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出书(出书)  拼音:chū shū
1.将个人的文章、论著等汇整、编订成书册发行。如:「他把几年来发表的短篇散文集结出书。」《儒林外史》第一八回:「发样的时候再请一回,出书的时候又请一回。」
2.印制发行书册。如:「这家书店,今年度出书特多。」《文明小史》第三四回:「这部书没有什么道理,上海已有人译过了,不久就要出书的,劝你不必做这买卖。」
《漢語大詞典》:五体(五體)
(1).指春秋记述史事隐寓褒贬的五种手法。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推此五体,以寻经传,触类而长之。”参见“ 五例 ”。
(2).指汉字五种字体。篆书、八分书、真书、行书、草书。 宋 任玠 《玉海序》:“ 范度 《五体书》云:五体,曰篆、曰八分、曰真、曰行、曰草。”
(3).指汉字五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宋高宗 《翰墨志》:“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隶、篆五体。”
(4).指四肢及头。起世经卷二:“復以五叉,磔其五体,极受苦毒。”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説得他悉心懺悔,五体皈依。”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國語辭典》:禊帖  拼音:xì tiè
晋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因记中有兰亭修禊事语,故称为「禊帖」。也称为〈兰亭帖〉。
《國語辭典》:行分  拼音:háng fēn
各种行业、店铺。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三。团行》:「自和宁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行分最多。」
《漢語大詞典》:三体(三體)
(1).指的风、雅、颂三体。“七月流火” 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
(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 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 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颇善篆、隶书, 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 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漢語大詞典》:草行
(1).带草的行书。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一引 南朝 宋 羊欣 《采古来能书人名》:“ 王献之 , 晋 中书令,善隶藁……兄 玄之 、 徽之 ,兄子 淳之 ,并善草行。”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文具·字:“ 刘伯升 小变楷法谓之行书,兼真谓之真行,带草谓之草行。”
(2).在草野中行走。诗·小雅·何草不黄“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汉 郑玄 笺:“狐草行草止。”参见“ 草行露宿 ”。
《國語辭典》:草行露宿  拼音:cǎo xíng lù sù
涉草而行,露天而宿。形容旅途艰辛或急迫。《晋书。卷七七。谢安传》:「馀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明。瞿佑《剪灯新话。卷三。翠翠传》:「草行露宿,丐乞于人,仅而得达湖州。」
《漢語大詞典》:祛卢(佉盧)
亦作“ 佉楼 ”。
(1). 佉卢蝨吒 的省称。出三藏记集卷一:“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 梵 ,其书右行,次曰 佉楼 ,其书左行,少者 苍頡 ,其书下行。” 清 赵翼 《题百体寿字》诗:“佉楼剏画演贝叶, 勃泥 进表写木皮。” 清 黄遵宪 《和钟西耘庶常津门感怀诗》:“昔闻 靺鞨 歌西乐,今见 佉卢 制左书。”
(2).借指横行书写的文字。 黄质 《题朱生君实延龄遗墨》:“佉卢旁行竞 欧 化,变色风云惊叱咤。” 潘飞声 《寄尘社兄寄示海天诗话率题二十八字志佩》诗:“君为广大教化主,重译佉卢作正声。”
《漢語大詞典》:行楷
书体名。近似行书的楷书。《金石林·绪论》:“行楷如二 王 诸帖之稍真者,十当八九。僧 怀仁 等所集《圣教》《兴福》《孔庙碑》之类是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赵松雪书杜集:“ 赵松雪 手书 杜 诗一部,用朱丝栏,字作行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老爷把那名帖揭过去,见底下那篇信是张虚白斋寸笺,上面写着絶小的蝇头行楷。”
《國語辭典》:兰亭序(蘭亭序)  拼音:lán tíng xù
兰亭集序的简称。参见「兰亭集序」条。
《漢語大詞典》:十体(十體)
(1).指十种文体。 唐 陆龟蒙 《再酬袭美先辈见和读襄阳耆旧传之作》诗:“吾祖仗才力,革车蒙虎皮,手持一白旄,直向文场麾……十体免负赘,百家咸起痿。” 明 杨慎 《文赋列十体》:“分文之十体,各以四字尽之,可谓妙矣。”
(2).指书法的十体。 唐 张怀瓘 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
(3).指书法的十体。 唐 唐元度 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
(4).指十种诗体。 唐 元稹 于 元和 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五言七言两体、律讽、悼亡、艳诗今古两体,共成十体。见所作《叙诗寄乐天书》
(5).指十种诗体。 五代 齐己 分诗作为高古、清奇、远近、双分、背非、虚无、是非、清洁、覆妆、阖门十体。见所著风骚旨格·诗有十体
《國語辭典》:兰亭帖(蘭亭帖)  拼音:lán tíng tiè
晋王羲之所书兰亭序的帖本。书法遒劲刚健,为绝世之作。唐太宗爱之,自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之徒辩才处取得原稿,凡二十八行,三百四十二字,命赵模等摹刻真迹,分拓数本以送皇亲近臣。太宗崩,高宗奉遗诏,将真本贮玉匣殉葬,自此「兰亭帖」翻刻本甚多。传世者有「开皇兰亭」,书法朴拙迟重;「神龙兰亭」,沉厚静穆,镌刻精湛;「定武兰亭」,浑朴敦厚,为诸刻之冠。唐冯承素所摹,以点画尚存隶书收笔停蓄之笔意,为最佳摹本。也称为「禊帖」。
《國語辭典》:连真(連真)  拼音:lián zhēn
行书的别名。参见「行书」条。元。查德卿〈一半儿。自调花露〉曲:「欲写写残三四遭,絮叨叨,一半儿连真,一半儿草。」
《漢語大詞典》:房行
房稿与行书的并称。行书为举人所作的八股文选本。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夹带怀挟》:“墨卷、房行,转相抄袭,肤辞诡説,蔓衍支离,止图弋取科名。”参见“房稿”、“行书”。
《漢語大詞典》:房稿
明 清 进士平日所作的八股文选集。又称房书。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十八房:“至乙卯以后,而坊刻有四种:曰程墨,则三场主司及士子之文;曰房稿,则十八房进士之作;曰行卷,则举人之作;曰社稿,则诸生会课之作。” 清 李渔 《慎鸾交·订游》:“小弟因在房稿之中读过佳篇,极相契慕,所以闻得驾临,就来拜访。”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刻时文:“其后坊刻渐众,大约有四种……曰房稿,则十八房进士之旧作。”
《國語辭典》:行书(行書)  拼音:xíng shū
书体名。笔势和字形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比草书端庄,近于楷书,但笔势较流畅活泼。书体自由,讲究点画、结构和墨色的变化。也称为「连真」。
《漢語大詞典》:行隶(行隸)
带有隶书笔意的行书。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行草:“吾以 山谷 为行篆, 鲁公 为行隶, 北海 为行分也。”
《漢語大詞典》:狎书(狎書)
行书之一体。太平广记卷二○九引 南朝 齐 王僧虔 《名书录·姜诩已下》:“ 刘德升 善为行书……二家俱学於 德升 ,而 胡 书肥, 钟 书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三曰狎书,相闻者也。”
分類:行书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