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适心(適心)
谓使心情平和快乐。吕氏春秋·适音:“故适心之务,在於胜理。”
《漢語大詞典》:调平(調平)
(1).调和;调配。《淮南子·泰族训》:“今夫祭者,屠割烹杀,剥狗烧豕,调平五味者,庖也。”
(2).平和,平正。南史·刘瓛传:“五音本在中土,故气韵调平。今既东南土气偏詖,故不能感动木石。” 王世贞 《曲藻》引 明 何元朗 曰:“然南歌或多与丝竹不协,岂所谓土气偏詖,鐘律不得调平者耶?”
《漢語大詞典》:恬夷
安静平和。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八:“恬夷宇宙泰,焕朗天光彻。”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中外恬夷,生灵辑睦,况属三元令序,大宥昌辰。” 宋 曾巩 《赠大理寺丞致仕杜君墓志铭》:“ 宗诲 为人,质厚恬夷,世俗之所为有不为者。”
分類:安静平和
《漢語大詞典》:色夷
神色平和。 唐 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铭》:“先生生六七年,端序则见,长而愈騫,涵而揉之,内外完好,色夷气清,可畏而亲。”
分類:神色平和
《漢語大詞典》:色霁(色霽)
谓怒气消释,脸色转向平和。新唐书·裴度传:“帝色霽,乃释 寰 。”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 安老爷 听到这句便有些色霽。”
《漢語大詞典》:平志
(1).使心志平和。语出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君子食和羹以平其气,听和声以平其志。” 汉 徐干 中论·艺纪:“射以平志,御以和心。” 宋 宋祁 《右史院蒲桃赋》:“玩之可使蠲烦,食之足以平志。”
(2).平乱之志。 唐 李翱 《平原郡王柏公碑》:“ 安禄山 陷东郡, 获嘉 守县印不去,为贼将所害。公既免丧,怀平志,乃学击剑。”
分類:心志平和
《國語辭典》:姁姁  拼音:xǔ xǔ
1.喜悦自得的样子。《吕氏春秋。有始览。谕大》:「父子兄弟相与比周于一国,姁姁焉相乐也。」
2.言语温和亲切。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明。归有光〈先妣事略〉:「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
分類:喜悦自得
《漢語大詞典》:平粹
平和纯粹。多用以指人的精神品格。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下:“精神平粹,万物自得,斯道家之大旨,而人君自处之术也。”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世说新语·赏誉“谓 安期 、 邓伯道 、 赵穆 也” 刘孝标 注引《赵吴郡行状》:“ 穆 ,字 季子 , 汲郡 人,贞淑平粹,才识清通。”明史·商辂传:“ 輅 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
《漢語大詞典》:平简(平簡)
平和简易。《晋书·郗鉴传》:“太常臣 謨 ,平简贞正,素望所归。”世说新语·政事“ 山公 举 康 子 绍 为秘书丞” 刘孝标 注引 晋 山涛 《山公启事》:“ 涛 荐曰:‘ 绍 平简温敏,有文思,又晓音,当成济也,犹宜先作秘书郎。’” 明 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大抵其为政务峭刻,务以忠厚平简化流俗,而流俗亦蒸蒸化焉。”
《漢語大詞典》:乐衎(樂衎)
和乐。谓和睦欢乐或平和安适。《宋史·礼志二二》:“夫以不世之英,值难逢之会,则其始生之日,可不为天下庆乎!式燕乐衎,所以示庆也。” 清 龚自珍 《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秸苗既成,龟鱼大上,不封不爵,乐衎自保。”
《漢語大詞典》:葆和
保持恬淡平和。葆,通“ 保 ”。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庚宅垒以葆和,舆陟峩而善狂。” 唐 司空图 《蒲帅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铭》:“三子皆葆和自晦,乐善相成。”
《漢語大詞典》:夷淡
谓性情平和淡泊。南齐书·蔡约传:“﹝ 约 ﹞好饮酒,夷淡不与世杂。”《旧唐书·文苑传中·贺知章》:“故 越州 千秋观 道士 贺知章 ,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 宋 陆游 《南唐书·后妃诸王传·李景遂》:“﹝ 景遂 ﹞纯厚夷淡,有士君子之操。”
《漢語大詞典》:平度
(1).平和的法度。文选·班彪〈北征赋〉:“夫何阴曀之不阳兮,嗟久失其平度。” 吕向 注:“言阴曀不见阳景,喻天下昬乱,无明君之道,使失和平之法度。”
(2).指日月分别在二分(春分、秋分)、两弦(上弦、下弦)时运行的均平之度。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世之言五行消长者,止是知一岁之间,如冬至后日行盈度为阳,夏至后日行缩度为阴,二分行平度;殊不知一月之中,自有消长,望前月行盈度为阳,望后月行缩度为阴,两弦行平度。”
《漢語大詞典》:谦柔(謙柔)
谦虚平和。后汉书·梁商传:“ 商 自以戚属居大位,每存谦柔,虚己进贤。”旧唐书·苗晋卿传:“ 晋卿 性谦柔,选人有诉讼索好官者,虽至数千言,或声色甚厉者, 晋卿 必含容之,略无愠色。”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谁似你这般轻贤傲士没谦柔。”
分類:谦虚平和
《漢語大詞典》:和淳
平和淳朴。 明 刘基 《悦茂堂诗》:“聚欲去其恶,不使伤和淳。”
分類:平和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