《漢語大詞典》:固志
(1).坚定心志,稳定情绪。易·遁:“《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孔颖达 疏:“固志者,坚固遯者之志,使不去已也。”
(2).指稳定的情绪,坚定的主张。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众叛亲离,莫有固志。”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役:“京城内外,传説纷纷,閭井惊皇,人无固志。”
《漢語大詞典》:保和
谓保持心志和顺,身体安适。魏书·崔浩传:“愿陛下遣诸忧虞,恬神保和,纳御嘉福,无以闇昧之説,致损圣思。”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居惟保和,动必循道。” 宋 梅尧臣 《小女称称砖铭》:“饮乳无犯舌之禁,爱恶无有情之系:若是则得天真与保和,何病夭之遽乎!”
《漢語大詞典》:执心(執心)
(1).犹秉性。 汉 刘向 列女传·赵将括母:“父子不同,执心各异。”北史·赵肃传:“ 肃 久在理官,执心平允,凡所处断,咸得其情。”
(2).谓心志专一坚定。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一:“ 彭 为郡吏,执心坚守,是其节也。” 唐 顾况 《瑶草春》诗:“执心轻 子都 ,信节冠 秋胡 。”
《漢語大詞典》:易心
改变心志;改变想法。《韩诗外传》卷六:“小人易心,百姓易俗。”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他是个正人君子,不以存亡易心。”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而千古上下之题品文艺者,看到传奇一种,当易心换眼,别置典刑。”
《漢語大詞典》:坚心(堅心)
(1).坚定的心志。 唐 孟郊 《择友》诗:“若是傚真人,坚心如铁石。” 赵朴初 《百字令·延安礼赞》词:“争话薪胆坚心,江河浩气,巖穴神州小。”
(2).犹一心。 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四折:“我只待坚心招你做新郎。”
《國語辭典》:奋志(奮志)  拼音:fèn zhì
奋发立志。唐。陆贽〈鸿渐赋〉:「思奋志于寥廓,且藻容于菱芡。」《精忠岳传》第四七回:「若果有中兴之主,用贤去奸,奋志恢复,何难报仇雪恨,奠安百姓?」
《國語辭典》:正意  拼音:zhèng yì
真正的意图。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俺那里是与他结亲,正意则要图他荆州。」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我几曾图利息?我正意的那我则是赈人之贫波周人之急。」
《國語辭典》:明志  拼音:míng zhì
表明志向。如:「以死明志」。
《漢語大詞典》:俗心
追求利禄名位等的世俗的心志。 北周 庾信 《拟咏怀》诗之一:“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漢語大詞典》:溺心
(1).沉溺心灵。庄子·缮性:“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於红紫。”
(2).潜沉心志。 明 唐顺之 《答俞教谕书》:“但古人於艺以为聚精会神极深研几之实,而今人於艺则以为溺心玩物争能好胜之具。” 宋 杨楫 《〈云谷杂记〉题跋》:“予既嘉其为人,且虑其溺心於是,反缓其所当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