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冷然  拼音:lěng rán
1.形容寒冷、凉爽。《红楼梦》第六六回:「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五。姑妄听之一》:「夜凉未寝,出门步月。忽清风冷然,穿林而过。」
2.冷淡、超脱的样子。如:「很多事她都冷然以对,无动于心。」
《國語辭典》:姿态(姿態)  拼音:zī tài
姿容态度。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六七:「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國語辭典》:神色  拼音:shén sè
神态、脸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举止外像,一些不差,就是神色里边,有些微不像处。」《红楼梦》第八二回:「只这一句话又勾起黛玉的梦来,觉得心头一撞,眼中一黑,神色俱变。」
《國語辭典》:神宇  拼音:shén yǔ
1.仪表神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怡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2.神州宇内,指中国。晋。郭璞〈南郊赋〉:「廓清紫衢,电扫神宇。」
《國語辭典》:样子(樣子)  拼音:yàng zi
1.外貌、模样。《儒林外史》第四○回:「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捲一捲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学问虽未学成,样子却早已改变了。」也作「样儿」。
2.款式、花样。《红楼梦》第六三回:「砚台下是什么?一定又是那位的样子,忘记了收的。」
3.可作为典范、标准的事物。《朱子语类。卷九○。祭》:「如今要知宗法祭祀之礼,须是在上之人先就宗室及世族家行了,做个样子,方可使以下士大夫行之。」《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汤、武不合做了这个样子,后来周室衰微,诸侯强大,春秋之世,二百四十二年之间,臣弑其君的也有,子弑其父的也有。」
4.表示约略的用语。如:「那个人我好像在哪里见过的样子。」
《國語辭典》:酒意  拼音:jiǔ yì
饮酒将醉时的神情或感觉。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诗:「此诚得酒意,馀外徒缤纷。」《红楼梦》第一回:「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
《漢語大詞典》:惰容
委靡不振的神情。后汉书·张湛传:“ 光武 临朝,或有惰容, 湛 輒陈諫其失。” 唐 白居易 《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赵郡李公家庙碑铭》:“动有常度,居无惰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诸客肃然起敬,无敢有惰容。”
《國語辭典》:神姿  拼音:shén zī
流露于外的非凡姿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漢語大詞典》:言容
(1).说话时的神情。《礼记·玉藻》:“言容詻詻。” 孔颖达 疏:“言容詻詻者,谓教令严猛也。军旅行教令,宜严猛也。”
(2).言语与容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言容鄙陋,无可观听。”
《國語辭典》:作色  拼音:zuò sè
改变脸色。指神态严肃或发怒。《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史记。卷六九。苏秦传》:「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
《國語辭典》:痴迷  拼音:chī mí
沉迷不悟。《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四出》:「论娘行恁娇媚,何不嫁个良婿?(旦)孰敢痴迷!」
《漢語大詞典》:矜色
骄傲的神情。 唐 韩愈 《论荐侯喜状》:“辞气激扬,面有矜色。” 明 刘基 《郁离子·牧豭》:“ 瑕丘子 既説 秦王 ,归而有矜色。” 清 唐甄 潜书·明悌:“其处昆弟则如何?予之尺縠,则有矜色;乞其斗粟,则有泚颜。”
分類:骄傲神情
《漢語大詞典》:神仪(神儀)
(1).指遣像;神像。 南朝 齐 王俭 《高帝哀策文》:“感容臺之罢御,哀恭馆之不临,仰神仪而邈絶,视区物而增阴。”
(2).神情仪表。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皇帝哀册文》:“听 茂陵 之鐘鼓,抱 乔阳 之劒舄;虽髣髴於神仪,终缠绵以号擗。”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及长,身长七尺七寸,神仪明秀,朗目疎眉。”北史·杨愔传:“ 愔 辞气温辩,神仪秀发,百僚观听,莫不悚动。”
(3).泛指状貌。 金 赵秉文 《谒北岳》诗:“四大神仪一,羣山 太茂 尊。”
《國語辭典》:笑容  拼音:xiào róng
含笑的面容。《西游记》第二五回:「我老孙生的是这个笑容儿,莫不成为你不见了甚么果子,就不容我笑?」也作「笑脸」。
《國語辭典》:丰韵(丰韻)  拼音:fēng yùn
美好的风度和姿态。《红楼梦》第六三回:「芳官吃的两腮胭脂一般,眉梢眼角越添了许多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