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灵心(靈心)
(1).神灵的心意。宋书·乐志二:“顾灵心,结皇恩。” 唐 骆宾王 《灵泉颂》:“闻夫玄功幽赞,灵心以有德是亲。”
(2).大自然的意志。 唐 杨炯 《浑天赋》:“灵心不测,神理难詮。日何为兮右转?天何为兮左旋?”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东郊竞日,探祕跡於机衡; 西蜀 谈玄,测灵心於造化。”
(3).对帝王心意的尊美之称。《晋书·乐志上》:“厚德载物,灵心隆贵。”宋书·文帝纪:“﹝ 京口 ﹞苞总形胜,实唯名都,故能光宅灵心,克昌帝业。”
(4).聪慧的心灵。 南朝 梁简文帝 《大同哀辞》:“灵心摧於毫末,慧识挫於趾步。” 宋 杨无咎 《卜算子》词:“谁识灵心一点通,手捻空无语。”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我恰待目转秋波,谁想那识空便的灵心儿早瞧破。” 郁达夫 《一个人在途上》:“他那小小的灵心,常有这望远思亲的伤痛。”
《漢語大詞典》:通敏
通达聪慧。汉书·赵广汉传:“ 赵广汉 字 子都 ……以廉絜通敏下士为名。”南史·刘孝孙传:“博学通敏,而仕多不遂。” 宋 叶适 《送刘茂实序》:“ 茂实 材厚通敏,顺物险易。” 清 戴名世 《〈蔡瞻岷文集〉序》:“ 瞻岷 通敏有才辨,其气甚豪,而钻研於典籍者又精且熟。”
《國語辭典》:睿智  拼音:ruì zhì
深明通达的智识。《韩非子。解老》:「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
分類:聪慧明智
《國語辭典》:机巧(機巧)  拼音:jī qiǎo
1.灵巧的机械。《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隋书。卷一九。天文志上》:「吴时又有葛衡,明达天官,能为机巧。」
2.机谋诡诈。《庄子。天地》:「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文选。江淹。杂体诗。孙廷尉》:「亹亹玄思清,胸中去机巧。」
3.机敏灵巧。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诗:「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一折:「我这女儿吹弹歌舞,书画琴棋,无不精妙,更是风流旖旎,机巧聪明。」也作「机伶」、「机灵」。
《國語辭典》:嶷嶷  拼音:nì nì
高峻魁梧的样子。《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唐。韩愈〈欧阳生哀辞〉:「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
《漢語大詞典》:敏明
聪慧而明达。 宋 曾巩 《许懋两浙运副制》:“尔详练敏明,宜服予采。” 宋 范成大 《寄题筠州钱有文明府新昌小道院》诗:“忠厚平生心学,敏明随处民功。”
分類:聪慧明达
《漢語大詞典》:警悟
(1).警觉领悟;机敏领会。 汉 王充 论衡·艺增:“增其语,欲以惧之,冀其警悟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铁生 ﹞心中想着 卧师 所言祸福之报,好生警悟。” 艾芜 《夜归》:“ 康少明 忽然警悟出了,原因一定出在他的脸上。”
(2).告戒使觉悟;警戒醒悟。旧唐书·郝处俊传:“且天降灾异,所以警悟人君。其变苟实,言之者何罪?”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九:“ 张无垢 贬 南安 ,凡十有四年。寓处僧舍,未尝出户,其一话一言,举足为法,警悟后学宏矣。”
(3).机敏聪慧。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林公 云:‘见 司州 警悟交至,使人不得住,亦终日忘疲。’” 宋 范仲淹 《忠献范公墓志铭》:“公警悟过人,挺然国器。”金史·纳合椿年传:“初置 女直 字,立学官於 西京 , 椿年 与诸部儿童俱入学,最号警悟。”
《國語辭典》:嶷然  拼音:nì rán
超绝清高的样子。唐。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丽公武〉诗:「嶷然大贤后,复见秀骨清。」
《國語辭典》:颖异(穎異)  拼音:yǐng yì
1.聪明过人。如:「他自幼颖异,举一反三,令人惊叹。」
2.新颖奇异。如:「她一见颖异的小摆饰就爱不释手,必定会掏钱买下。」
《國語辭典》:慧心  拼音:huì xīn
1.心思敏慧。清。周亮工《书影》卷三:「此公慧心妙舌,坡公后一人而已。」
2.具有智慧的心。《全唐诗。卷八○七。拾得诗》:「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
《漢語大詞典》:聪哲(聰哲)
聪慧明智。 汉 班昭 《女诫》:“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谓 朗 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特,殆非子之所及也。’”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
《國語辭典》:机智(機智)  拼音:jī zhì
聪明灵敏,能随机应变。如:「由于他的机智,才能化险为夷,死里逃生。」
《國語辭典》:明慧  拼音:míng huì
聪明。如:「他真是个明慧可人的好孩子。」
《漢語大詞典》:覆局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王粲 ﹞观人围棋,局坏, 粲 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失一道。”后谓棋局乱后,重行布棋如旧为“覆局”。亦用以形容聪慧。陈书·陆琼传:“ 琼 时年八岁,於客前覆局。由是都下号曰‘神童’。” 北周 庾信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五:“覆局能悬记,看碑解暗疏。”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啼猿落雁之奇,鸞惊凤翥之妙,泻水悬河之辨,背碑覆局之精。”
《漢語大詞典》:握槊
(1).古时类似双陆的一种博戏。魏书·术艺传·范宁儿:“ 赵国 李幼序 、 洛阳 丘何奴 并工握槊。此盖 胡 戏,近入中国,云 胡 王有弟一人遇罪,将杀之,弟从狱中为此戏以上之,意言孤则易死也。” 唐 刘禹锡 《观博》:“初,主人执握槊之器……其制用骨,觚稜四均,鏤以朱墨,耦而合数,取应期月,视其转止,依以争道。”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十三:“握槊、长行局、波罗塞、双陆,要一类也。 后魏 李邵 曰:‘ 曹植 作长行局, 胡 王作握槊,亦双陆也。’”
(2). 唐 丹阳 公主 下嫁 薛万彻 ,嫌 薛 不聪慧,数月不与同席。 唐太宗 乃召 高祖 诸婿与 薛 握槊,故意皆负,因以佩刀赐之。公主喜与 薛 归去。见新唐书·高祖十九女传。后用为竞技获胜之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妾击贼:“呜呼!射雉既获,内人展坐;握槊方胜,贵主同车,技之不可已也如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