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应度(應度)
(1).合乎日月星辰的行度。《参同契》卷中:“玄远幽眇,隔阂相连,应度育种,阴阳之原。”
(2).合乎节奏。 南朝 梁 萧统 《七启》:“铜律应度,玉烛调和;黄髮击壤,青衿兴歌。”
(3).合乎法度。宋史·礼志二四:“前日之教,师律整严,人无譁嚣,分合应度。”
《漢語大詞典》:凄锵(凄鏘)
象声词。多形容有节奏的声响。 南朝 梁 沈约 《乐将殚恩未已应诏》诗:“凄鏘笙管遒,参差舞行乱。”凄,一本作“ 凄 ”。 唐 权德舆 《祗命赴京途次淮口因书所怀》诗:“彪炳覩奇采,凄鏘闻雅音。” 前蜀 韦庄 《村笛》诗:“《簫韶》九奏韵凄鏘,曲度虽高调不伤。” 清 李重华 《贞一斋诗说·〈论诗答问〉之一》:“如洞簫长笛各有窍,一一按律调之,其凄鏘要眇,莫不感人之深。”
象声词。多形容有节奏的声响。 南朝 齐 谢朓 《七夕赋奉护军命作》:“廻龙驾之容裔,乱凤管之凄鏘。” 南朝 梁 沈约 《乐将殚恩未已应诏》诗:“凄鏘笙管遒,参差舞行乱。” 唐 黄滔 《奉和翁文尧员外经过七林书堂见寄之什》诗:“定恐故园留不住,竹风松韵漫凄鏘。”
《漢語大詞典》:节解(節解)
(1).旧时断裂四肢、分解骨节的酷刑。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季龙 ﹞又诛其四率已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皆车裂节解,弃之 漳水 。”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方正:“ 颜杲卿 为 安禄山 所擒…… 禄山 怒甚,缚於 东都 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气絶,大駡不息。”
(2).草木枝叶残谢脱落。国语·周语中:“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 韦昭 注:“本,氐也。谓寒露之后十日,阳气尽,草木之枝节皆理解也。”文选·左思〈吴都赋〉:“草木节解,鸟兽腯肤。” 吕延济 注:“言草木凋落。” 宋 苏轼 《中山松醪赋》:“烂文章之纠缠,警节解而流膏。”
(3).谓乐曲节奏分明。文选·马融〈长笛赋〉:“牢剌拂戾, 诸 賁 之气;节解句断, 管 商 之制也。” 吕向 注:“ 管仲 、 商鞅 二人,皆有断决之材,笛声节曲相解,句度断决,则 管仲 、 商鞅 之制度也。”
(4).剖开竹节。喻顺利无阻。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为谢司马撰〈楚辞章句〉序:“他若定其二十五篇以后《汉志》,章剖句析,不必斤斤求合而自能以意逆志,可以一空前人之支离附合,与余夙所疑者不啻冰释而节解也。”
《漢語大詞典》:廉折
(1).指乐声高亢,节奏明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 司马贞 索隐引 蔡邕 曰:“凡弦以缓急为清浊。琴,紧其弦则清,縵其弦则浊。” 宋 苏轼 《听贤师琴》诗:“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
(2).喻刚健挺拔的风格。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 铁崖 乐府,詆訿者比於妖魅。然廉折稜稜,异于男子而巾幗服者。”
《漢語大詞典》:声节(聲節)
(1).音声节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然 杜夔 调律,音奏舒雅; 荀勖 改悬,声节哀急。” 唐 杜甫 《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诗:“声节哀有餘,夫何激衰懦。”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远远在墙外卖凉货的小贩敲着‘冰盏’……叮泠有声,清圆而浏亮,那声节是:‘叮嚓叮嚓,叮叮嚓,嚓嚓叮叮嚓。’”
(2).声势气概。《三国演义》第六八回:“ 清河 崔琰 :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
《國語辭典》:合声(合聲)  拼音:hé shēng
1.声音符合旋律、节奏。《周礼。春官。大胥》:「秋颁学合声。」北周。庾信〈灯赋〉:「楚妃留客,韩娥合声。」
2.将二字合读成一字的音。《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二。经部。小学类三。钦定音韵阐微》:「惟我国书十二字头,用合声相切,缓读则为二字,急读则为一音,悉本乎人声之自然。」
3.齐声。如:「每天清晨,寺庙里的师父们都会合声诵念经文。」
《國語辭典》:反切  拼音:fǎn qiè
古人切语之法,用二字以求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以定清浊,下字以定平上去入;如「东,德红切」、「反,甫晚切」。
《國語辭典》:律动(律動)  拼音:lǜ dòng
有规律、节奏的运动或变动。如:「一年四季的律动,温带地区,最为明显。」
《漢語大詞典》:促调(促調)
节奏急促的曲调。 晋 张协 《七命》:“器举乐奏,促调高张。”
分類:节奏急促
《漢語大詞典》:音制
言语中声音的节奏。后汉书·郭太传:“善谈论,美音制。” 王先谦 集解引 周寿昌 曰:“音制,即音声仪制也。”北史·刘廞传:“ 孝武 於 显阳殿 讲孝经, 廞 为执经,虽酬答论难,未能精尽,而风采音制,足有可观。”
《國語辭典》:赴曲  拼音:fù qǔ
如同歌曲或合于曲调。《文选。宋玉。高唐赋》:「更唱迭和,赴曲随流。」《文选。陆机。演连珠五○首之一六》:「臣闻赴曲之音,洪细入韵。」
《國語辭典》:搏髀  拼音:bó bì
拍击大腿,表示激动。亦指歌唱时用手拍击大腿,以为节拍。《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谐隐》:「岂为童稚之戏谑,搏髀而抃笑哉!」
《國語辭典》:泛声(泛聲)  拼音:fàn shēng
有声无词的曲调。《朱子语类。卷一四○。论文下》:「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也称为「散声」。
《漢語大詞典》:趋数(趨數)
(1).谓节奏短促急速。礼记·乐记:“ 卫 音趋数烦志。” 郑玄 注:“趋数,读为促速,声之误也。” 孔颖达 疏:“ 卫 音趋数烦志者,言 卫 音既促且速,所以使人意志烦劳也。” 唐 白居易 《留北客》诗:“ 楚 袖萧条舞, 巴 弦趋数弹。”
(2).频数。 唐 元稹 《授赵宗儒尚书左仆射制》:“惟尔肇自清庙,逮於还宫,赞导法仪,踰於四百。俛伏趋数,讫无尤违。”
《漢語大詞典》:抚缶(撫缶)
敲击瓦制乐器,作为歌唱时的节奏。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
《漢語大詞典》:迓鼓
(1). 宋 元 时民间乐曲名。官府有衙鼓,民间效其节奏,讹作迓鼓。 元 张可久 《折桂令·幽居次韵》曲:“攛顿着小丫鬟舞元宵迓鼓,摸索着大肚皮装村酒葫芦。”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村里迓鼓》:“ 元 人乐府有村里迓鼓之名, 宋 人乐苑有迓鼓格,图官衙严鼓之节也。衙讹为迓。曲名村里迓鼓者,以村里而效官衙,其衣装声节,必多可笑者,以是名之。”
(2).指俚俗的曲调。《老残游记》第九回:“ 申公 在省城里,弹好琴的多着呢,何必听我们这乡里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