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游 → 游遊”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游魂(遊魂)  拼音:yóu hún
1.飘荡无定所的灵魂。《易经。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2.比喻游动不定。《宋书。卷八六。刘勔传》:「虏围逼汝阴,游魂二岁,为张景远所挫,不敢渡淮。」
《國語辭典》:浪游(浪遊)  拼音:làng yóu
漫无目标的四处游逛。唐。杜牧 见穆三十宅中庭海榴花谢诗:「堪恨王孙浪游去,落英狼籍始归来。」
《國語辭典》:游冶(遊冶)  拼音:yóu yě
以声色为娱。唐。李白 采莲曲:「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漢語大詞典》:恣游(恣遊)
纵情游览;纵情游荡。太平广记卷七三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赵操:“ 操 端无所执,但恣游山水,而甚安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 赵光远 ﹞恃才不拘小节,常将领子弟,恣游狭斜。” 明 徐元《八义记·宴赏元宵》:“景遇良宵且恣游,开怀畅饮不须忧。”
《國語辭典》:游惰(遊惰)  拼音:yóu duò
游嬉不事正业。《南史。卷七二。孔靖传》:「釐整浮华,剪罚游惰,由是境内肃清。」
《漢語大詞典》:游神(遊神)
(1).犹游心。艺文类聚卷五五引 汉 冯衍 《说邓禹书》:“诚少游神乎经书之林,驰情乎玄妙之中。” 宋 苏辙 《谢太中大夫门下侍郎表》之二:“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游神渊默,灼见羣臣之情;运智密微,阴扶圣母之断。” 明 梁辰鱼 《江东白苎·效沉青门唾窗绒体引》:“但峻志未就,每托迹于醉乡;逸气不伸,常游神於花阵。”参见“ 游心 ”。
(2).巡游之神;游荡之鬼。 清 尤侗 《西堂杂俎·瑶宫花史小传》:“ 王母 闻其以腴词赠答,切责之,命游神巡察,不许私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数十年游神耗鬼,杂入衡文,吾辈寧有望耶!”
(3).方言。流氓。 郭沫若 《初出夔门》一:“我们的一批和清华学生的一批,便不能不成为了轮船上的游神--游神者 四川 话之流氓也。”
(1).谓专心致志。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未若游神典文,吐故纳新,求饱乎耒耜之端,索緼乎杼轴之閒。” 晋 李兴 《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鉅平成侯羊公碑》:“游神元默,散志青云。” 宋 孙沔 《论治本》:“伏望皇帝陛下,游神清浄,毓德太寧。”
(2).谓脱离尘俗,隐居成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县北有 隆虑山 ,昔 帛仲理 之所游神也。” 吴越 钱鏐 《天柱观记》:“具悉我国家集庆仙源,游神道域,普天之下灵迹甚多。”
(3).指死亡。《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叔孙协墓志》:“春秋卅,游神放世。”
(4).古代方士迷信认为精神可以离开躯体出游。 唐 陈鸿 《长恨歌传》:“﹝道士﹞又能游神驭气,出天界,没地府以求之,不见。” 吴越 钱镠 《天柱观记》:“方 瑶水 以游神,復 华胥 而入梦。”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妖僧:“顷之, 刘 忽瞑眩欲死,以语 行果 , 行果 曰:‘是将游神,神游而復可以昇矣。’”
(5).“游弈神”的省称。道教认为有游弈神,游弈人间,伺察善恶,有“日游神”、“夜游神”之称。 明 汤显祖 《邯郸梦·行宫望幸》:“到头天样大事,撞着一个老太岁游神。”《天雨花》第一回:“因此,惊动日夜游神,奏之上帝。”
《漢語大詞典》:游心(遊心)
(1).潜心;留心。庄子·骈拇:“駢於辩者,纍瓦结绳窜句,游心於坚白同异之閒,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 杨 墨 是已。”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 休 少以好学,游心典謨,既综七经,又精羣纬。” 宋 苏轼 《谏买浙灯状》:“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 尧 舜 。” 明 唐顺之 《答顾东桥少宰书》:“及屏居山林,自幸尚有餘日,将以游心六籍,究贤圣之述作,鉴古今之沿革,以进其识而淑诸身。”
(2).浮想骋思。 三国 魏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絃,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於用笔,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 叶圣陶 《城中·搭班子》:“他一向游心于理想的境界,对于 钱先生 的话不免生疏,因生疏而不免诧怪。”
(3).游惰之心。 唐 白居易 《息游堕策》:“方今人多游心,地有遗力,守本业者,浮而不固;逐末作者,荡而忘归。”
留心;心神倾注在某一方面。庄子·德充符:“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梁书·韦叡传:“每虚室独坐,游心坟素。” 清 龚自珍 《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翘首昭代之蹟,游心官书之府。”
《國語辭典》:浪子  拼音:làng zǐ
1.不务正业的游荡青年。《西游记》第九一回:「街衢中有几个无事闲游的浪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大凡富家浪子,心性最是不常,搭著便生根的,见了一处,就热一处。」
2.风流子弟。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红楼梦》第五回:「自古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
《國語辭典》:浮浪  拼音:fú làng
流荡不务正业。《宋史。卷一七七。食货志五》:「今既招雇,恐止得浮浪奸伪之人。」《水浒传》第二回:「有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
《國語辭典》:游食(遊食)  拼音:yóu shí
流荡不务正业。《商君书。农战》:「夫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宋书。卷五。文帝本纪》:「自顷农桑惰业,游食者众,荒莱不辟,督课无闻。」也作「游食」。
《漢語大詞典》:喜游
喜好游荡。史记·货殖列传:“夫 吴 自 闔庐 、 春申 、 王濞 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 章山 之铜, 三江 、 五湖 之利,亦 江东 一都会也。”
《國語辭典》:浪人  拼音:làng rén
1.行踪无定,到处流浪的人。如:「他自称国际浪人,时常在世界各国漫游。」唐。柳宗元〈李赤传〉:「李赤,江湖浪人也。」
2.日本幕府时代,德川管辖六十个藩,各藩主门下养有许多武士,后藩主互斗,被灭藩的门下武士失去封禄、离开主家,成为失业或无业的武士,便称为「浪人」。如:「他手持武士刀,十足像个东瀛浪人。」
《漢語大詞典》:游灵(遊靈)
迷信指离开人体浮散游荡的灵魂。 晋 张华 《章怀皇后诔》:“眇眇游灵,将焉所之?”
《漢語大詞典》:滞魄(滯魄)
旧谓游荡而无所依归的魂魄。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蜀州女子》:“妾本 汉州 段 家女……不幸以颜色见宠於主人,为主母生瘞于地下,閲数年矣,非 苏公 改葬,当为滞魄。” 明 高明 《琵琶记·一门旌奖》:“幽途渺渺,滞魄沉沉,谁与招魂。”
分類:游荡魂魄
《漢語大詞典》:浮惰
(1).游荡怠惰;游手好闲。《文选·沈约〈和谢宣城〉》:“牵拙谬东汜,浮惰及西崑。” 李善 注:“浮惰,浮名惰懈也。” 唐 白居易 《息游惰策》:“託跡於军籍释流者,可返躬於东作,欲其浮惰其可得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这样,既侵夺居民的产业,又造成浮惰的习惯。”
(2).无业游民。北齐书·儒林传序:“游手浮惰,十室而九。”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所得皆市井浮惰,旬日而足。”
《國語辭典》:佚游(佚遊)  拼音:yì yóu
无节制的游荡。《论语。季氏》:「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若夫天威震怒,横被诛戮,事起佚游,上所深讳,必不至此,可无虑也。」