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魁首  拼音:kuí shǒu
领袖、首脑。《旧五代史。卷一○三。汉书。隐帝本纪下》:「陛下勿忧,臣当生致其魁首。」
《漢語大詞典》:五经魁首(五經魁首)
即五魁。 巴金 《秋》五:“她看见两人面前的酒杯都斟满了,便望着 琴 做了手势,然后把手放出去,一面叫道:‘五经魁首’。”详“ 五魁 ”。
《國語辭典》:五魁  拼音:wǔ kuí
五经的魁首。明朝科举分五经取士,第一名称为魁首。后指乡会试中式的前五名或将第一名除外,称第二名至第六名为「五魁」。
《国语辞典》:文章魁首  拼音:wén zhāng kuí shǒu
魁首,第一。文章魁首形容文才出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群音类选。清腔类。卷一。大胜乐。风流惹下相思曲》:「只为你文章魁首青云客,休看做桃李春风墙外枝。」
《國語辭典》:六阳魁首(六陽魁首)  拼音:liù yáng kuí shǒu
代指人头。参见「六阳会首」条。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打了你耳朵,不曾伤著你六阳魁首。」
《國語辭典》:六阳会首(六陽會首)  拼音:liù yáng huì shǒu
中医诊脉,有手三阳、足三阳六脉,六阳脉都集中于头部,故以六阳会首代指人头。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若是我抢将他女孩儿来,输我这六阳会首。」也作「六阳魁首」、「六阳首级」。
《漢語大詞典》:招讨(招討)
(1).招抚征讨。新五代史·唐臣传·西方邺:“ 荆南 高季兴 叛, 明宗 遣 襄州 节度使 刘训 等招讨,而以 东川 董璋 为西南面招讨使。”
(2).比喻魁首。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秀才家那箇不风魔,大抵这箇酸丁忒劣角,风魔中占得箇招讨。”
《漢語大詞典》:渠帅(渠帥)
(1).首领。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餘人,用兴法诛其渠帅, 巴 蜀 民大惊恐。”晋书·武帝纪:“ 西域 戊己校尉 马循 讨叛 鲜卑 ,破之,斩其渠帅。” 清 戴名世 《纪红苗事》:“寨落虽多,往往相仇杀,不相亲暱,亦无渠帅统领。”
(2).泛指魁首。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中:“ 秦少游 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作渠帅,世遂寡称。” 明 汤显祖 《紫钗记·谒鲍述娇》:“挟策追风,推为渠帅。”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王弇州文:“ 王弇州 司寇,於后七子中,学殖之博,著述之富,最为渠帅。”
《國語辭典》:弁冕  拼音:biàn miǎn
1.古代男子所戴的礼帽。《礼记。杂记下》:「孔子曰:『尸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驱。』」唐。元稹〈和乐天赠吴丹〉诗:「弁冕徒挂身,身外非所宝。」
2.比喻魁首。如:「弁冕群英」《清史稿。卷四○七。列传。罗泽南》:「此大将风规,不第为楚材之弁冕已。」
《國語辭典》:班首  拼音:bān shǒu
1.团体中的领袖。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举名的班首真呆僗,觑著法聪头做金磬敲。」也作「班头」。
2.朝廷百官位次之首。《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请晋王司马炎登坛,授与大礼。奂下坛,具公服立于班首。」
《漢語大詞典》:雄魁
犹魁首。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四:“礼部 林郎中 ,以《清微之风养万物赋》为第一人,始可谓雄魁也。”
分類:魁首
《漢語大詞典》:魁元
犹魁首。白雪遗音·马头调·双飞燕:“喜的是芍药,爱的是牡丹,花中的魁元。” 刘元芝 等《李逵夺鱼》:“他的名字叫 张顺 ,‘浪里白条’称魁元。”
分類:魁首
《漢語大詞典》:魁酋
犹魁首。 唐 李商隐 《为西川幕府祭韦太尉文》:“狺狺 犬戎 ,背约报仇……公动机权,控扼咽喉,闢其陬落,係其魁酋。”
分類:魁首
《漢語大詞典》:龟主(龜主)
犹魁首。古时龟卜能预知吉凶,因以称事物的主宰为“龟主”。
《國語辭典》:上首  拼音:shàng shǒu
1.佛说法时,于听众中推居首位者,称为「上首」。后泛指寺院首座。南朝梁。武帝〈梦〉诗:「出家为上首,入仕作梁栋。」
2.上座,位次较尊的一边。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有功者上首而坐,簪花饮酒。」《金瓶梅》第二回:「武松让哥嫂上首坐了,他便掇杌子打横。」
《國語辭典》:花魁  拼音:huā kuí
1.梅花。凡花皆开于春,独梅花在寒冬即开,开于百花之先,故称为「花魁」。
2.称名噪一时的妓女。如《醒世恒言》中有《卖油郎独占花魁》。
《國語辭典》:渠率  拼音:qú shuài
魁首、首领。《史记。卷一○四。田叔传》:「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也作「渠帅」。
分類: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