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自在阶级(自在階級)
指处在自发斗争阶段的无产阶级。这时无产阶级还没有觉悟到把资本家当作一个阶级来反对,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阶级和独立的政治力量,还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任务,因而也没有认识到整个资产阶级是它的敌对阶级。
《国语辞典》:翻过筋斗(翻过筋斗)  拼音:fān guò jīn dǒu
比喻觉悟成道。《红楼梦》第二回:「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
分类:觉悟成道
《国语辞典》:打破迷关(打破迷关)  拼音:dǎ pò mí guān
指突破迷妄,觉悟是非。《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既然打破迷关,若不及早回头,定然皇天不佑。」《三侠五义》第三八回:「你相公入了情魔了,一时也化解不开,须到开封府告去,方能打破迷关。」
《國語辭典》:回头是岸(回頭是岸)  拼音:huí tóu shì àn
比喻悔过自新或促人向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一折:「兀那世间的人,那贪财好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
《國語辭典》:号手(號手)  拼音:hào shǒu
军队里吹号的人。也称为「号兵」。
《漢語大詞典》:道德境界
从人们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道德修养。如“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自私自利”,就是人们对不同道德境界的通俗概括。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大公无私。
《漢語大詞典》:筌蹄一悟
谓从利禄的束缚中觉悟过来。 徐嘉 《论诗绝句》之六:“早岁才名达紫宸,筌蹏一悟弃如尘。”参见“ 筌蹄 ”。
《國語辭典》:筌蹄  拼音:quán tí
1.比喻为达某种目的所使用的工具。参见「荃蹄」条。唐。白居易〈禽虫十二章诗。序〉:「庄列寓言,风骚比兴,多假虫鸟以为筌蹄。」
2.南朝时贵族与士大夫讲经说法时所执拂麈之类的东西。《南史。卷八○。贼臣传。侯景传》:「上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命景离席,使其唱经。」
《漢語大詞典》:觉人觉世(覺人覺世)
谓启发世人觉悟。 清 郑燮 《〈道情〉序》:“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
自觉悟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觉之心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曰:「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无有二相。自觉悟心有四相,云何为四?谓诸凡夫二种心: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如是二心能发菩提。诸佛菩萨有二种心: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是凡夫之自悟心约于识,贤圣之自悟心约于智,而识中如次第为五同缘意识与独头意识之二,智中如次第为如理智如量智之二也。
觉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会得真理也。开真智也。南本涅槃经十六曰:「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六十华严经七曰:「彼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
【俗语佛源】
觉,梵语菩提Bodhi,鸠摩罗什译作「道」,玄奘译作「觉」。「觉」有觉察、觉悟两层意思:觉察即察知恶事,觉悟即开悟智慧。佛家说:会得真理以开真智为「觉悟」。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觉察名觉,如人觉贼;觉悟名觉,如人睡寤。」同书又说:「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道言自觉,简异凡夫,云言觉他,明异二乘,觉行究满,彰异菩萨,是故独此偏名佛矣。」中国先秦原有「觉悟」一词,见《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意为醒悟。然而此词广泛流行,乃在佛教传入以后。《隋书·经籍志》载,释迦「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增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所谓「佛」,就是完全、彻底的觉悟者。后谓认识以前的错误为「觉悟」。如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至于富于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今常指政治方面的认识水平。如:政治觉悟、革命觉悟。(李明权)
觉悟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智能了达诸法,故云觉悟智。金刚顶经一曰:「一切金刚界觉悟智。」
觉悟方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种方便)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以无碍智慧,开示一切众生,令其了悟本有觉性,无所疑惑,是为觉悟方便也。
能觉悟有情
【三藏法数】
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方便,开导有情,咸使觉悟;如日行空,融和明丽,能令一切池沼莲华,悉得开敷也。
眠者得觉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无畏说法,为令一切众生为无明迷惑之所覆障者,悉皆开晓。犹师子震吼,令群辈睡眠,皆得觉悟也。
觉悟随眠
【三藏法数】
谓能觉知一切烦恼与业果,俱时流转,虽能觉悟而未能断,故名觉悟随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