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模糊  拼音:mó hu
不清楚、不明显。《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谁知除了眼镜,两眼模糊,反辨不出那人的面目。」也作「模糊」。
《國語辭典》:模糊(糢糊)  拼音:mó hú
不清楚、不明显。《文明小史》第四八回:「灯光之下,人影模糊。」也作「模糊」。
《國語辭典》:皎皎  拼音:jiǎo jiǎo
1.洁白的样子。如:「皎皎的油桐花盛开,远望有如白雪覆盖树梢。」《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皎皎白间,离离列钱。」
2.明亮的样子。如:「中秋之夜,藉著皎皎明月,遥寄对故乡父母的思念。」《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
3.明白、分明的样子。如:「此文含不尽之意,皎皎言外。」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为皎皎之细行,不治察察之小廉。」唐。孟郊〈秋怀〉诗其六:「单床寤皎皎,瘦卧心兢兢。」
《國語辭典》:青莲(青蓮)  拼音:qīng lián
一种睡莲。叶子宽而长,青白分明。印度人认为具有伟人眼睛的特徵,所以用来形容佛的眼睛。《维摩诘所说经。卷上》:「目净脩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
《國語辭典》:青莲居士(青蓮居士)  拼音:qīng lián jū shì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别号。参见「李白」条。
分類:诗人李白
《國語辭典》:混沌  拼音:hùn dùn
1.传说中天地未形成时的那种元气未分,模糊不清的状态。《西游记》第一回:「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三国演义》第八六回:「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也作「浑沌」。
2.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样子。唐。孙思邈〈四言〉诗:「一体混沌,两精感激。」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3.糊涂无知的样子。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这个养爷老的混沌了,我是刘季真的儿。」《水浒传》第二四回:「混沌浊物,我倒不曾见日头出半天里,便把著丧门关了。」
《國語辭典》:通明  拼音:tōng míng
1.十分明亮。如:「灯火通明。」
2.通晓事物之理。《孔子家语。卷一。五仪解》:「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知陛下有贤圣通明之德,仁孝子爱之恩。」
《國語辭典》:的的  拼音:dì dì
1.昭著明显的样子。唐。吴融 西陵夜居诗:「漏永沉沉静,灯孤的的清。」
2.特特、专为。《董西厢》卷五:「东倾西侧的做些腌躯老,闻生没死的的陪笑。」
《國語辭典》:磊磊  拼音:lěi lěi
1.石头众多的样子。《楚辞。屈原。九歌。山鬼》:「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文选。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2.圆转的样子。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足使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可称珠耳。」
3.形容志向远大,胸怀坦荡。唐。柳宗元 与韩愈论史官书:「每每异辞,日以滋多,则所云磊磊轩天地者,决必沉没。」也作「礌礌」。
《國語辭典》:入定  拼音:rù dìng
佛教用语。指修习禅观时,心念惟安住在一对象上,而馀念不生的境界。《西游记》第二回:「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國語辭典》:浑然(渾然)  拼音:hún rán
1.不分明、不可分别的样子。《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赵壹传》:「浑然同惑,孰温孰凉?」也作「混然」。
2.完全、全然。唐。韩愈〈至邓州北寄上襄阳于相公书〉:「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漢語大詞典》:皎然
(1).明亮洁白貌。汉书·天文志:“ 元延 元年四月丁酉日餔时,天暒晏,殷殷如雷声,有流星头大如缶,长十餘丈,皎然赤白色,从日下东南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 居 山阴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 左思 《招隐》诗。” 唐 陆龟蒙 皮日休 《寒夜联句》:“况闻风篁上,摆落残冻雪。寂尔万籟清,皎然诸靄灭。” 明谢谠《四喜记·佳期重会》:“冰轮乍皎然,正中天,懽娱不觉宵光半。”
(2).高洁貌。后汉书·王畅传:“ 蘧伯玉 耻独为君子,府君不希 孔圣 之明训,而慕 夷 齐 之末操,无乃皎然自贵於世乎?” 明 方孝孺 《袁安卧雪图赞》:“烈烈司徒,处困不折。志行皎然,与雪俱洁。”
(3).清晰貌;分明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抗喉矫舌之差,攒脣激齿之异,廉肉相準,皎然可分。” 唐 孟郊 《送孟寂赴举》诗:“浊水无白日,清流鉴苍旻。贤愚皎然别,结交当有因。” 清 龚自珍 《与江居士笺》:“所可喜者,中夜皎然,於本来此心,知无损已尔。” 李新 《〈红楼梦〉新评》:“殊不知视妇女如珍宝之心,皎然如见,此不可为讳者也。”
《國語辭典》:划然(劃然)  拼音:huá rán
形容皮、肉撕裂开来。《聊斋志异。卷一。画皮》:「妪仆,人皮划然而脱,化为厉鬼。」
《國語辭典》:混混  拼音:hùn hùn
1.元气显著的样子。《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2.浊乱的样子。《楚辞。王逸。九思。伤时》:「时混混兮浇饡,哀当世兮莫知。」
3.波浪的声音。《文选。枚乘。七发》:「混混庉庉,声如雷鼓。」
4.苟且度过。如:「像我们这些庸材,只好混混日子了。」
《國語辭典》:混混沌沌  拼音:hùn hùn dùn dùn
1.迷迷糊糊而不清醒的样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长大起来,仍然是不知稼穑艰难,混混沌沌的过日子。」
2.模糊而不分明。《老残游记》第七回:「揭起门帘来,只见天地一色,那雪下的混混沌沌价白,觉得照的眼睛发胀似的。」
《國語辭典》:滚滚(滾滾)  拼音:gǔn gǔn
1.形容翻涌浮沉的样子。如:「波涛滚滚」、「滚滚红尘」、「黄沙滚滚」。也作「混混」、「衮衮」。
2.形容水沸腾。《红楼梦》第八回:「『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著来。快上炕来坐著罢。』命人倒滚滚的茶来。」
3.繁多的样子。《三国演义》第九三回:「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
《國語辭典》:鲜明(鮮明)  拼音:xiān míng
1.色彩鲜艳耀眼。《三国演义》第二五回:「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鎗刀森布。」《西游记》第三○回:「老妖忽的又换了一件鲜明的衣服,取了一口宝刀,佩在腰里。」
2.清楚、明白。如:「这件事情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鲜明的记忆。」
3.精明。《资治通鉴。卷三六。汉纪二十八。平帝元始五年》:「不有鲜明固守,无以居位。」
《國語辭典》:浑沌(渾沌)  拼音:hùn dùn
1.传说中天地未形成时,元气不分、模糊不清的状态。汉。王充《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也作「混沌」。
2.模糊不分明。《抱朴子。外篇。广譬》:「浑沌之原,无皎澄之流;毫釐之根,无连抱之枝。」也作「浑敦」。
3.相传为尧舜时四凶中的驩兜。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后用以比喻冥顽糊涂不开通。也作「浑敦」。
4.庄子寓言中的中央之帝,天然无耳目鼻口。见《庄子。应帝王》。后用以比喻自然淳朴。汉。扬雄《太玄经。卷六。驯》:「浑沌无端,莫见其根。」
5.神话传说中的恶兽。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昆崙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牴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浑沌。」
《國語辭典》:浑沦(渾淪)  拼音:hùn lún
宇宙形成前万物形质混合不分明的状态。《列子。天瑞》:「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也作「混沦」。
《漢語大詞典》:浑仑(渾侖)
见“ 浑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