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琳玙(琳璵)
美玉。喻珍贵之物。 清 姚鼐 《题朱涵斋都统便面洛神》诗之二:“都统丹青祕殿储,偶传断箑亦琳璵。”
《漢語大詞典》:琼珉(瓊珉)
(1).美玉。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琼珉山积,不能无挟瑕之器; 邓林 千里,不能无偏枯之木。”
(2).喻雪。 宋 苏辙 《雪中呈范景仁侍郎》诗:“园林开组练,观闕堆琼珉。”
分類:美玉
《漢語大詞典》:椒瑛
犹言美玉。比喻贤德之人。 汉 王逸 《九思·哀岁》:“椒瑛兮湼污,葈耳兮充房。”
分類:美玉贤德
《漢語大詞典》:玟琁
美玉。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古诗有离合体,近人多不解。此体始於 孔北海 ,余读《文类》,得 北海 四言一篇云:‘渔父屈节,水潜匿方……玟琁隐曜,美玉韜光。’”
分類:美玉
《漢語大詞典》:瑶琁
二美玉名。泛称美玉。琁,同“ 璇 ”。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宫室以瑶琁致美,则白賁以丘园殊世。”
分類:美玉称美
《漢語大詞典》:琼璇(瓊璇)
美玉。喻美好的文词。 清 李世熊 《赠刘季英》诗:“万里归来惊少息,立谈倾倒尽琼璇。”
《漢語大詞典》:琨璷
美玉。
分類:美玉
《國語辭典》:玉壶(玉壺)  拼音:yù hú
1.玉质的酒器。唐。马戴 赠别北客诗:「饮尽玉壶酒,赠留金错刀。」
2.玉饰的宫漏,古代宫中计时的器具。唐。李商隐 深宫诗:「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
3.玉制壶状的饰物。《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居无何,拜太常,诏赐御府衣一袭,自所服冠帻绶,玉壶革带,金错钩佩。」
4.玉制的灯。如:「冰片玉壶」。
5.比喻高洁。唐。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诗二首之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國語辭典》:瑶台(瑤臺)  拼音:yáo tái
1.用玉石装饰华美的高台。《淮南子。本经》:「帝有桀纣,为琁室瑶台象廊玉床。」
2.仙人居住的地方。唐。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一:「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西游记》第一回:「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直至瑶台之下。」
《國語辭典》:钟山(鍾山)  拼音:zhōng shān
1.山名。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东西长约七公里,南北宽约三公里。多紫红色砂页岩、石英砾岩、石英岩。名胜古迹有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等。也称为「北山」、「紫金山」。
2.县名。参见「钟山县」条。
《國語辭典》:璠玙(璠璵)  拼音:fán yú
一种产于鲁国的美玉。明。梁辰鱼《浣纱记》第七出:「况累累数对璠玙,更纤纤一双花蕊。」
《國語辭典》:玙璠(璵璠)  拼音:yú fán
1.美玉、宝玉。汉。桓宽《盐铁论。晁错》:「夫以玙璠之玼而弃其璞,以一人之罪而兼其众,则天下无美宝信士也。」《文选。张协。杂诗一○首之五》:「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
2.比喻美好的品德或人物。《文选。曹植。赠徐干诗》:「亮怀玙璠美,积久德逾宣。」唐。杜甫〈贻华阳柳少府〉诗:「吾衰卧江汉,但愧识玙璠。」
《漢語大詞典》:琼玖(瓊玖)
(1).琼和玖。泛指美玉。《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玖。” 毛 传:“琼、玖,玉名。”
(2).后世常用以美称礼物。 唐 钱起 《酬长孙绎蓝溪寄杏》诗:“芳馨来满袖,琼玖愿酬篇。” 元 朱晞颜 《拟〈古诗十九首〉》之一:“愿勗瓜李心,为君报琼玖。”
(3).喻冰雪。 宋 张孝祥 《忆秦娥·雪》词:“天花落,千林琼玖,满空鸞鶮。”《群音类选·椒觞记·师生讌雪》:“想仙姬摇珮 瀛洲 ,巧将紈素,剪成六出,纷纷琼玖,幻景果谁收。”
(4).喻贤才。 宋 叶适 《送陈彦群》诗:“雍容入儒雅,磨错见琼玖。”
《漢語大詞典》:瑶坛(瑶壇)
(1).用美玉砌成的高台,多指神仙的居处。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於明灵之府,封縢於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
(2).对祭坛的美称。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岂止 河 庭贝闕,俯瞰 冯夷 之都; 洛水 瑶坛,旁临 虙妃 之馆。”《宋史·乐志七》:“天锡多祉,皇受五福。言瞻瑶坛,迄奉瑄玉。” 明 王宠 《送钱太常元抑祠祭显陵》诗:“玄端佩衝牙,陟降瑶坛静。”
(3).玉石台阶。文选·张协〈七命〉:“遡惠风於蘅薄,眷椒涂於瑶坛。” 张铣 注:“坛,犹阶也。”一说为玉堂。见 李善 注。
《國語辭典》:连璧(連璧)  拼音:lián bì
1.两玉并联。《庄子。列禦寇》:「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续汉书志。第二九。舆服志上》:「大行载车,其饰如金根车,加施组连璧交络四角。」
2.形容两件同样美好的事物或两位才华并美的人。《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湛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而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
《國語辭典》:玉碎  拼音:yù suì
1.玉石碎烂。
2.比喻为保持气节而牺牲。《北齐书。卷四一。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3.比喻清脆的声音。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皇叫,芙蓉泣露香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