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散序
隋 唐 燕乐大曲的开始部分。散板,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不歌不舞。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散序六奏未动衣,阳臺宿云慵不飞。”自注:“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 唐 白居易 《王子晋庙》诗:“鸞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
《漢語大詞典》:长拍(長拍)
节奏舒缓的乐曲。 宋 梅尧臣 《读黄莘秘校卷》诗:“顷年过我在 芜城 ,忽听长拍去欲懒。”
《漢語大詞典》:鼓点(鼓點)
(1).旧时夜间击鼓计时所敲击的点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发各告示》:“每更鼓点,俱要按定,时刻分明,直至黎明攒点。”
(2).打鼓时的音响节奏。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 赵树理 《三里湾·变胡涂为光荣》:“他正评论着 接喜 的手法,忽然听得鼓点儿变了样。”
(3).戏曲中鼓板的节奏,用来指挥其他乐器。
《漢語大詞典》:转节(轉節)
指诗歌转换节奏。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歌行有三难,起调一也,转节二也,收结三也。”
《國語辭典》:合拍  拼音:hé pāi
1.本指乐曲的演奏符合节拍。引申为契合、一致。《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断家私》:「刘氏听见滕爷言语,句句合拍,分明鬼谷先师一般,魂都惊散了,怎敢抵赖?」
2.一同拍摄。如:「这次旅游,我们合拍了一些十分珍贵的照片。」
《國語辭典》:节律(節律)  拼音:jié lǜ
节奏和规律。如:「他背上沉重的背包,随著他缓步前行,很有节律的摆动著。」
《漢語大詞典》:令鼓
一种小鼓,饮宴时有节奏地敲击,以行酒令。红楼梦第五四回:“ 凤姐儿 因 贾母 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咱们传梅,行一套‘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 贾母 笑道:‘这是个好令啊!正对时景儿。’忙命人取了黑漆铜钉花腔令鼓来,给女先儿击着。席上取了一枝红梅, 贾母 笑道:‘到了谁手里住了鼓,吃一杯,--也要説些什么纔好!’”
《漢語大詞典》:吟叫
(1).鸣叫。 南朝 梁 伏挺 《致徐勉书》:“凉野寂寞,寒虫吟叫。” 鲁迅 《呐喊·鸭的喜剧》:“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
(2).指有节奏的叫卖声。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天晓诸人入市:“更有 御街 州桥 至南内前趂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元 吴渭 《月泉吟社诗·戴东老》:“谁家子女群喧笑,竞学卖花吟叫声。”
(3).指模仿叫卖声的口技。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吟叫:“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採其声调,閒以词章,以为戏乐也。今盛行於世,又谓之吟叫也。”
《國語辭典》:旋律  拼音:xuán lǜ
若干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乐音,依节奏上的一定组织关系连续奏出。为英语melody的意译。旋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可以表现出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
《國語辭典》:重音  拼音:zhòng yīn
语词中含有数个音节时,其声调升高时读出的音,称为「重音」。
《國語辭典》:重读(重讀)  拼音:chóng dú
重新再读。如:「这篇文章请再重读一遍好吗?」
分類:重新阅读
《國語辭典》:重读(重讀)  拼音:zhòng dú
将一个词或一个词组中的某些音节的音读得强些、重些,称为「重读」。
《国语辞典》:音感  拼音:yīn gǎn
对音色、音高、节奏等音乐现象的辨识及感知能力。为英语sensation of tone的意译。
《国语辞典》:细曲(细曲)  拼音:xì qǔ
南曲中缠绵徐缓的套曲,结构较长,节奏缓慢,适合抒情的场合用。也称为「慢曲」。
《國語辭典》:调子(調子)  拼音:diào zi
1.音调。即音乐中表示所用音阶高低的程度,称为「调子」。如C大调、D大调等。《老残游记》第二回:「什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他一听也就会唱。」
2.腔调。如:「他说话的调子好奇怪。」
3.说话时所持有的态度、语气。如:「他说话的调子相当温和。」
4.图画或摄影作品所表现的远近、浓淡、明暗等程度。
《漢語大詞典》:妙节(妙節)
(1).高尚的节操。后汉书·冯衍传下:“离尘垢之窈冥兮,配 乔 松 之妙节。”
(2).美妙的节奏。 南朝 梁 简文帝 《七励》:“飞七盘之妙节,动六变之清和。”
《漢語大詞典》:蹑节(躡節)
谓用脚有节奏地踏地。文选·傅毅〈舞赋〉:“於是躡节鼓陈,舒意自广。” 李周翰 注:“躡节鼓陈,谓足躡节与鼓合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