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國語辭典》:没理论(沒理論)  拼音:méi lǐ lùn
不晓得、不知道。《红楼梦》第二七回:「问道:『姐姐可知道奶奶往那里去了?』司棋道:『没理论。』」
分類:注意
《国语辞典》:理论家(理论家)  拼音:lǐ lùn jiā
1.对某事物有抽象意识与信念的人。
2.讥笑只会空谈理论而不去实行的人。如:「他光说不练,只是个理论家罢了,实在不足为惧。」
《國語辭典》:理会(理會)  拼音:lǐ huì
1.道理相合,见解一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理会。」唐。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2.评理、理论。《水浒传》第四九回:「两个便拔步出门,指著庄上骂道:『你赖我大虫,和你官司里去理会。』」《醒世恒言。卷二七。李玉英狱中讼冤》:「那焦氏也不起身,反骂道:『这贱人!你把死来诈我么?且到明日与你理会。』」
3.料理、处置。《水浒传》第二回:「如若强人自来,都是我来理会。」《元曲选。盆儿鬼。第一折》:「你且睡去,有人来投宿,我自理会。」
4.办法、主意。《水浒传》第一三回:「夫人不必挂心,世杰自有理会。」《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报仇》:「瑞虹又不则声,朱源到没个理会,只得自斟自饮。」
5.理解、领会。宋。苏轼〈答张嘉父〉:「此书自有妙用,学者罕能理会。」《大宋宣和遗事。亨集》:「天子是甚般聪俊,何事不理会?」
6.关心、在意。《三国演义》第五七回:「统到耒阳县,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红楼梦》第六七回:「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倒不理会,如今看见,真是新鲜物儿了。」
7.理睬、答理。《西游记》第二三回:「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乌龟分毫不知一个情由,劈地价来,没做理会,口里乱嚷。」
8.知道。《红楼梦》第七一回:「鸳鸯又不曾有个作伴的,也不曾提灯笼,独自一个,脚步又轻,所以该班的人皆不理会。」
《國語辭典》:论理(論理)  拼音:lùn lǐ
1.论说道理,逻辑学上指依合理的原理或法则辩證正误的方法。《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谏说论理之臣闻于侧,则流漫之志诎矣。」
2.照道理说。《红楼梦》第二九回:「论理,我比不得别人,应该里头伺候。」《儒林外史》第九回:「论理,我弟兄既仰慕他,就该先到他家相见订交。」
《國語辭典》:理路  拼音:lǐ lù
1.道理、理论。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宋人必先命意,涉于理路,殊无思致。」《老残游记》第一回:「章伯一想,理路却也不错。」
2.思想或文章的条理。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一三。时文诗古文》:「时文虽无与诗、古文,然不解八股,即理路终不分明。」
《漢語大詞典》:克伐怨欲
(1).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论语·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克,好胜人也;伐,自伐其功也;怨,忌小怨也;欲,贪欲也。”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二:“饮酒温克,则克为良;克伐怨欲,则克为狠。”
(2).指关于四种恶德的理论。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于谦狱论:“ 万历 甲辰九日, 东林 会讲克伐怨欲。”
《國語辭典》:轻重(輕重)  拼音:qīng zhòng
1.重量的大小。《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2.程度的大小。《书经。吕刑》:「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
3.事物主次、缓急的程度。《史记。卷六十二。管晏传》:「贵轻重,慎权衡。」《红楼梦》第四二回:「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作姐姐的教道我。」
《國語辭典》:讲学(講學)  拼音:jiǎng xué
1.讲解学习。《左传。昭公七年》:「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
2.讲述传授自己的学问。《三国演义》第二二回:「融每当讲学,必设绛帐,前聚生徒,后陈声妓,侍女环侍左右。」
《國語辭典》:风骨(風骨)  拼音:fēng gǔ
1.坚强不屈的性格。《晋书。卷一三○。赫连勃勃载记》:「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唐。高适〈答侯少府〉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2.风格与精神。《魏书。卷八二。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國語辭典》:至言  拼音:zhì yán
最美善的言论、最合宜的道理。《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臣闻国之将兴,至言数闻,内知己政,外见民情。」
《漢語大詞典》:林学(林學)
研究林业生产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一般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更新、林业机具的应用改良、森林经营管理等培育森林方面的科学。广义的林学还包括木材采运和林产品加工等森林工业方面的科学。
《漢語大詞典》:三道
(1).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2).三路。北史·齐武成帝纪:“ 周 将 杨忠 ……等二十餘万人,自 恒州 分为三道,杀掠吏人。”
(3).指国体、人事、直言。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於国家之大体,通於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
(4).三道试题。新唐书·选举志上:“答时务策三道。”
(5).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 宋 苏洵 《权书·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
《國語辭典》:言说(言說)  拼音:yán shuō
说及、论起。元。李文蔚《蒋神灵应。楔子》:「言说秦兵百万,未曾来全,今乘众军未集,宜速击之。」
《國語辭典》:成立  拼音:chéng lì
1.成长到可以自立。晋。李密〈陈情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成就。《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邓禹》:「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3.建立、创设。如:「本会成立于六十年前,迄今已有一甲子的历史。」《南齐书。卷四○。武十七王列传。竟陵文宣王子良》:「脩治塘遏,可用十一万八千馀夫,一春就功,便可成立。」
4.开会时议案经议决通过。如:「在全体委员投票表决通过后,本议案宣告成立。」
5.推论议题时,对论点或假设的肯定。如:「你这样的假设,是可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