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鬻题(鬻題)
谓受贿泄露考试题目。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科场·士子谤讪:“是科,会元 邹东郭 、状元 杨升庵 ,真无忝科名,即谤词何足为主司损。但言官有纠 靳 ( 靳贵 ) 京口 家人通赂鬻题,疏上不报。”
《漢語大詞典》:未冠题(未冠題)
旧时科举考试给未冠者专出的试题,比较容易解答。《负曝闲谈》第一回:“ 陆鹏 的卷子,恰好落在他手里,打开一看,原来做的是未冠题,却还清楚,便取了覆试。”参见“ 未冠 ”。
《國語辭典》:未冠  拼音:wèi guàn
1.年龄未满二十岁。《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内中只有一个未冠的人,年纪可有十五六岁。」《红楼梦》第七八回:「三爷才大不多两岁。在未冠之时,如此用了工夫,再过几年,怕不是大阮小阮了。」
2.没戴帽子。唐。皮日休 贫居秋日诗:「亭午头未冠,端坐独愁予。」
《国语辞典》:闱场(闱场)  拼音:wéi cháng
办理考试时,供试务人员命题及印制试题的场所。除了试务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可进入。
《国语辞典》:改错题(改错题)  拼音:gǎi cuò tí
一种将错误混杂在题目中,让受试者自行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的试题。
《国语辞典》:大经元(大经元)  拼音:dà jīng yuán
古代乡试题目以经书内容为主,应试得第一者,称为「大经元」。《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大秋元、大经元、大三元,士人之誉多殊。」
《国语辞典》:配合题(配合题)  拼音:pèi hé tí
将试题分成甲乙两部分,将所需配合部分的题次次序颠倒,使答题者从中寻求配合的一种试题。
《国语辞典》:偏怪题(偏怪题)  拼音:piān guài tí
大陆地区指冷僻、难解的试题。
《国语辞典》:考古题(考古题)  拼音:kǎo gǔ tí
在考试中曾出现过的试题。如:「考生从考古题,可以略知该项考试命题的趋向。」
《国语辞典》:连连看(连连看)  拼音:lián lián kàn
1.把答案跟问题用线连在一起的考试题型。如:「这次国语试卷上有一题连连看,很多同学都连错了。」
2.把具有相同性质或相同的符号连在一起的游戏。如:「每次玩连连看,他总是第一个完成。」
《国语辞典》:问答题(问答题)  拼音:wèn dá tí
提出问题,让考生作答的试题。
《国语辞典》:选择题(选择题)  拼音:xuǎn zé tí
列有数个答案,并各给一个代号,供应试者选填其中正确者之代号的试题。
《国语辞典》:是非题(是非题)  拼音:shì fēi tí
叙述某项事实而让学生判断是或非的试题。
《漢語大詞典》:会魁(會魁)
即五经魁。 明 清 科举制度,考生于五经试题里各认考一经,录取时,取各经之第一名合为前五名,称五经魁(因分房关系,实际不止五名)。会试中之五经魁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来春又中了第十名会魁,殿试二甲,考选庶吉士。”《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一面説,一面跑了出来,找到一个卖烧饼的,同他商议,假充报子,説他少爷中了会魁,好讹他的钱分用。”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 张 又告发二人实 平 燕 託名,而适榜发, 平 中会元, 燕 会魁。”
《漢語大詞典》:答卷
(1).解答试卷。如:考生们都在认真地答卷。
(2).对试题做了解答的卷子。如:标准答卷。
《漢語大詞典》:扃试(扃試)
谓科举时代考生各闭一室应答试题。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明武宗遗事》:“戊辰科庶常散舘,例在内廷扃试。” 清 曾国藩 《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於覆名扃试之外,别求旁搜广采之术。”清史稿·选举志二:“督、抚、学政,按其功课,严密扃试。优者分别等第,咨送京师大学堂覆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