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长短(長短)  拼音:cháng duǎn
1.长度。《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是非、善恶。《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3.意外的变故。《儒林外史》第五回:「大娘若有些长短,他爷少不得又娶个大娘。」《老残游记》第五回:「他再有个长短,这家业怕不是众亲族一分,这两个小孩子谁来抚养。」
4.内情、秘密。《西游记》第三七回:「只恐他母子相见,闲中论出长短,怕走了消息。」
《國語辭典》:长短句(長短句)  拼音:cháng duǎn jù
词因句法多长短不一,故又称为「长短句」。
《國語辭典》:上落  拼音:shàng luò
数落、责难。《崇祯本金瓶梅》第八六回:「万物也要个真实,你老人家就上落我起来!」
《漢語大詞典》:数让(數讓)
责难;责备。史记·张仪列传:“﹝ 苏秦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后汉书·皇后纪下·献穆曹皇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璽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
分類:责难责备
《漢語大詞典》:诃难(訶難)
责难;论难。 汉 王充 论衡·明雩:“ 汉 立博士之官,师弟子相訶难,欲极道之深,形是非之理也。”
分類:责难论难
《國語辭典》:官谤(官謗)  拼音:guān bàng
不能胜任官职而受抨击。《聊斋志异。卷一○。席方平》:「自应贞洁以率臣僚,不当贪墨以速官谤。」
《漢語大詞典》:疑难(疑難)
(1).猜疑刁难。 汉 牟融 《理惑论》:“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当遣 刘都尉 行,恐外界疑难,行人不通。”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某某婚丧不举,往贷於先生,必得所求焉,不以其贫故疑难之也。”
(2).怀疑责难。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乃蒙殿下以此疑难,益令我对苍天而生愧,对祖父而流涕也。”
《國語辭典》:发难(發難)  拼音:fā nàn
1.首先起事。《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项籍》:「天下初发难,假立诸侯后以伐秦。」
2.发问质难。唐。王季友〈酬李十六岐〉诗:「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钟。」
《漢語大詞典》:受责(受責)
受到责难或责罚。《书·秦誓》:“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水浒传》第四九回:“限三日内要纳大虫,迟时须用受责。”
《國語辭典》:负谤(負謗)  拼音:fù bàng
受毁谤。《汉书。卷四四。淮南厉王刘长传》:「今乃轻言恣行,以负谤于天下,甚非计也。」
《國語辭典》:交谪(交謫)  拼音:jiāo zhé
互相责备、埋怨。《聊斋志异。卷一。王成》:「惟剩破屋数间,与妻卧牛衣中,交谪不堪。」也作「交谪」。
分類:责难
《國語辭典》:甚底  拼音:shén de
甚么。《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李敬儒梦见甚底?梦见他们楼上有一条赤蛇,缠绕作一团。」也作「甚的」。
《漢語大詞典》:相难(相難)
互相责难,辩驳。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怀贞亮之絜清兮,卒与我兮相难。”后汉书·应劭传:“ 韩卓 復与 劭 相难反覆。”
《漢語大詞典》:追难(追難)
追问责难。 汉 王充 论衡·问孔:“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 孔子 ,何伤於义。”
分類:追问责难
《漢語大詞典》:攻难(攻難)
(1).犹作难,发动祸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攻难之士,将奔走之。”
(2).质疑诘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裴成公 作《崇有论》,时人攻难之,莫能折。”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鸠摩罗什:“王即请入宫,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
(3).攻击责难。 梁启超 《论支那宗教改革》:“当时厌世主义一派颇盛,如 楚狂 、 长沮 ……之徒,皆攻难 孔子 。”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四》:“伶俐人实在伶俐,所以,决不攻难古人,摇动古例的。”
《國語辭典》:驳难(駁難)  拼音:bó nàn
辩驳责难。如:「荒谬的言论,应予驳难。」《魏书。卷七七。列传。辛雄》:「自后每有疑议,雄与公卿驳难,事多见从,于是公能之名甚盛。」
分類:辩驳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