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林下人
指出家之人。林,退隐之地,喻寺院。 宋 张商英 《护法论》:“林下之人,食息禪燕,所守规模,皆佛祖法式。”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悟百丈不昧因果:“某甲已脱野狐身,至今林下人商量谓不昧因果,胜如不落因果,以此一字,便救得野狐身。”
《國語辭典》:剪落(翦落)  拼音:jiǎn luò
1.削发为僧尼。《南齐书。卷五四。高逸传。顾欢传》:「然则道教执本以领末,佛教救末以存本。请问所异,归在何许?若以剪落为异,则胥靡剪落矣。」
2.削除、消灭。《新唐书。卷一七八。刘蕡传》:「文宗即位,思洗元和宿耻,将剪落支党。」
《國語辭典》:剃度  拼音:tì dù
削发作出家人的宗教仪式。《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妄为剃度,托号出家。」《水浒传》第四回:「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
《國語辭典》:俗名  拼音:sú míng
一时或一地内,通俗传用的名称。《老残游记》第六回:「这山鸡专好吃松花松实,所以有点清香。俗名叫做『松花鸡』。」
《漢語大詞典》:挂衲
披上僧衣。谓出家为僧。 唐 戴叔伦 《寄赠翠岩奉上人》诗:“挂衲 云林寺 ,翻经石榻凉。” 唐 杜荀鹤 《舟行晚泊江上寺》诗:“挂衲虽无分,修心未觉非。”
分類:僧衣出家
《國語辭典》:披剃  拼音:pī tì
出家。根据佛教戒律,僧尼出家,须剃须发,披上袈裟,故称为「披剃」。明。高明《琵琶记》第二四出:「我当初早批剃入空门也,做个尼姑去,今晚免艰辛。」
《漢語大詞典》:本二
和尚未出家时的妻子。又称故二。本谓故旧,二谓配偶。《五分律·波罗夷法》:“即问汝犯何罪,答言:‘我共本二作不浄行。’”
《漢語大詞典》:日种(日種)
佛教故事。传说 大茅草王 无子,出家成王仙,被猎师之箭所误伤,其血滴地,生出二甘蔗。甘蔗经日炙成熟,剖茎,一茎蔗出男童一人,另一茎蔗出女童一人。相师言此男童在甘蔗里经日炙熟而出,故名为“日种”,立以为王。女童长大后,纳为王第一妃。见佛本行经·贤劫王种品下
《國語辭典》:俗家  拼音:sú jiā
1.常人。相对于僧道而言。宋。苏轼与大觉禅师琏公〉:「又此画颇以灵异,累有所觉于梦寐,不欲尽谈,嫌涉怪尔,以此益不欲于俗家收藏,意只如此。」
2.僧道等出家人称本生父母的家。《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我出家在灵隐寺,今到俗家探亲,却要回去。」
《漢語大詞典》:脩行
(1).谓修养德行。韩非子·五蠹:“ 仲尼 ,天下圣人也,脩行明道以游海内。”《淮南子·诠言训》:“君子脩行而使善无名。”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束身脩行,日慎一日。”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谢迭山诗》:“ 张叔仁 诗云:‘打硬脩行三十年,如今证验作儒仙。’”
(2).出家学佛或学道。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会有故人过 洛 ,赠以绵五十两、绢百端。 凝式 悉留之,脩行尼舍,俾造袜以施 崇德 、 普明 两寺饭僧。”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有 魏四十 道者,有妻有子。中年忽悟真空,捨俗出家脩行,斋戒甚至。”
《漢語大詞典》:披衲
披僧衣。谓出家为僧。 唐 贾岛 《题童贞上人》诗:“誓从五十身披衲,便向三千界坐禪。”
分類:僧衣出家
《國語辭典》:比丘尼  拼音:bǐ qiū ní
佛教用语。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梵语bhikṣuṇī的音译。《大宝积经》卷一:「贪著美味,受比丘尼劝化饮食。」唐。韩愈 登封县尉卢殷墓志:「陇西李氏,生男辄死,卒无子。女一人,学浮屠法,不嫁,为比丘尼云。」也译作「苾刍尼」。
《漢語大詞典》:剃落
指削发出家。南史·循吏传·郭祖深:“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復国有。” 唐 白居易 《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童而有知,故生十五岁发出家心,始从舅氏剃落。”
《國語辭典》:信女  拼音:xìn nǚ
在家的女性佛教徒。南朝梁。简文帝〈菩提树颂〉:「信女百味之初,诸天四钵之状。」《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贾门信女巫氏,情愿亲诵白衣观音经卷,专保早生贵子,吉祥如意!」
《漢語大詞典》:五众(五衆)
(1).指司陡、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的属吏。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 郑玄 注:“众,谓羣臣也。” 孔颖达 疏:“言用此上五官,使各守其所掌上之羣众也。”
(2).佛教语。出家的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法苑珠林卷十六:“若出家五众已受得戒,但依修行,不復别受。”
(3).佛教语。“五藴”的旧译。《法华经·譬喻品》:“分别説诸法五众之生灭。” 吉藏 疏:“以五法和聚,义称五众;又一一阴法各众多,故云众也。” 南朝 梁武帝 《喻梦》诗:“甘寝随四坐,盖睡依五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