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刍摩(芻摩)
梵语音译。粗草衣。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心不妻妾之务,身饰芻摩之衣。”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四:“芻摩,或云‘苏摩’,或言‘讖摩’,此云‘麁布衣’,应言‘麁草衣’。”
《國語辭典》:音标(音標)  拼音:yīn biāo
标记语音的符号。如:「国际音标」。
《國語辭典》:音位  拼音:yīn wèi
语言中能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如国语中霸[bà]、怕[pà]、骂[mà]三个词的元音完全相同。能区分其语义,完全靠三个不同的辅音来表示。因此〔b-〕、〔p-〕、[m-]在国语当中是三个辨义的单位,即三个不同的音位。
《漢語大詞典》:亦都护(亦都護)
突厥语音译。我国古代 高昌回鹘 等突厥语诸部首领的称号,意为“幸福之主”或“神圣陛下”。一说,借用汉语官名“都护”加词首元音“亦”而成。元史·巴而朮阿而忒的斤传:“亦都护者, 高昌 国主号也。”
《漢語大詞典》:云都赤
蒙古 语音译。意为带刀的人, 元 代用以名皇帝的侍卫官。《元代白话碑集录·加封颜子父母妻懿旨碑》:“云都赤 别不花 、殿中 喃忽里 等有来。”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云都赤:“国朝有四怯薛太官……中有云都赤,乃侍卫之至亲近者。”
《漢語大詞典》:吴侬软语(吴儂軟語)
亦作“吴儂娇语”。 形容操 吴 方言的人语音轻清柔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们叫来侍酒的,都是南班子的人,一时燕语鶯声,尽都是 吴 儂娇语。” 郑振铎 《苏州赞歌》:“‘ 吴 侬软语’的 苏州 人民,看起来好象很温和,但往往是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漢語大詞典》:卫拉特(衛拉特)
清 代对西部 蒙古 各部的总称。“卫拉特”乃蒙语音译,为部落之意。 元 代称斡亦剌, 明 称瓦剌, 清 曰厄鲁特,也称额尔特、卫拉特。后分裂为四部: 和硕特 、 准噶尔 、 杜尔伯特 、 土尔扈特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 準 ( 準噶尔 )夷之先,故有四卫拉特,华言四部落也。”
《漢語大詞典》:塔塔米
日语音译词。 日本 人铺在房间内的有一定规格的草制垫席。可用它计算房间的面积。 续范亭 《汪精卫渡海朝天皇》诗:“龙宫里,颇恐惧,认贼作父很满意。塔塔米,双膝跪,夺眶而出两眼泪。” 夏衍 《难忘的一九三○年》:“因为这是一座纯 日本 式戏院,观众席没有椅子,而只是一片划成方格子的‘塔塔米’(草席)。”
《國語辭典》:娑婆世界  拼音:suō pó shì jiè
佛教称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参见「娑婆」条。
《國語辭典》:同音词(同音詞)  拼音:tóng yīn cí
发音相同,意义不同的语词。如「树木」与「数目」。也称为「同音异义词」。
分類:语音意义
《漢語大詞典》:牙不约儿赤(牙不約兒赤)
蒙语音译词。行,走。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你先到那里,你便等着我,我先到那里,我便等着你。若见了你呵!跳上马牙不约儿赤便走。” 元 刘唐卿 《降桑椹》第一折:“俺牙不约儿赤罢!”亦省作“ 牙不 ”。 元 无名氏 《开诏救忠》楔子:“你若要杀他,便杀了也罢;不杀他时,推出辕门,著他牙不了罢!”
《漢語大詞典》:牙克西
维吾尔 语音译词。顶好。 何永鳌 《戈壁滩上的探矿队》:“大块的结核状的锰矿被炸出来了。 土尼牙孜 抱起一块,用手摸着说:‘牙克西,牙克西!’”
《漢語大詞典》:伊哩乌卢(伊哩烏盧)
象声词。拟含糊的语音。 元 无名氏 《冻苏秦》楔子:“等他自措盘缠求官去来,省的在我耳朶根边终日‘子曰’、‘子曰’,伊哩乌卢的这般闹吵。” 清 翟灏 通俗编·声音:“伊哩乌卢,读书声也,见 元 人《冻苏秦》剧。按:此即以伊吾长言之也,凡此等语,本无定字,唯经古人用过,乃为典则。”
《漢語大詞典》:曳瑟知林
义译“杖林”。曳瑟知,梵语音译,义云“杖”。佛教故事,传说有婆罗门不信 释迦 身长丈六,乃以丈六竹杖量佛身。婆罗门将杖端增长,佛身亦随长,不可穷究,乃投杖而去,后遂生根成林。见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按, 唐 慧立 彦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称此林为“杖林”,即今之Jeshtiban。
《国语辞典》:方言地图(方言地图)  拼音:fāng yán dì tú
显示一种语言的各个方言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某些特徵的分布情况的地图。绘制方言地图,必须先绘制出其地理位置,才能以一种特徵一幅的,有几种特徵综合在一幅上的来作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