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肖像  拼音:xiào xiàng
利用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所形成的人物像。
《漢語大詞典》:象法
(1).指国家的法律教令。 前蜀 杜光庭 《都监将军周天醮词》:“鑾旗早復於 秦 京,象法重悬於魏闕。”参见“ 象魏 ”。
(2).犹象教。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象法不可以无主,微言不可以遂丧。”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敬一主人诗:“《宿向阳寺》云:‘圣朝存象法,古寺復闻鐘。’”
(3).指摄影术。 康有为 《自题三十影象》诗:“象法流传海外图,偶来山泽现癯儒。”
《漢語大詞典》:象魏
(1).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闕”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象魏,闕也。” 贾公彦 疏:“ 郑司农 云:‘象魏,闕也’者, 周公 谓之象魏,雉门之外,两观闕高魏魏然, 孔子 谓之观。” 唐 杨炯 《少室少姨庙碑》:“太微营室,明堂布政之宫;白兽苍龙,象魏悬书之法。” 清 钱谦益 《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陆化熙授承德郎》:“参报待以削草,象魏用为县书。”
(2).借指宫室,朝廷。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云观变为狐兔之藪,象魏化为虎豹之蹊。”南齐书·高帝纪上:“入兵万乘之国,顿戟象魏之下。” 宋 苏轼 《上太皇太后贺正表》:“臣职守江湖,心驰象魏。天威咫尺,想闻清蹕之音。” 清 顾炎武 《雒阳》诗:“象魏云常紫, 龙池 水自清。”
《國語辭典》:布景  拼音:bù jǐng
1.为了配合演出或加强戏剧效果,在舞台上所装饰的景物。如:「工作人员正为下一幕戏的布景忙著呢!」
2.画家按照画幅大小安排画中景物。《宣和画谱。卷二○。墨竹叙论》:「至于布景致思,不盈咫尺,而万里可论,岂俗工所能到哉?」
《國語辭典》:景深  拼音:jǐng shēn
摄影时,可使景物成像清晰的范围。景深大小与使用光圈大小、镜头焦距长短及景物远近有密切的关联,使用小光圈、短焦距和适当的利用暗影,都可得到较好的景深。
《國語辭典》:潜影(潛影)  拼音:qián yǐng
摄影上指底片经过感光后,银粒形成肉眼所不能见的影像,即称为「潜影」,此须待显影处理,才能变为可见的影像。
《国语辞典》:辅光(辅光)  拼音:fǔ guāng
摄影上指照亮阴影部分,强度低于主光者,称为「辅光」。辅光可使暗处有层次感,减少与主光间的反差。也称为「副光」。
《國語辭典》:背景  拼音:bèi jǐng
1.图画、摄影中衬托主体的景物。如:「背景太亮,照片容易曝光过度。」
2.戏剧舞台上的布景。如:「这出短剧只换了两次背景就演完了。」
3.比喻可作倚靠的人物或势力。如:「人事背景」。
4.对事物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如:「历史背景」、「时代背景」。
《國語辭典》:取景  拼音:qǔ jǐng
选取景物做为摄影或写生的对象。如:「这幅作品取景于阳明山国家公园。」「宜兰地区风景优美,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取景。」
《漢語大詞典》:主光
在摄影时用的照亮被摄物的主要光——亦称“基本光”
分類:摄影照亮
《国语辞典》:翻照  拼音:fān zhào
一种摄影中复制原件的技法。参见「翻拍」条。
《国语辞典》:打光  拼音:dǎ guāng
1.打磨粗糙的物体表面使其光滑。
2.摄影时利用光源使物体、景象达到所需要的效果。
《国语辞典》:倒摄(倒摄)  拼音:dào shè
电影摄影的手法。以反方向运转进行摄影,用正向的放映机播映,而获得与实际行动方向相反的效果。多用于拍摄惊险画面。
《國語辭典》:影展  拼音:yǐng zhǎn
1.摄影展览。如:「这次影展的作品,是他从事摄影工作十年来的精品。」
2.电影展览。如:「金马奖国际影展。」
《国语辞典》:快门(快门)  拼音:kuài mén
摄影时控制曝光时间的机件,因其开合速度的不同,能使底片得到适度感光,或使被摄体的动态在底片上静止,成为清晰的影像。
《国语辞典》:配光  拼音:pèi guāng
一种运用人工照明进行摄影的方法,由摄影师利用各种不同灯光设备,对被摄物配予不同距离、角度及强度的光,以达成曝光准确、色调匀称,成品具有艺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