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肩背
(1).肩与背,亦指人体枢要部分。孟子·告子上:“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金史·完颜伯嘉传:“中原之有 河 东,如人之有肩背。” 叶圣陶 《一包东西》:“﹝他﹞悠然望着四层洋楼的雕饰,正在出神,忽然有人拍他的肩背。”
(2).比喻前人的事迹和声望。 郁达夫 《海上通信》:“惭愧!惭愧!我何敢望 佐藤春夫 的肩背。”参见“ 肩背相望 ”、“ 肩背难望 ”。
《國語辭典》:偷声(偷聲)  拼音:tōu shēng
1.唐代绝句配乐歌唱时,为调节声调所用的方法。即在一句内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青蒻笠,绿蓑衣」,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
2.古人依谱填词,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作者有时仍可自由伸缩更换,因其声韵的变换就像别处偷来一样,故称为「偷声」。如木兰花上下阙原来各押三个仄韵,后来的填词者不但把上下阙的第三句各减去三字,并且将三、四两句的仄韵改为平韵,因此这个新调的木兰花称为「偷声木兰花」。
《国语辞典》:哩啰(哩啰)  拼音:lī luō
哩、啰为曲中的和声字,不具意义。后也用作拟声词。宋。金盈之《醉翁谈录。卷六。居士夏月举火》:「为说破,木人昨夜问三台,拍手起来唱哩啰。」
《國語辭典》:减字(減字)  拼音:jiǎn zì
唐宋曲子词中的术语。当时音乐家为了在声韵、用字上有所伸缩,便依原调减去若干字数,依旧曲而做新声。如词牌木兰花,宋人定为七言八句,后来将一、三、五句各减去末三字,成为减字木兰花。
《國語辭典》:谐声(諧聲)  拼音:xié shēng
六书中的形声。由音符与意符组合而成,意符表形,音符表声。参见「形声」条。
《國語辭典》:和弦  拼音:hé xián
1.乐曲中数个音三度重叠,同时发声。
2.调音、调弦。《红楼梦》第五四回:「贾母便说道:『你们两个对一套「将军令」罢。』二人听说,忙和弦按调拨弄起来。」
《漢語大詞典》:纥那(紇那)
踏曲的和声。 唐 刘禹锡 《纥那曲》:“ 周郎 一回顾,听唱紇那声。” 唐 刘禹锡 《夔州竹枝词》之二:“今朝北客思归去,廻入紇那披緑罗。”
分類:和声
《漢語大詞典》:唱喁
应和声。庄子·齐物论:“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 成玄英 疏:“于、喁,皆是风吹树动前后相随之声也。”参见“ 唱于 ”。
分類:应和和声
《漢語大詞典》:唱于
语出庄子·齐物论:“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 成玄英 疏:“于、喁,皆是风吹树动前后相随之声也。”后比喻起带领或倡导作用。 清 钱谦益 《吴中名贤表扬续议》:“诸公以名行显闻, 世伟 居其前为唱于焉。” 清 姚鼐 《题外甥马器之长夏校经图》诗:“从风道后学,才杰实唱于。”
分類:带领倡导
《漢語大詞典》:秩望
(1).官位和声望。 清 薛福成 《上张尚书论援护朝鲜机宜书》:“ 日本 外务卿 井上馨 ,素饶谋略,秩望较崇,有便宜行事之权。”
(2).犹望祭,远祭。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日月海岳犹有朝夕之礼,秩望之义,况佛之道众高者,穷神於生表中者,受身於妙生下则免夫三趣乎!”
《漢語大詞典》:采莲子(采蓮子)
唐 教坊曲名,为七言四句带有和声的声诗。后用为词牌。
《漢語大詞典》:形响(形響)
形迹和声音。红楼梦第一○二回:“本家众人都道拿住妖怪,争着要看,及到跟前,并不见有什么形响。”
《漢語大詞典》:功誉(功譽)
功绩和声誉。后汉书·陈龟传:“大将军 梁冀 与 龟 素有隙,譖其沮毁国威,挑取功誉,不为 胡 虏所畏。”晋书·乐广传:“ 广 所在为政,无当时功誉,然每去职,遗爱为人所思。”
《漢語大詞典》:望誉(望譽)
名望和声誉。 李大钊 《桑西门的历史思想》五:“那样一个组织,将以增进各方面的进步;在科学则以协力,在产业则以望誉,在艺术亦然,因为艺术家将求所以表现他们自己时代的理想与情感。”
《漢語大詞典》:缠声(纏聲)
乐调中重迭的和声。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絃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 清 洪升 《长生殿·舞盘》:“至《羽衣》三叠,名曰饰奏。一声一字,都将舞态含藏。其间有慢声,有缠声。”
《國語辭典》:反纽(反紐)  拼音:fǎn niǔ
音韵学上指反切与声纽。唐代和尚神珙类聚双声之字,同四声、叠韵结合起来,作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用来解释反切的方法。
《國語辭典》:反切  拼音:fǎn qiè
古人切语之法,用二字以求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以定清浊,下字以定平上去入;如「东,德红切」、「反,甫晚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