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国代(国代)  拼音:guó dài
国大代表的缩称。为组织国民大会的主体。参见「国大代表」条。
《國語辭典》:背景  拼音:bèi jǐng
1.图画、摄影中衬托主体的景物。如:「背景太亮,照片容易曝光过度。」
2.戏剧舞台上的布景。如:「这出短剧只换了两次背景就演完了。」
3.比喻可作倚靠的人物或势力。如:「人事背景」。
4.对事物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如:「历史背景」、「时代背景」。
《漢語大詞典》:树干(樹榦)
见“ 树干 ”。 树的主体部分;树身。
《漢語大詞典》:施事
(1).行事。史记·太史公自序:“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2).语法上指动作的主体,也就是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的人或事物。如“作家写文章”的“作家”、“麦苗长高了”的“麦苗”。
《國語辭典》:绪馀(緒餘)  拼音:xù yú
剩馀、多馀。多指学问、礼义、道德。《庄子。让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
《漢語大詞典》:配主
(1).指女主人。易·丰:“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高亨 注:“配,借字,妃本字。配主,盖谓女主人也。”
(2).对事物主体的配合。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理资配主,辞忌失朋。”
《漢語大詞典》:纲柄(綱柄)
犹主体,根本。海内十洲记·聚窟洲:“ 崑崙 ……此乃天地之根纽,万度之纲柄矣。”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谓王者万机,必躬亲而无倦,总擥纲柄,博延俊髦,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分類:主体根本
《國語辭典》:骨子  拼音:gǔ zi
1.物体的支柱。《红楼梦》第三一回:「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将骨子跌折。」
2.要点。《朱子语类。卷八○。纲领》:「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
3.还是、尚自。也作「兀自」。
《國語辭典》:主题(主題)  拼音:zhǔ tí
1.主要论点。如:「今天开会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2.文艺作品中所欲表现的中心思想。如:「主题明朗」、「主题正确」。
3.音乐上指乐曲中显著而富有特色的主要旋律,为一乐曲的核心,亦为乐曲发展的要素。有些大型作品会包含数个主题,而有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等之分。theme中译名。
《國語辭典》:正屋  拼音:zhèng wū
传统合院建筑中,位置在正中间的主要房屋。《儒林外史》第六回:「媳妇住著正屋,婆婆倒住著厢房,天地世间,也没有这个道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原来一排的三间正屋,两面厢房,西面另有一大间是厨房。」
《漢語大詞典》:主句
即句子的主体,能单独使用或出现的句子
指在转换生成语法中,包含有成分句的句子。与传统语法中的主要从句相吻合
《国语辞典》:杉岭(杉岭)  拼音:shān lǐng
山脉名。位于福建省西部,为武夷山中段主体部分的别称,以盛产杉木而得名。是福建、江西二省的界山。
《漢語大詞典》:支孽
旁生的树枝。喻旁出的宗族。亦谓事物由主体分出的部分。史记·吕太后本纪 唐 司马贞 索隐述赞:“诸 吕 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葅醢,支孽芟夷。” 梁启超 《论专制政体有害于君主而无一利》:“ 周 室之亡,实亡於贵族。 秦嬴 鉴之,夷天下为郡县,支孽无尺寸之土,功臣无汤沐之祚。” 金松岑 《文学观》:“一曰学説,诸子是也。其言皆史之支孽,各持一端,各欲以其术易天下。”
《國語辭典》:主干(主幹)  拼音:zhǔ gàn
1.植物,尤其指乔木的主要茎干。
2.最主要、有决定作用的部分。如:「在篮球赛中,中锋球员是全队的主干。」、「企划部是此次公司宣传活动的主干。」
《国语辞典》:加词(加词)  拼音:jiā cí
词组中附加在主体词之上,用来形容主体词的词。如高山的「高」、飞鸟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