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怨恨  拼音:yuàn hen
埋怨忿恨。《墨子。兼爱中》:「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國語辭典》:翕翕  拼音:xì xì
1.次序颠倒的样子。《孙子。行军》:「谆谆翕翕,徐言入入者,失众也。」
2.朋比为奸,众口附和的样子。《后汉书。卷四八。翟酺传》:「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也作「潝潝」、「歙歙」。
《漢語大詞典》:七不堪
三国 魏 嵇康 不满当时执政的 司马师 司马昭 等。 司马 集团的 山涛 推荐他做选曹郎,他表示拒绝,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列陈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后来诗文中把“七不堪”作为疏懒或才能不称的典故。 唐 孟浩然 《京还赠张维》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 宋 范成大 《公退书怀》诗:“四无告者仅一饱,七不堪中仍百忙。” 明 唐顺之 《复官后报京师友人》诗:“疎狂自分三宜黜,嬾病其如七不堪。” 清 赵翼 《遣兴》诗:“四宜休敢称高士,七不堪难起病夫。”
《國語辭典》:愤怒(憤怒)  拼音:fèn nù
生气、发怒。《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陈留王奂》:「吴将吕兴因民心愤怒,又承王师平定巴蜀。」《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刘铢尸弃于市,军士愤怒,有碎磔其肉以喂犬者。」
《國語辭典》:怨怼(怨懟)  拼音:yuàn duì
怨愤、怨恨。《文选。马融。长笛赋》:「惆怅怨怼,窳圔寘赧。」
分類:怨恨不满
《國語辭典》:嫌隙  拼音:xián xì
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仇怨。《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得报恳恻,知与休久结嫌隙,势不两存,欲来归附。」《红楼梦》第七一回:「邢夫人总是铁心铜胆的人,妇女家终不免生些嫌隙之心,近日因此著实恶绝凤姐。」
《漢語大詞典》:相怨
彼此不满。《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许地山 《无法投递之邮件·复诵幼》:“相怨后的复和,总解不通从前是怎么一回事,也诉不出其中的甘苦。”
分類:彼此不满
《國語辭典》:閒言  拼音:xián yán
1.废话。《红楼梦》第八回:「閒言少述,且说宝玉来至梨香院中,先入薛姨妈室中来,见薛姨妈打点针黹与丫头们呢。」《文明小史》第三六回:「閒言少叙,此时定甫合彭、施诸人,走到他公馆门口,自有家人出来招呼,把帖子递进去。」
2.评论是非的话。如:「有什么不满就应该当面说清楚,不要在背后说閒言中伤人。」
《國語辭典》:骨头(骨頭)  拼音:gú tou
1.骨。动物身体内部的支架。《儒林外史》第二回:「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
2.比喻人的个性。如:「这人是个硬骨头,折辱不得。」
3.骂人品性、仪容不佳的话。如:「你这块骨头,又打什么主意?」
4.吴语。话里暗喻有不满、讥刺的意思。如:「他这话里有骨头,分明是暗说你笨嘛!」
《國語辭典》:鞅鞅  拼音:yāng yāng
不满意、不快乐的样子。《汉书。卷一。高帝纪》:「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北面为臣,心常鞅鞅。」也作「怏怏」。
分類:不平不满
《国语辞典》:鲍焦(鲍焦)  拼音:bào jiāo
人名。周时隐者,因不满时政,廉洁自守,躬耕自居,因悲观抱木自杀。
《國語辭典》:甚底  拼音:shén de
甚么。《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李敬儒梦见甚底?梦见他们楼上有一条赤蛇,缠绕作一团。」也作「甚的」。
《漢語大詞典》:大望
(1).苛求,奢望。礼记·表记:“子曰:‘ 夏 道未瀆辞,不求备,不大望於民,民未厌其亲。’” 郑玄 注:“不求备,不大望;言其政宽,贡税轻也。” 孔颖达 疏:“大望,谓赋税既重,大所责望于民。”
(2).大为不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尝使 籍福 请 魏其 城南田。 魏其 大望曰:‘老僕虽弃,将军虽贵,寧可以势夺乎?’”
《国语辞典》:招怨  拼音:zhāo yuàn
引起别人的怨恨或不满。如:「像这种瞒上欺下的行为,想不招怨也难!」
《漢語大詞典》:繁言
(1).多言。鬼谷子·权:“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
(2).犹烦言。不满的议论。明史·李廷机传:“待命逾年,乃屏居荒庙,廷臣犹有繁言。”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二十年前,京师酒全非此味,南茶北酒,南人渐有繁言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其子幼,即遣就外塾宿。至十七八,亦稍闻繁言,每泣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