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6,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管籥
唱名
观乐
二体
和音
乐法
声调
大鼓
仙籁
驻云
乐书
三成
杀声
希音
妙乐
《國語辭典》:管籥  拼音:guǎn yuè
1.笙与箫两种乐器。《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2.锁匙。《礼记。月令》:「戒门闾,脩键闭,慎管籥。」
《國語辭典》:唱名  拼音:chàng míng
1.按名册高声点名。《北史。卷五五。元文遥传》:「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正值知州投文换牌,唱名点到江溶名字。」
2.旧时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的进士。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一一。郑侨登云梯》:「先是考官用分数编排,石君当居上,临唱名始易之云。」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唱名》:「上御集英殿拆号唱进士名,各赐绿襕袍、白简、黄衬衫。」
《國語辭典》:胪唱(臚唱)  拼音:lú chàng
科举时,天子宣旨传召新科进士入见,称为「胪唱」。元。方回〈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五首之五:「胪唱曾叨殿上传,末班遥望御炉烟。」也作「胪传」。
《國語辭典》:工尺谱(工尺譜)  拼音:gōng chě pǔ
一种中国记录乐谱的方法。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来。常见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记写七声。也称为「笛色谱」、「管色谱」。
《漢語大詞典》:观乐(觀樂)
观赏玩乐。左传·哀公元年:“﹝ 夫差 ﹞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讎,而用之日新。”墨子·七患:“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 唐 韩愈 《叉鱼招张功曹》诗:“膾成思我友,观乐忆吾僚。”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后帝( 唐文宗 )因观乐,见童子缘橦而其父来往走其下,泫然流涕。”
欣赏音乐。旧唐书·严挺之传:“ 睿宗 好乐,听之忘倦, 玄宗 又善音律。 先天 二年正月望,胡僧 婆陀 请夜开门燃百千灯, 睿宗 御 延喜门 观乐,凡经四日。”
《漢語大詞典》:二体(二體)
(1).指文、武两种舞蹈形式。一说指阴柔、阳刚两种音乐风格。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 杜预 注:“舞者有文、武。” 孔颖达 疏:“乐之动身体者,唯有舞耳。文舞执羽、籥,武舞执干、戚。舞者有文、武之二体。” 清 毛奇龄 竟山乐录卷三:“二体者,声有阴阳也。旧曰文、武二舞,非也。舞是乐容,非乐声也。”
(2).两种体裁。《初学记》卷二一引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序》:“夫 楚 謡 汉 风,既非一骨; 魏 製 晋 造,固亦二体。”
(3).特指史书编年体与纪传体。 唐 刘知几 史通·二体:“然则 班 ( 班固 )、 荀 ( 荀悦 )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
(4).指阴、阳。 宋 范仲淹 《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虽天生之材,本四象而区别;盖日用之利,合二体以交相。”
《國語辭典》:和音  拼音:hé yīn
1.和谐、祥和之音。《乐府诗集。卷一五。燕射歌辞三。晋朝飨乐章。群臣酒行歌》:「渥恩颁美禄,咸濩听和音。」
2.乐曲中,两个以上不同的音阶同时发声,互相搭配,产生和谐的声音。
《漢語大詞典》:乐法(樂法)
音乐法则。宋史·乐志三:“ 元丰 中,詔 范镇 、 刘几 与臣详议郊庙大乐,既成而奏,称其和协。今 镇 新定乐法,颇与乐局所议不同。”
分類:音乐法则
《國語辭典》:声调(聲調)  拼音:shēng diào
1.诗文字句中音韵配置的抑扬顿挫。如:「声调铿锵」。
2.音乐的节奏。如:「声调悠扬」。
3.声音的高低升降的调子。如国音所分的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轻声等读法。
《國語辭典》:声调(聲調)  拼音:shēng tiáo
声音和谐。《淮南子。本经》:「行沮然后义立,和失然后声调。」
《國語辭典》:大鼓  拼音:dà gǔ
1.一种曲艺。以韵文演唱故事,其间夹有说白,常有三弦、板鼓及响板伴奏。流行很广,遍及全国。常与地区方言、曲调相结合,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
2.乐器名:(1)中式大鼓,木制鼓框,中部略宽,成桶型。两面蒙牛皮或羊皮,鼓面直径约一百公分,两面皆可击打。演奏时,悬在木制的三脚架上,用于戏曲、歌舞或独奏。(2)西式大鼓,构造和小鼓一样,体积较大,无响弦装置,直径约四十公分。鼓槌以毡毛、毛片、布或皮革包扎而成。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于鼓架上。原只用于军乐中,后来才用于管弦乐上。
《國語辭典》:大鼓书(大鼓書)  拼音:dà gǔ shū
一种说唱艺术。参见「打鼓说书」条。
《漢語大詞典》:仙籁(仙籟)
犹仙乐。比喻美妙的音乐。 宋 苏舜钦 《演化琴德素高昔尝供奉先帝闻予所藏宝琴求而挥弄不忍去因为作歌以写其意云》:“风吹仙籟下虚空,满坐沉沉竦毛骨。” 明孙梅锡《琴心记·挑动春心》:“盈空仙籟,听松风轻飘露臺。鹤鸣江上音何快,相随玉笛飞来。” 清 龚自珍 《梦玉人引》词:“月殿霞窗,动春空仙籟参差。”
《漢語大詞典》:驻云(駐雲)
使云停留不行。形容歌声响亮,音乐美妙。 宋 苏轼 《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诗之一:“已烦仙袂来行雨,莫遣歌声便驻云。”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混成集:“翁一日自品象管作数声,真有驻云落木之意,要非人间曲也。”参见“ 响遏行云 ”。
《國語辭典》:响遏行云(響遏行雲)  拼音:xiǎng è xíng yún
形容声音响亮高妙,能止住行云。《列子。汤问》:「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漢語大詞典》:乐书(樂書)
(1).史记八书之一。史记·太史公自序:“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比乐书以述来古,作乐书第二。”
(2).泛指论述音乐的著作。 南朝 梁 沈约 《修定乐书疏》:“ 晋 中经簿,无復乐书。”明史·乐志一:“﹝ 张鶚 ﹞併进所著乐书二部。”
《漢語大詞典》:三成
(1).三重,三层。周礼·秋官·司仪:“令为坛三成,宫旁一门。”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三成,三重也。”尔雅·释丘:“三成为 崐崘丘 。” 郭璞 注:“ 崐崘山 三重,故以名云。”
(2).音乐之三终;三度奏乐。仪礼·燕礼:“笙入三成,遂合乡乐。” 郑玄 注:“三成,三终也。”礼记·乐记:“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 商 ,三成而南。” 郑玄 注:“成,犹奏也。每奏《武》曲一终为一成。”
(3).十分之三。 古华 《芙蓉镇》第四章第二节:“ 李国香 就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还没有赢得这种自由,还是个‘三成生,七成熟’的干部。”
《漢語大詞典》:杀声(殺聲)
(1).古代指音乐中的肃杀之声。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声之不用商,先儒以谓恶杀声也。黄钟之太蔟,函钟之南吕,皆商也,是杀声未尝不用也。” 明 高明 《琵琶记·琴诉荷池》:“只见杀声在絃中见,敢只是螳螂来捕蝉。”
(2).杀伐之声,交战时喊杀之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俺只道塞马南来把战挑,杀声渐高,却是咱兵自鏖。”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章:“ 曹变蛟 听见北边的杀声暴起,立刻督催诸军加速前进。”
《漢語大詞典》:希音
(1).奇妙的声音。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实境》:“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2).指玄远高超的言谈。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隋 江总 《明庆寺尚禅师碑铭》:“空行已无,希音和寡,不有耆德,谁其继者?”
(3).缺少音乐。 明 李贽 《〈初潭集〉又叙》:“何代无人,特恨无识人者!何世希音,特恨无赏音者!”
《漢語大詞典》:妙乐(妙樂)
古 印度 俗语的意泽。古代西 印度 国名。见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苏剌侘国。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若能偕化黔首,悉入道场,如 妙乐 之世, 穰(儴)佉之国 ,则有自然稻米,无尽宝藏,安求田蚕之利乎?”
奇妙的音乐。 宋 陈造 《饯寄定海交代》诗:“妙乐喧江浪,清谭到理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